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省文物鉴定站调研时的讲话
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省文物鉴定站调研时的讲话
陈广胜
(2023年6月4日 根据录音整理)
首先说声抱歉,占用了大家休息天时间。我安排调研,尤其到厅属单位调研,都尽量避免用休息天,因为大家都很辛苦。但为什么还是定了这个时间来?其实从去年到厅里后,我一直挤时间调研,但之前在省政府办公厅还兼着职务,今年一开年后事情又很多,3月1日就到北京学习了。差不多一年时间,连省文物考古所、省文物鉴定站都没来过,作为省文旅厅厅长就有点说不过去。如果等7月中旬培训结束再来,到时候肯定欠账更多、会议也很多——以前子育厅长在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分担一下。所以,很可能还得占用休息天来看大家,与其这样,不如早来早主动。调研时间我较早确定了,而且真是太凑巧,刚刚总书记6月2日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所以也是冥冥之中,在这样重要、特殊的时点来调研。
今天的调研,更重要的是来学习。刚才嘉利在介绍的时候,大家提示他讲的时间短一点。但对我来说,是来听课的。压缩了向明和嘉利的时间,其实是压缩我听课的时间。就像资源配置,最重要的资源要配置在最要紧的事情上。当年的金属、青铜为什么用来做宝剑,而不用来做一般的实用器皿,就在于把最重要的资源摆在最要紧的事上。我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来听课,更多的是听你们讲。我的讲话可长可短,给两个小时也能讲,给十分钟也能讲。
两个单位在省文物局的领导下,做出了出色的业绩。刚才建武同志点评,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我认为,卓越的事情是要专业的人以专业的精神干出来的。而两个单位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按常规来说,你们算是“冷门”单位,但“冷门”单位也能干出“热灶”事业。尤其现在总书记这么重视,省委省政府这么重视,文物考古前景会更加广阔,文物鉴定也是如此。从某种角度讲,文物鉴定是社会上“先富裕起来”的人们关注的,饿着肚子的人不会有兴趣。特别是省委省政府部署建设文博强省,预示着其中有很长很广阔的服务链。事实上,考古和文物鉴定已经越来越“热灶”了,或者说已具备了较强的“热灶”属性。
非常重要的是,从工作和研究氛围讲,这里还是一方“净土”。在这么一个浮躁的年代,能够保存一方“净土”,非常不容易。大家以专业的精神干事,能够坐冷板凳,而且乐在其中,做得有滋有味。譬如很多考古所的同志,择一事终一生,甚至有机会调到机关都不大乐意,一辈子就这个追求。我觉得心中有追求,必然是充实的,也能实现自身价值——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实现价值,比当一官半职更重要,也有意义得多。做个厅长,不见得一定能为社会作多大贡献;但做一任成功的文物考古所所长,或许能更好干出让人生出彩的文化事业。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样的岗位能深度嵌入新时代文化高地的打造,是一个方阵的领头羊。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整个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全面阐述,深刻回答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课题,为我们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文旅实践提供了指南。我这次调研也是主题教育调研。主题教育一般是跑到地方去,但我为什么要来这两个单位?因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文旅实践,越来越需要文旅深度融合。特别是省委提出三个“一号工程”,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也要有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意识、改革思路、开放理念,让文化强省建设、文博强省建设再上台阶。考古研究所、鉴定站要有创新思维,怎么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服务,这也是一个时代课题。
对标省委主题教育“走前列、当先锋、作示范”的总体部署,全省文博工作者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厚植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使命导向,进一步围绕中心、找准切口、取法其上、砥砺前行,以实实在在的项目化管理和钉钉子精神,做到干一件、钻一件、成一件。易书记、王省长强调“项目为王”,不一定只是抓投资项目,考古也是项目,搞研究写一本书也是项目。哪怕切口选得小一点,战线不拉得那么长,真正丁是丁、卯是卯,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文博强省建设推向前进。对于两个单位的具体工作,我提几方面意见。
第一,对标国际一流。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这是战略要求,也是我们思考的坐标系。浙江的定位是打造“重要窗口”,各行各业都应当在总书记为我们确立的大坐标系中找准前进方向。向明,当前我们在全国处于怎么样的地位?我觉得刚才建武同志讲的“前三”,就是省考古所的地位;省文物鉴定站是“前四”,也是自身的地位。处在前三前四的位次,是不是能再干一些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呢?可以是大目标,也可以先定化整为零的小目标。怎么以勇立潮头的气魄,对标走在全国最前列乃至国际一流的定位,争当文博强省建设的排头兵。我觉得大家应该有这样的雄心。
一要力拼一流业绩。浙江有100万年人类史、1万年文化史、5000年文明史。中国史前文明的大脉络,在浙江都有对应承载的文化形态。像浙江这么横跨万年、种类齐全、谱系完整,在整体链条上几乎无遗漏的省份,在全国不说独一无二,至少是极少的几个省份之一。但这样的判断还没有真正传播开来,关键是要让业界的一些专家的论点成为全国通行的观点。讲起史前文明,数一数二是浙江,要使之成为社会共识。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比如,通过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任务,全力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等,充分彰显浙江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启明星”地位。
刚才向明讲到“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绝”。远古时的浙江大地也不见得就得天独厚,当时也可能群星璀璨。中国古代出状元最多的是浙江,第二是江苏。明清的进士人数,头两位也是江苏、浙江。难道这一整块版图,同样都是才子出得最多的地方,浙江有响当当的史前文明,有旧石器、新石器那么多点位,我们的邻居在远古居然就没有辉煌遗存?从某种角度讲,很可能是不同地方对考古的发掘研究存在差异。换句话说,一个地方考古研究的短板,很可能就成为他们史前文明的弱项。因为考古经常需要抢先定义。比如崧泽文化,大多点位在嘉兴,如果我们早一步抢先,就是浙江的,那么我们的谱系会更完整。往事不可追,来者犹可鉴。我们还要善于早定义、早发声。到今天为止,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说稻作文明,看看上山文化,说实证是世界最早的,证据链最充分。但江西万年县仙人洞,以前我以为就只有野生稻,后来看了一些材料,似乎不那么绝对。如果跳出浙江看,我们的一些论断不一定就被外省所轻易接受。所以,还得深化研究、注重传播,在同一类领域或细分子项中赢得话语权。
要善于跳出浙江研究浙江,跳出考古思考问题。比如良渚文化为什么消亡?有必要引入跨界思维。对于一种文明形态的思考,不仅限于考古发掘。按照我的直觉,良渚文化的消亡,不会因为战争或者遭外力覆顶之灭——毕竟遗址中未见剧烈破坏的痕迹,那么其变迁是逐渐的,很可能由于海侵。当然,它并非像传说中诺亚方舟时的万年洪水,迅猛扑过来,将一个文明催毁了。良渚文化所遭遇的海侵,是渐进的、日复一日的,最终将土壤耕作层给破坏了,不能再种地了。总之,缘于自然条件的颠覆性变化,曾经聚集起来的大规模人口便先后迁徙,良渚文明于是有扩散开来的可能。中原文化的满天星斗,也许就有良渚文明的血脉传承,相当部分是我们的良渚先人带去的。这是我的一种猜想。
图片
玉琮等玉器自然是非常好的研究线索,它是良渚文化的独特标识。在全国其他地方,如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等遗址均出现较多玉琮,河南二里头、四川三星堆、金沙等遗址也有少量。当然,良渚文化后期由于原料枯竭,事实上玉器也越来越少,更多被陶器所取代。良渚先人迁徙异地后,不见得到新的地区都能就是取材,因而技艺渐渐失传也是合理想象。还有如水利遗址,特别是远古文化的水利遗址,它的建设思维框架,就像说戚继光的明长城是临海古城的范本复制过去一样。当然,还有与中原文化相关遗址中的骨骼DNA检测,或者也能找到文明传承的线索。假如远古的中原文化有相当一部分是良渚先人迁移的结果,那此种“文明之源”的荣光可真非同小可。良渚文化就像孔夫子说的“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既然老天爷将当年周文王的礼乐文化传给自己,又怎么可能一下子被灭绝呢?!既然中华文明根脉曾在良渚,又怎么可能无缘无故被灭绝呢?!
以前考古更多研究的是器物,就同位素一看是什么什么年代的。这当然很需要,但容易就事论事。在我看来,跨学科交叉研究更有独特价值。我是学经济的,或者说在另外领域也有一些涉猎,所以习惯于多角度思考问题。我们不局限于器物的研究,还可以延伸到对远古文明社会组织形态的研究,就有可能将远古社会一些发展和创新的最初成果来源定义给浙江。比如,中华远古文明最早的手工业遗址在哪?农耕文明除了种植业、畜牧业以外,还势必分化出经专业分工所形成的手工业。石器、骨器、木器、漆器、陶器,金属器比较晚一点,这些肯定都有最古老的原始手工作坊。因此老祖宗再怎么聪明怎么进化,靠一个人是做不了太复杂的事情,都得有分工、有合作。虽然手工作坊兴起是封建社会城市文明的产物,但万事总有源头,在原始社会自有其雏形,就很值得研究它的初级形态,因而就有广阔的定义空间。比如,最早的彩陶出在浙江,是否可推导会有相应的原始作坊存在?
文物考古研究还可以发掘浙江先人的精神文明形态。比如,同样是陶器,最初的起源地也是满天星斗。但后来渐渐地,唯有浙江,从上山文化的彩陶,到夏商於越人的印纹硬陶及先秦在德清的原始瓷,到东汉中晚期以上虞为中心的成熟瓷器,再到代表唐宋越窑最高技艺的慈溪上林湖秘色瓷,以及北宋中晚期的黄岩沙埠窑,后来到宋明时期的龙泉窑。其他地方的探索和进化都中断了,浙江先人却一波接一波、一朝连一朝地开拓创新,成就了“一部青瓷史,半部在浙江”。可以说,浙江人的智慧源于先人,在于自始至终有一股生生不息的创新创造创业精神。并且在百越时期就有兼容并蓄的基因。刚才听嘉利介绍,早在先秦时期,我们越地还没被楚国征服的时候,楚文化占三成,中原文化占二成,五六成是越文化,这是融合汇聚起的文化资源,是海纳百川的开放气象。因此,浙江的发展是有深厚底蕴的,不是横空出世的优秀,而是千百年来厚积薄发所致。
刚才这些内容,是上午调研边听边想的思考和感触,在白纸上胡乱写了几点,仅供参考。下面就简单一些。二要锤育一流人才。省文物考古所、省文物鉴定站要争取出大家。向明、黄斌、嘉利、李晖,你们要当领头羊。同时,还要从年轻人中找好苗子,“田野考古”就最可培养和磨练人。客观上,现在各单位编制都有限,尤其文物鉴定站更缺。但从考古所的编制容量看,挑人余地是比较大的,还可以帮文物局挑一些、储备一些后备干部。三要争创一流机构。一流机构不是凭空而起的,得水到渠成。考古所要加快建设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和中华文明南方文物基因库、全国植物考古实验室,争创世界一流考古机构。文物鉴定站也要努力成为国内知名的文物鉴定机构。
第二,深耕文旅融合。文旅深度融合工程被列为省政府“十项重大工程”之一,文物挖掘保护和研究利用是以文彰旅的重要切入点。考古所和鉴定站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像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是当年子育厅长在任时提出的,这项工程今后要继续抓下去。文化基因解码的范围很广,文物考古战线完全可发挥很强的支撑作用。还有如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浙派好礼”文创产品开发、“跟着考古去旅游”等,都是将浙江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潜力的重要切入点,我们在这些方面都大有功夫可下。
第三,聚焦服务升级。一方面,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效作为。应该看到,“先考古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是今后工作的常态。原先讲为重大建设保驾护航,更确切地说,我们要为重大建设探好边界、保驾护航。文物保护也不是搞单边主义,所以要探好边界,哪些不能动的就是不能动,必须讲规矩,以我为主。只要将边界守住了,时间、历史会证明这份坚守是对的。任意突破边界,或者允许被任意突破边界,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也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将规矩守住的前提下,大家又不能“水泥脑袋”。现在地方政府所承载的发展压力非常大,假如大家都出于公心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够换位思考,在法规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找好工作的平衡点。另一方面,在服务人民群众需求中主动作为。所谓“盛世收藏,乱世黄金”,当前人们对文物藏品鉴定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尤其是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自然是我们工作和服务的方向。从一定层面讲,这也是我们自身发展升级的机遇。许多事都需乘势而为。大家不要干逆势而为的事,应善于因势、顺势做理所应当的事。文物鉴定就可顺着这个思路,做好馆藏文物定级和文物征集服务,积极推进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服务,促进服务链不断拓展完善。
第四,推动传播交流。文物工作者,不仅要当好文物研究者,也要成为合格的文化传播交流者。要让文物故事更好传播开。不仅要将文物的前世今生和文化内涵了解清楚,而且要下功夫将文物故事讲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近期推出的“百大镇馆之宝”系列文物宣传就是不错的尝试。要让文化文物元素更好走出去。积极开展文物国际合作与多元对话,在重大外事活动中嵌入文物元素,面向世界打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浙江风采的金名片。
第五,创新文物治理。数字赋能在这里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展览展示场馆,靠物理空间场所终究是有限的。以自然博物馆为例,和以前没有的时候比,现在这个老场地也不错了。但哪怕是现在不断扩展后的新馆,严洪明还觉得不够用。所以,创意很重要,善用技术手段很重要。当我们有创意的时候,善用数字技术手段,就可以做许多以往不可能做的事。
除了科技创新,还有改革攻坚,需要治理模式的创新。借黄斌刚才讲的几大矛盾和困难,我用你的名字作个解析:“艹”“一”——出自草根,一枝独秀。我们两个单位算不上大户,没有权力可使唤,颇有草根性质,但要致力于干一枝独秀的事。“由”“八”——兴衰由人。关键在用人。编制问题,我们积极争取,但同样的编制数,将人配置好了,将积极性调动好了,包括将社会力量用好了,兴衰的局面完全不一样。“斌”一“文”一“武”,需“以文树旗,以武开疆”。文物单位一定要有文化内涵、文化高度。“文”字拿不起来,旗帜也就树不起来,尤其是一个单位领头羊的文化内涵、文化格调十分重要。同时,光有文气的一面,工作软绵绵,也打不开局面。应当文武兼备,勇于改革体制机制,包括创新公众考古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考古、爱上文物遗产。
最后强调一下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与安全高度统筹。要扎实推进“双建争先·提效创优”工程,严格落实党建责任制、意识形态责任制。通过主题教育,进一步锻造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要抓细抓实安全生产。各地最近不时有火灾,我们看似不是防范的重点单位,可一旦着了火,也不得了。对消防安全一定要高度重视,文物安全也一样,要以如履薄冰心理排查整治各种隐患,以闭环管理机制夯实文物安全的根基。
来源:佳桐频道
2023-07-10 22:06:34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