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以文明实践传递文明新风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申论范文 淘8090 淘8090网 tao8090.com 遴选范文

镇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陈可可:以文明实践传递文明新风

原创 陈可可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开拓新局的重要举措,也是盘活基层、打牢基础的重要改革。镇江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秉持“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整合资源、聚合力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断走深走实,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镇江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夯实基层基础,推动阵地建设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着眼高质量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利用,完善配套设施、整合优势资源,逐步构建纵向三级覆盖、横向拓展延伸的立体化网络,真正让资源活起来、设施用起来、人气聚起来。

建强文明实践“主阵地”。高标准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6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731个,实现全市文明实践阵地100%覆盖。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标准化建设,推行组织架构、形象标识、基本制度、风采展示“四个统一”,立足“五大平台”标准化打造理论宣讲、文化文艺、体育健康、科学普及四类功能区,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打造文明实践“服务圈”。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核心,依托公园、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善行义举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民道德阵地建立文明实践点(基地)3235个,通过连点串线成片,打造文明实践示范带、示范街区、示范片区7个,构建形成互联互通、便民利民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创新打造“流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整合科普大篷车、电力工程车等各类移动资源,在群众“家门口”开展“季子风”志愿服务村村行、“科教惠农”村组行等活动730余场,让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流动起来”,走入千家万户、走进群众身边。

搭建文明实践“云平台”。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建共享、互融互通,打造“有线电视+微信推送+手机APP”文明实践线上信息传播矩阵,建成集成果展示、需求收集、项目推送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明实践线上平台,做到活动发布一处生成、信息传播多处呈现、分区分类随时点播,形成“联网互动、信息交换、服务共享”的工作格局。依托大数据云图系统,实时掌握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动态,通过定量分析、定期统计,不断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策划、组织和调度能力。

着眼以民为本,推动文明实践从“全面推进”转向“精准供给”

群众需求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指挥棒”。把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意,真正做到需求精准把握、服务精准供给、文明精准赋能,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深入推进思想铸魂。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开设“必修课”,定制学习“菜单”,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示范讲、“百姓名嘴”通俗讲,打造“金山青年说”等理论宣讲品牌,推动全市上下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持续用功,夯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坚持用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用老百姓愿意参与、乐于参与的方式开展活动,通过学理论、谈观点、演节目等形式,具象化、分众化开展各类宣讲活动9200余场,覆盖群众120余万人,用“小故事”讲透“大道理”,把“普通话”转为“地方话”,更加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始终突出为民利民。坚持以真情暖人心、以服务聚民意,聚焦群众普遍、共性需求,设计“绿梦”生态文明、“艺联百姓”等普惠性服务项目550余个。聚焦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及特困群体,推出“鹤颜欢”等特惠型项目320余个,有效开展课后辅导、生活救助、心理疏导、情感抚慰等关爱服务,有力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聚焦文化惠民,依托书香镇江、农民艺术节、乡村文艺播种计划等活动载体,推出一批全民阅读活动、文艺作品,不断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提升群众文化素养、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持续擦亮特色品牌。紧扣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文明实践项目品牌化、精品化建设,着力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等特色项目,形成了“葡萄架下的文明实践”“新思飞扬”“江东大妈”等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叫得响、有影响的文明实践品牌。注重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推广一批成效显著的文明实践品牌,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先后孵化培育“理响曲阿”“风尚美句容”“七彩实践筑梦江洲”“丹心讲堂”“种子下乡”“丁卯蓝”“书香高新”等衍生品牌263个,推动各地文明实践工作周周有精彩、月月有主题,打造独具一格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镇江特色“风景线”。

汇聚文明力量,推动志愿服务从“全民知晓”走向“全民参与”

充分发挥志愿者和党员干部主体作用,广泛动员、积聚力量,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力、引领力,形成“一呼百应”“应者云集”良好态势。

下好多方参与“一盘棋”。组织各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开展志愿服务,每季度以普通志愿者身份开展理论宣讲、扶弱帮困等文明实践活动,示范带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推进。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以“新乡贤”、道德典型等为重点,号召各地积极招募群众身边的榜样典型,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做善事、行善举,组建扎根本土、富有活力的文明实践队伍3994个,累计吸引注册志愿者64.55万人,占全市人口20%以上,通过厚植好人辈出、全民向善的文明沃土,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尚善的“大爱镇江”浓厚氛围。

完善志愿服务“一张网”。健全“镇村吹哨、中心调度、行业报到”县级志愿服务总队工作机制,建立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等8支县级志愿服务总队常备队伍,优化“成立项目—招募志愿者—实施项目—评估效果—优化项目”流程,结合职能特点,以分队形式与基层实践所、站结对,常态化赴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定期组织集中轮换,推动不同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群众充分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有效破解志愿服务“下沉难”的问题,真正做到了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推进到哪里。

激发文明实践“一股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员教育基地等,打造志愿服务培训阵地426个,定期举办文明实践骨干培训班,组织乡镇(街道)宣传委员、文明办业务骨干等文明实践的“组织者”“先锋队”开展轮训,通过集中学理论、实践学经验,提升文明实践工作能力本领,激发敢为善为的“闯劲”“干劲”“韧劲”,为镇江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迈上新台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来源:《群众·大众学堂》杂志2023年第3期

作者:陈可可(作者系中共镇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

11 07月

2023-07-11 22:09:08

浏览246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 在1897高校校友经济与成果转化论坛上的致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