静宁县赴烟台考察苹果产业报告
静宁县赴烟台考察苹果产业报告
何 鹏 峰
2月20日至21日,由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市委办公室、市林草局、市招商局、静宁县、庄浪县、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庄浪贡禾食品有限公司组成考察团赴烟台市芝罘区、栖霞市、莱山区、蓬莱区、齐鲁泉源供应链有限公司、中泉食品公司苹果脆片项目、烟台苹果文化博物馆、牟氏庄园、烟台现代果业发展有限公司、莱山区院格庄街道崖前村、烟台永智农场、丘山谷、瓏岱酒庄、沃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烟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中粮葡萄种植示范基地、蓬莱昊林果品专业合作社等4区(市)13个点位,对苹果产业及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这些点位既有龙头企业、也有苹果博物馆、主题公园,还有酒庄、苹果生产基地,覆盖范围广、运营业态新、综合效益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也给我很多思考启迪。通过考察学习,达到了开阔视野、更新观念,认清差距、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推动发展的目的。
一、考察烟台苹果产业的直观感受
第一次到烟台是2020年底路过短暂停留,只记得烟台是蓝色的,海水清澈,城市恬静,礁石奇异,植被繁茂,滨海路很长,旭日初升,霞光映红半边天,让人流连忘返,对苹果产业知之甚少。这次到烟台拜访学习、对接交流,才真正感受到烟台苹果产业发展在全国的品牌价值首屈一指,烟台苹果栽培历史悠久,是中国现代苹果的发源地,以“果形端正、色泽艳丽、果肉甜脆、香气浓郁”享誉海内外。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不同程度出现了“三老”“三散”“三高”和“双压”等问题,影响了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20年以来,烟台市紧紧围绕“烟台苹果”重组重塑这一中心任务,坚持以顶层设计、政策供给、产品迭代、品牌创新赋能苹果全产业链蝶变,以推进科技创新、搭建发展平台、夯实产业基础、强化品牌提升、建立保障体系“五大举措”,基本解决改善了苹果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苹果大市向强市迈进步伐明显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提挡增速关键期,总体感觉有6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基地面积大。苹果种植面积248万亩,产量558万吨,单产从1.99吨/亩上涨到2.25吨/亩,上涨幅度11.56%。二是贮藏加工深。有各类果品贮藏企业1088家,贮藏保鲜能力260万吨,年加工能力330万吨;苹果醋、苹果酒、果脯、脆片等加工企业36个,年加工能力4.5万吨。三是销售渠道广。以广东、上海、北京、江苏等省市为主,国外市场由东南亚、俄罗斯逐步扩展到南亚、中东、澳大利亚、欧盟,出口区域涉及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四是科技研发强。聚集了一大批有优势、有规模、有创新能力的科研机构,在苹果良种培育、繁育、果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五是管理水平高。采用化学防治、物理防治与生态调控相结合的绿色生态防控,指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合作社、基地和农户走联合发展的路子,涉及苹果面积25.4万亩。六是品牌建设好。充分挖掘苹果文化内涵,纵深推进品牌创建与宣传,在全球范围内征集评选出“烟台苹果,果真出色”广告语,在全国大中城市、大型商超等设立300家品牌形象店、体验店,烟台苹果品牌价值始终位居全国前列。在苹果产业发展方面,烟台一直是我们的“排头兵”和“引领者”,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标杆”和“榜样”。
二、参加考察学习的收获启示
烟台4区(市)之行,我们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真学真看、深入思考,在考察中拓展了思维,在比较中找到了差距,在思考中深化了认识,深感不虚此行,深受教育启发。
一是在比较中学到了经验,看到了差距。烟台在苹果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中主动作为、攻坚破难,走出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和优势的经济发展路子。整体感觉,我们与烟台相比,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差在胆识气魄上,差在发展理念上,差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差在扑下身子抓落实上。我们考察的齐鲁泉源供应链有限公司,集苗木栽培、果蔬储藏、农产品深加工、供应链金融和进出口贸易于一体,投资55亿元打造“天下果仓”,聚力建设苹果产业智慧供应链生态体系,促进农业、电商和物流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与烟台相比,静宁苹果贮藏包装、精深加工、物流运输、生产服务等关联产业势头良好,电子商务、文化旅游、采摘体验等新型业态逐渐兴起,“一业主导、三产融合、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但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仍处在成长期和调整优化期,现代化的产后处理生产线、规模化的精深加工基地、规范化的果品包装企业“小散弱”,苹果精深加工增值潜力发挥不充分;加之人老、树老、品种老“三老”问题比较严重,升级重塑苹果产业链势在必行。市场营销体系不畅,缺乏专业大型果品销售市场,果品营销信息不对称,绝大多数果农仍以地头交易为主,数字化、订单式销售覆盖面低,物流配送、外贸出口等现代营销体系还不完善,加之在主流媒体、高端市场的宣传推介不够,整体仍处于“期盼”式被动销售阶段。我们考察的中泉食品公司苹果脆片项目,纵深研发了苹果脆片、苹果面膜、苹果酵素等产品,年产500吨脆片、300万片面膜,推广到了机场、高铁、母婴店等,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发展。苹果脆片13斤做1斤,包装清爽,口感甜脆,颜色白净。而我县苹果脆片除“甘小星”、峰果纯素2家企业外,其他果品企业在深加工方面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较低,而且口感很硬,颜色偏黄,包装档次低,质感差。考察的烟台苹果文化博物馆,聚焦烟台苹果文化的“独家记忆”,着力打造丝路圣果、苹果史话、苹果圆梦等六大板块,搭建了高品质的休闲空间和学习交流平台。我县目前在苹果博物馆建设方面还处于谋划阶段,缺乏宣传推介、集中展示和引发深度共鸣的有效载体。考察的烟台现代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科技为核心竞争力,为种植户提供育繁推产供销综合性技术服务,开发苗育繁推、农资农服、农科助手等五大运营板块,开创运营体系、教培赋能体系、数字化农服体系、农科助手方案体系等4条产品线,成为了种业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我县苹果产业技术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果品生产、管理、销售的社会化产业服务体系还未完全成形,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特别是领军型、科研型人才更少;现有果品企业、经销组织、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低,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关联性差,产、运、贮、销一体化程度低,削弱了终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在考察中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想。烟台4区(市)很多方面的做法、经验和创新理念对我们触动很大,深感震撼。主要体现为“三大三小”:大到发展思路、总体布局,小到一处庄园、一个企业,都体现了高起点谋划,精细化建设的理念;大到基地转型升级,小到果园技术管理,都敢于放到全国、甚至国际市场去定位,体现出强烈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大到典型培育的“亮点”,小到接待服务的每一个细节,考虑非常细致,组织十分周密,体现出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扎实认真的工作作风。特别是江成书记、德雁市长、胜涛副市长的亲切会见、热情陪同,让我们感觉非常温暖、非常温馨,体现了产业大市、经济强市的格局风范,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充分借鉴。我们考察的牟氏庄园,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鼎盛时期拥有房产5500多间,土地6万亩。近年来,随着牟氏庄园的深度开发及《牟氏庄园》电视剧的热播,成为4A级的知名文化旅游景区。我们在苹果景区打造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取得了一定成效,如35°苹果谷,较好的均衡了苹果产业和文旅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考察的莱山区院格庄街道崖前村,吸引投资600余万元,采用“招商引资+集体投资”的方式,建成400亩高品质康养基地和特色民宿基地,探索村民“积分”制度,设立“道德银行”,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全民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我县虽然也涌现出了八里小山村“村民说事”、贾河乡“五治”融合等特色亮点,但与产业发展结合的不够紧密,生命力和示范性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是在学习中看到了优势,坚定了信心。通过学习考察,个人认为和烟台相比,我们的苹果产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大多数果园处于山旱地区,立地条件差,装备能效低,标准化程度不高。随着现代栽植模式的推广、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乔化果园的逐年退变,苹果生产成本在逐年增加,老龄低效果园逐年增多,更新改造迫在眉睫,产业质效亟待提升。考察的烟台永智农场,聚焦靓艳梨香甜品、精品小众体验、花园式休闲农场,配合美丽乡村提档升级,建成“咖啡+农场+简餐”的复合业态,得到了市场的热烈回应。考察的丘山谷、瓏岱酒庄、中粮葡萄种植示范基地等3个点位,产业集聚度高、特色突出,推广机械化种植,实现了种植园区可视化、信息化管理,建成了特色鲜明的田园综合体,进一步擦亮了品牌葡园的产业名片。考察的沃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引进80多个国内外先进优质果树品种,选育出的晚熟红富士品种“元富红”易成花、结果早、丰产性好,成为了市场销售的“香饽饽”。考察的山东烟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山东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拥有品种繁育基地200亩、育苗基地1800亩,服务区域涵盖22个省,推广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考察的蓬莱昊林果品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订单”的模式,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订单式销售、智慧化管理”,直接带动周边农户600多户,保障了农民收入。我县40年谋一“果”,经过零星栽植、探索起步,政府引导、示范推广,规模化扩张、产业化经营三个大的阶段,产业规模遥遥领先,目前全县苹果栽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其中挂果园68万亩,累计建成各类认证基地70多万亩,成为全国苹果规模栽植第一县,2022年苹果产量98.6万吨,产值60亿元,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等8张国家级名片、17项大奖,获得世界地理标志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品牌,品牌价值达到160.54亿元。我们要在认真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位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等优势,不断解放思想、善于改革创新、勇于超越自我,把政策机遇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扎扎实实把我们确定的目标任务一项一项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迎头赶上,高质量完成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静宁的奋斗目标。
三、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静宁的山山水水和村村落落都铭刻着绿色发展、产业富民的鲜明印记。静宁作为全市人口大县、产业大县,16.09万贫困人口依靠苹果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达到75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5%以上,静宁苹果在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支撑县域发展中功不可没。
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紧扣全市“3659”发展思路和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目标,强化排头兵意识,研判准发展形势,谋划好支撑抓手,以打造静宁苹果百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坚持品种品质品牌“三品”齐抓、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打造、绿色化规模化标准化“三化”并进,力争苹果产量年均稳定在100万吨、综合产值年均保持在100-150亿元,努力把静宁打造成中国优质苹果生产加工基地、优质果品出口创汇基地、价格形成中心,把“静宁苹果”培育成世界知名品牌,重点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坚持标准化生产,做好产业“扩量提质”文章。坚持以稳面积、抓管理、促更新为重点,稳步扩大绿色化、生态化、标准化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正确处理好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产业规模扩张的关系,解决好“粮经争地”问题。抢抓省上壮大提升平凉-天水-庆阳优质苹果产业带、打造500亿级苹果产业集群的重大机遇,在稳定100万亩果园面积的基础上,把重心放在培育精品果园、抓好标准化生产、提升单产和果品品质上来,推行绿色化、标准化技术措施,加快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建设,争取现有果园标准化率达到100%。坚持绿色、有机、循环发展方向,以老果园、低效园、弃管园改造提升为切入点,全面落实以沃土养根、整形修剪、覆膜保墒、生草覆草、肥水耦合等为主的果园标准化管理措施,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原料基地、GAP基地、出境水果果园等认证,力争苹果商品率保持在90%以上、优果率达到80%以上。引进推广名优特新品种,促进早中晚、红黄绿、鲜食加工合理搭配,实现品种多样化、供应均衡化;大力推广矮化密植栽培和短枝建园模式,解决乔化园郁闭、机械化推进难、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探索创新经营管理机制,通过专业组织托管、代管等方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联结机制,在有效解决劳动力老化短缺、果园撂荒等问题的同时,实现抱团发展,降低各类风险。
二要坚持系统化构建,做好产业“全链开发”文章。针对引擎型项目和标杆型企业还不多,链主企业的参与度不够高,产业链推进力度还有待提升的问题,紧盯短板弱项和空白环节,集中各类资源要素,扎实做好项目谋划储备、推进落实和机制保障等重点工作,推动全过程延链、全环节补链、全方位强链。围绕育苗基地、优质果品基地、贮藏加工、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园、科技创新、品牌宣传等全链建设,加大项目谋划论证、筛选储备力度,动态更新 “静宁苹果”产业链投资项目库,积极主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抓好谋划实施的产业链重点项目,滚动接续实施一批产出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重大项目,促进苹果产业向精深领域拓展延伸。立足产业办企业、办好企业兴产业,根据产业链图谱,在培强引大、补弱固强、延伸增值等方面狠下功夫,主动开展定向招商、填空招商和点对点招商,加快引进一批果冻、果酒、益生菌等精深加工企业,下力气招引建设一批有机肥生产、果品包装、果袋、发泡网、地膜和反光膜生产等延链补链企业,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仓储保鲜、体验旅游、文化创意、外贸交易等多种业态,做到主产品与副产品同步开发利用,在农业与工业、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实现接续利用、循环发展,真正发挥和放大产业的链式效应。坚持把工业发展与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以强工业行动为抓手,以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食品工业集群为方向,突出“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借助工业园区承载平台,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头部“农字号”工业企业,壮大工业经济体量。大力发展苹果脆片、果汁饮料等农副产品加工业,配套发展现代物流、数字经济产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延长拓宽产业链条,做到“吃干榨净”,实现多次转化增值。
三要坚持品牌化营销,做好产业“市场营销”文章。以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保护知名品牌为目标,建立健全静宁苹果精品品牌培育实施方案、标准规范和服务体系,挖掘品牌文化,讲好苹果故事,全面提升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认真抓好出口资质企业的挖潜培育和国际市场的对接争取,最大限度拓展国际市场,力争出口规模和市场份额有较大突破。优化思维理念,探索搭建出口创汇、期货交割等对外交易平台,加快衔接建立陆港保税物流中心(静宁)服务窗口,引导外贸企业加大苹果出口规模,实现苹果价格的恒久性和持续增值。紧盯产业发展动向,及时研判苹果主产区产量、价格等市场动态,准确掌握产业链市场信息,精准分析产前、产中、产后各类产品市场需求,及时发布市场行情、价格趋势及规避措施等信息,提高全产业链风险抵抗能力。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通过连锁经营、品牌代理、节会展示展销、农超农企对接、电商带货促销设立批发档口等各种方式,开拓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苹果市场,全面提升在国内大市场中的份额。深入实施“优果工程”,加大监管力度,整顿规范销售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技术服务市场,确保产业质量更优、品牌竞争力更强。
四要坚持信息化转型,做好产业“精细管理”文章。当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全国苹果主产区都高度重视信息科技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都在加快推进智慧果园建设,通过自动机械化操控生产、水肥一体化等信息系统,可实现果园气象数据、土壤墒情和土壤温度、湿度等方面的实时监测,不仅能有效降低苹果生产投入成本,还可大幅提高苹果生产的综合效益。今后要把科技支撑作为苹果产业转型发展的有效抓手,将科技成果、信息技术融入到生产管理、加工物流和市场营销、创牌增效全过程,大力推进“苹果+互联网”发展,加大新型实用果园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农业遥感等新技术运用,加快建设一批智慧果园、示范基地,推动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疏花疏果等生产管理环节智能化作业,实现苹果产业数字化。紧紧围绕现代化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技术研发中心、大数据平台中心建设,建立苹果产业服务体系网络,健全静宁苹果产销主体信息库及深加工产品溯源监管系统,将全县从事果品生产营销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全部纳入信息库管理,形成系统完备的产地市场体系和果品质量追溯体系。大力扶持引导果品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建办网店,鼓励品牌企业开设“静宁苹果”销售旗舰店,实现线上线下“两轮”并进,以信息化、智能化促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要坚持动态化监测,做好产业“灾害防范”文章。坚持把风险防范作为产业健康发展、助农增产增收的关键一环,围绕霜冻、冰雹等极端天气的防范,加强动态监测,及时发布灾害预警,推广应用防雹网、防霜机等技术,健全集灾害预警、物资准备、设施建设、技术指导于一体的防灾减灾体系,不断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大农业保险推广力度,扩大保险险种和规模,开发成本保险、树体保险、病虫害保险等保险新品种,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利益、护航产业发展。全面夯实生产营销管理基础,规范企业品牌运营行为,健全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快组建静宁苹果质量检测中心,支持果业服务中心、企业、合作社建设检测室,实现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的信息互通,确保果品质量安全。
来源:静宁发布
2023-07-02 19:19:05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