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家书润亲情,家风传万代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申论范文 qzzn 淘8090网 tao8090.com 遴选范文

来源:陕西省直机关工委机关讲书堂

 

家书润亲情,家风传万代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陕西省公安厅

 

有一年春节,央视记者街头采访:家风是什么?“家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不能忘。”“家风是不要出去招风惹事,不出去打人。”“家风是要孝顺父母,要以身作则,传递这种好风气。”一时之间,“家风”一词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和热议。家风是什么?词典解释为:“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而我认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内部氛围,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最近有幸拜读被称为“晚清第一完人”曾国藩的家书,一封封家书饱含着浓浓的亲情,传递出拳拳赤子之情。读着它,仿佛看到一位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人的深深思念,看到一位兄长对手足的深切关怀,看到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殷殷期望,仿佛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家书传递出亲人间的互相关怀,感受到的是家的温暖,还有曾家的优良传统。“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这是曾国藩期望家人潜心读书,能代代人才辈出,这是他的立家之根;“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这是曾国藩期望家人能戒骄戒躁,戒奢戒惰,脚踏实地,这是他的立德之本;“立: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办事圆融,行得通也。”这是曾国藩期望家人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这是它的立身之本。良好的家庭氛围,质朴的家风家训,曾家才代有人才出: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徜徉在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族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一、广读——拓展生命的宽度。“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读书贵在恒,重在积累,曾国藩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却能飞上枝头,成为晚清最重要的将相,源于他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源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耐心。曾国藩,一个嗜书如命的人,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抹开层层的面子,向好朋友借来100两银子后准备继续上京赶考,半路上,看到自己喜欢的书,两眼一亮,不顾生活饥贫,100两银子毫不犹豫地都掏出来买了书。书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无饭,可矣!无衣,可矣!无书,万万不可!回到家,父亲并无责备之意,告诉他,买自己喜欢的书,可以,但一定要读完。从此,三更入眠五更起,书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父亲只是一位教书先生,却懂得鼓励曾国藩不断去看书,不断发现知识的奥秘,这也是曾国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作为一名教师,读实用之书,如教科书、专业书和工具书等,可以让我们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这是对学生负责;读无字之书,可以让我们更亲近地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的距离;读心灵之书,让自己面对繁杂的社会,能静心屏气,思考自己的成败得失,让思想宁静、悠远。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海量地阅读,利用一切的时间,自如地穿梭书海,随时捡拾其中的珍宝,并将它们化入自己的内心,手捧一本书,就是手捧着希望,许多看似“无用的书”并非真的无用,它们恰恰能促进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这就是读书的魅力,它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实用之书,可以增长见识;无用之书,可以陶冶情操。好的书籍,或有侧重,往往兼而有之。实用和无用,就像“人”字的一撇一捺,相依相存、相辅相成,共同锻造我们的人格。

二、勤耕——延长生命的深度。试问:有多少人能坚持每天写日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有多少能坚持每天练字半小时?又有多少人能坚持每天看书?一天或许可以,一个月或许还有几人能做到,但一辈子的坚持,让其成为终生的习惯,那一定是寥寥无几,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个笔耕不辍,有超凡思想的人,这个人就是曾国藩。“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曾国藩家书中曾这样劝勉兄弟、子女:安逸的生活只会让人贪图享乐,享受荣华富贵之后的空虚与一事无成;辛勤的劳作或许忙得像只陀螺,但终将积淀成人生的厚度,生命的宽度。曾国藩小时候天姿并非聪颖,甚至称得上是一个“笨小孩”,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一个寒冷而又漆黑的夜晚,他在家里读书,他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背。一个小偷趴在椽梁上,希望下面的孩子背完书后好去行窃,“明月几时月,把洒问青天……”背书声不绝于耳,小孩似乎毫无睡意,梁上小偷却睡了又醒,醒了又睡……又一觉醒来,天已微微发亮,可小孩仍然不会背,这可气坏了“梁上君子”,小偷气呼呼地从梁上跳了下来,气呼呼地对小孩子说:“就你,你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很快就把书背完了,可惜我们不知道小偷的名字,但我们知道这个小孩子就是长大后的曾国藩。一个没有读书天赋的孩子,靠的就是勤耕,靠的就是坚持。“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那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摆脱人生的温床;“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那是超然的自我修养,做到提笔即练字;“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不可一叶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那是对自己严格的要求,时时警醒自我。

三、慎交——重塑生命的高度。“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大者。”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有时是一辈子的。因此,慎交每一个朋友,让他们都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成为生活的点灯人。曾国藩在家书中一次次提醒兄弟要慎交每一个朋友,在九弟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这既是曾国藩识人的秘招,有人说,曾国藩识人只要看一眼就行。正如此,曾国藩门下才人八千,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国之栋梁,这与曾老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一书,一茶,一明月,独坐窗前,感受心灵深处的宁静。

 

愈拙至巧,实干为要

——读《曾国藩传》有感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郭雨晗

 

人人都说要读曾国藩,读他的处事之道、升级之法、改变之路。有幸用时六天,废寝忘食,心无旁骛读完张宏杰的《曾国藩传》,久久不能平静。大为震撼的同时好似豁然开朗,许多纷繁浮躁飘散而逝,许多人生选择呼之欲出,前行之路明朗而开阔,笃行之行智慧而坚定。

曾国藩的一生是跌宕起伏这个词最好的诠释。他出身平常,家族几百年世代为农;他智商平常,科举考了七次才中秀才;他甚至运气平常,所经历的朝代血雨腥风。他一生崇尚笨拙,不谄不求,不怨不尤,不疾不徐,行稳致远,诠释了一个自律者从“笨人”到千古第一完人的升级之道。于己,时刻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于家,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后代人才辈出,其家训语录至今令人受益匪浅;于国,凭一己之力,扶大厦之将倾,使晚清的生命绵延持续。他的身上,有我们年轻一辈要学习的自省、自律、谨言、慎行、藏拙……书上的文字只能显示出其人生智慧的冰山一角,但尝试学习、开始实践却能让我们年轻一辈不断审视自我、历练自我、找寻自我。

“拙”是曾国藩践行一生的人生准则,也是我最为钦佩和动容的一点,他言:“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他做事讲究“笨拙”,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扎实彻底。这世上本就没有所谓的捷径,所有的成绩都是一点一滴做出来的,如果急于求成、心浮气躁,往往一事无成。而真正成功的人,开始都是接受自己的笨拙,把可能的时间都专注于不断的反复实践中,体会知识带来的反馈,通过行动修正自身的行为,并将其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记录下来,随时复盘,进而提升自我。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法官,不管工作再忙,坚持笔耕不辍,健身风雨无阻,空闲之余背诵了1260条《民法典》,用十年时间攻读了博士学位。这是“拙”最好的诠释,更是我践行的动力和方向。在这个物欲横流、心浮气躁的社会,碎片化网络信息充斥周围,作为机关单位的年轻人,更应该时刻保持本心,多思多想,多看多听,多学多做,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最大的捷径就是不走捷径,要始终相信“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勤”是曾国藩人生精进的基石,他言:“人生之败非傲即堕,二者必居其一。勤则百弊皆除。”他屹立官场数十载,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达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勤”是他最大的助力。初到北京时,因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散漫无恒,学习时间少,所以他立下十二条严苛的标准,将其严格执行并伴随一生,最终实现了自我管理,克服了自卑焦虑,度过了挫折坎坷。每当我工作学习有懈怠之时,他的经历又让我充满动力,让我看到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创造出的巨大力量。我想大部分都是资质平庸的人,但都梦想着有一番成就,为什么成功的人那么少呢?或者就败在了“勤”上,人生真正的赢家往往是在勤奋中,战胜了惰性,实现了自我。而我认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点滴的时间利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当别人犹豫不前的时候,你已经在行动;当别人在睡懒觉的时候,你已经在学习充电;当别人选择放弃的时候,你依然在坚持……面对恒定流动的时间,勤勉多岁月,勤勉或许人生无限。

曾国藩的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太多,而我也在尝试读懂他的过程中有了一点和他一样的共鸣和感悟,那就是“读书不二”。以前的我不理解也常常违背,广泛阅读不正是可以博采众长,引发思考,进而看到更多观点的碰撞吗?乃至于我总是如他所说:“阅读,身在这山,望着那山,总是不得要义。”甚至很多书总是瞄了几次后又放下了,还往往自我安慰反正早晚都会看完。这次阅读经历,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方式,在时间、精力、阅读能力都有限的条件下,给自己设置大阅读量的目标,往往适得其反,引发不想看的想法。同时想从阅读量上武装自己,那“读书不二”,即了解作者观点后才可能实现部分自我吸纳,达到与其他作者的思想交流,才能通过经年累月,达到阅书无数。我会将这一小小感悟践行自我并长期坚持,人将至中年,方能理解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

与其说我崇拜曾国藩,不如说我自信而向往学习的是中国文化。他全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证明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一面,从这个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人物出发,我们可以更深的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史,从更多裨益颇丰的书籍出发,我们可以扩宽视野,了解世界。我想我会一直坚持读书,因为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10 03月

2024-03-10 20:41:09

浏览74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聚焦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持续攻坚突破 在市十四届政府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石迎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