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破解乡村振兴之难
来源:《党的生活》2023年第9期下
舞钢市委书记、市长朱志骞: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破解乡村振兴之难
朱志骞 河南党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近年来,舞钢市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市为目标,在构建“联乡带村、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上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河南省首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市、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市等称号,2022年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打好规划建设管理“组合拳”,破解“有序管控”之难。近年来,舞钢市坚持城乡规划“一盘棋”,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规划。在规划上突出科学、实用,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对中心村边界怎样扩大、用地如何调整等统一规划,高标准完成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市域村庄分类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均衡,防止出现“千村一面”,确保乡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在建设上突出合规有序,制定出台《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导则》《乡镇规委会议事规则》《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管理办法》,实行宅基地申请“五到场一公示”制度,实现从审批到验收全流程监管,有效遏制“非农化”“非粮化”等乱占耕地行为,确保各项建设依规有序开展。在管理上突出常态、长效,全面推进乡镇综合执法力量改革,组建专业执法队伍,对乡、村庄规划区内违法占地、违法建筑、建设杂乱无序等问题分类处置、限期整改。探索推进“巡村”工作制度,村“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村民小组长成立“巡逻队伍”,以巡促建、以巡促管,确保乡村不仅建得好、更能管得好。
缩小城乡设施服务“剪刀差”,破解“均衡共享”之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舞钢市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紧盯重点领域和短板弱项,全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聚焦交通、供水、能源等建设,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农村安全饮水提升、“气化乡村”、数字乡村等工程,推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去年以来,投资20多亿元的3条国省干线全线通车;完成67条近300公里“四好农村路”,实现“四好农村路”全覆盖;总长530公里农村排前路完工投用,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农村安全饮水、燃气管网实现全覆盖。公共服务便民高效,围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大力实施教育提质、基层医疗强基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推进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去年以来,新建、改扩建小学和幼儿园近30所;提档升级10家乡镇卫生院、建成113所公有产权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6所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9所社区养老服务设施、56所农村幸福院,市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美丽小镇贯通城乡,突出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布局,对镇街区全面实施绿化、美化、亮化,突出“一乡一业”打造茶旅小镇、运动小镇等一批高品质特色小镇,构建舒适便捷、全域覆盖的镇村生活圈。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破解“常态长效”之难。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近年来,舞钢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以赴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坚持全域整治,打破既往“重亮点、轻全域”思维模式,以和美乡村示范创建为抓手,在全市7个乡镇、3个涉农街道规划开展和美乡村示范带建设,打造东西南北4个和美乡村示范带,把城市和乡村环境整治一体推进、示范村和一般村一同整治,补齐城乡环境治理短板,实现从“一处美”到“一片美”再到“全域美”。坚持全民参与,按照“支部推动、党员先动、群众行动”的工作模式,市直部门入乡包村、党员干部网格包片、村民房前屋后“三包”定责、志愿者入村帮扶引导、社会力量和外出人员捐资捐物,出动党群力量18万人次,掀起一场全民全域环境整治的“风暴”。坚持常态管理,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把人居环境整治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巩固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相结合,大力推进“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美丽小镇”建设。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及日常保洁监管机制,强化对36个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日常维护,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处理利用,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常态巩固。创建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9个、市级41个、县级79个,连续5次进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前20强。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硬支撑”,破解“强村富民”之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强村富民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舞钢市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不断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统筹推进力度,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推进产业做大做强,坚持“走特色化路,打差异化牌”,围绕“鸽、茶、菌”等特色产业,“一村一品”深化产业发展模式。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建设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肉鸽营养实验室”,肉鸽养殖年出栏乳鸽达930万只、鸽蛋710万枚以上,江北第一白茶核心区突破1000亩,食用菌产业生产规模达3000万棒(袋)。“舞钢鹁鸽”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白茶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市级21家。依托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等大力发展康养旅游、高端民宿、农家乐,打造出姬庄村百草园、人头山村九龙茶乡等一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推进创业就业增收,出台《培育乡土能人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引导创业积极性高、致富带富能力强的群众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农民合作社达409家。大力发展“回归经济”,建立返乡创业激励机制,依托投资6.1亿元的返乡创业园项目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创业,推动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进乡入村”。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采用“乡村振兴产业+带贫资金+集体经济+带贫增收”模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去年以来,投入有效衔接资金8982万元,有效带动3732户7523人增收。2022年,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700元,增长6%。推进集体经济改革,全面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库、政策库、资源库、人才库、资金库”,逐乡逐村确定主导产业和经营模式,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农村“三资”清产核资专项行动,探索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进“三块地”改革,盘活农村集体存量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全市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清零,年经营收入超过20万元的村达35%以上。
全面塑造乡风文明“新面貌”,破解“有效治理”之难。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舞钢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融合引领,不断凝聚乡村治理向心力,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强化宣传引导,广泛开展“乡村光荣榜”“星级文明户认领”“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选树活动,发挥模范典型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群众讲身边事,让群众学身边人。强化村规约束,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听取民意、汇集民智,把弘扬传统美德、深化文明理念、推动移风易俗、美化人居环境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群众精神风貌。强化精神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讲、评、传、帮、颂”为形式,常态化实施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七个一”达标工程,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全国文明村镇3个、省级文明村镇9个、市级文明村镇14个。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一体化水平,打造既富且美、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让发展的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09-27 20:49:41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