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开发人力资源 塑造发展优势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遴选范文 tao8090.com 淘8090网 淘8090 申论范文 讲话稿范文 领导讲话稿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开发人力资源 塑造发展优势

作者:刘立志

 

●立足职能,着力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助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

●把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作为服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积极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体系,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供需错位问题,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要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形成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关键变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承担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职责,要牢固确立服务发展的职责定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担当、展现作为。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发展新动能。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仅能够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能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优化劳动分工、引导物质资本运作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转变发展动能的必要条件。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资源等要素规模驱动力不断减弱。党中央提出,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人社部门要立足职能,着力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助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经济结构优化是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持续增强发展接续性和竞争力的过程。只有持续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才能更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为经济结构优化提供持续动力。人社部门要着眼化解人力资源供需矛盾,加快塑造知识密集型、技术技能密集型人力资源,有力支撑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强化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人力资源基本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结构、分布仍有欠缺,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不断减弱。必须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对冲数量减少、成本上升的影响,以强有力的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对于增加物质投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效益更大、影响更深远,是最需培育、最具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这为人社部门服务发展提供了宽广舞台。提升技能素质空间广阔。尽管我国技能劳动者已超过2亿人,但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相比仍然不足,尤其是发展高科技制造业所需的熟练技术人员严重缺乏。2022年第四季度100个短缺最严重的岗位中有41个在制造业,预计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中技能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人社部门要把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作为服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积极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体系,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供需错位问题,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塑造人才红利正当其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推动人才事业蓬勃发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75亿,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人才红利正在加快形成,但开发空间仍然很大,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还不高。人社部门要扛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责,紧扣发展大局,积极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发展,加大博士后人才培养、引进等支持力度,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和重大应急攻关项目培养造就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创新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深化工学一体推进技工教育特色高质量发展,不断壮大技能人才规模,更好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激励、流动调配等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激发创新活力。

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影响供需结合。当前我国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流动日趋活跃,多种就业方式加快发展,灵活就业人员超过2亿人。而目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农村地区服务供给不足,多数农民工仍然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就业,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还不成熟,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要健全就业工作体系,提高利用效率。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构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服务精准、管理科学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坚持“铁脚板+大数据”,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幸福里”社区、零工市场、乡镇和村(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建设,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就业服务大数据平台,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网格、平台终端,实现线下“网格办”、线上“平台办”,让劳动者好就业、就好业;强化就业帮扶,多措并举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增加妇女劳动就业,加强大龄劳动者就业帮扶,让更多人参与经济活动,稳定劳动参与率。创业在经济活动的前端,抓好创业不仅能够创造岗位、带动就业,还能壮大经营主体、激活发展潜能。要适应时代变化,克服过去侧重于从经济活动末端抓就业保障的工作惯性,转变为主动式、前置式服务,积极构建“大创业”工作格局,促进经营主体“多大活强”,实现产业、企业、就业“三业”联动;健全完善政策解读、项目推荐、信息咨询、能力培养、贷款帮扶、金融对接、成果转化等一体化的创业服务体系,前推后延强化全过程创业帮扶,建立完整、便捷、高效的创业服务体系;协同建设高标准创业孵化基地和园区,打造一批高质量、有实效的平台,大力促进创业成果转化,释放经济发展内在潜能。

(作者系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

02 12月

2023-12-02 20:33:33

浏览209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以巴蜀文化之光为中华文明添彩 读懂“自找苦吃”的成长密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