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湖南日报评论员丨借势北斗湖南当有更大作为

作者:admin|分类:未命名|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湖南日报评论员丨借势北斗湖南当有更大作为

 

9月17日,首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长沙落下帷幕。两天的高峰论道,激起“火花”一片,也激发了湖南人的想象和雄心。

渊源深广,当借势乘风。湖南这片热土自古就有心怀浩宇、探求真知的情怀。2000多年前屈原在汨罗江畔发出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天问”;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五星占》,记载了世界上最早描绘彗星形态的图集;毛泽东在诗词中更是抒发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迈情怀和“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心壮志。筹建“北斗”系统伊始,一大批优秀湘籍人士投身参与其中。这里面既有运筹帷幄、领军一方的组织者、管理者,更有尖端前沿的科技英才。国防科技大学作为中国卫星导航重大专项导航技术专家组组长单位,参与了北斗一号、二号、三号系统建设全过程,成为北斗系统建设的重要力量和技术创新引领者。这些成就了湖南与北斗的不解之缘,也必然成为我们今天借势谋事的强劲东风。

空间巨大,须主动作为。借势北斗,必须认识北斗。北斗是什么?它是普通人眼中全球精准定位的现代“神器”,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高水平的高端科技,它代表着具有无限想象和开掘潜力的产业空间。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所指出的,北斗代表的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已成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今天,“北斗+”“+北斗”业已形成热潮,其覆盖的智能驾驶、桥梁监测、交通安全、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业已带动巨大的产业集群,市场规模正在快速成长和汇聚。首届峰会在湖南举办,对我们既是荣耀,更是鞭策。湖南要主动作为,坚持科技赋能,以北斗规模应用促进“三高四新”战略实施;应着眼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加快推动北斗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发展机遇面前人人平等,而成功往往属于抢占先机者。在前期的竞技中,湖南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得到很好的体现。2012年,北斗导航正式运行,次年,湖南省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工程正式启动。近年来,湖南密集出台《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南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长沙市积极行动,从安排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到明确依托长沙高新区打造国内最具规模的北斗产业基地、产业高端人才集聚地和产业应用示范集聚区,成为全国领先的“北斗之城”。作为全国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三大示范区域之一,北斗应用在长沙已覆盖交通、农业、林业、公安、电力、防灾减灾和大众应用等诸多领域,千亿产业集群正在形成。面向新的征途,湖南应当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斗建设应用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致本次峰会贺信精神,以办好本次峰会为契机,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擦亮北斗规模应用的“湖南名片”。

时代大潮,中流击水,乘势而上。发挥已有的人才、技术、产业优势,锤炼着眼未来的前瞻思维,我们必将在这个利在久远的发展平台上实现更大作为,在北斗搭就的竞技场上夺得金冠!

牵牢科技创新“牛鼻子”

勇当民族振兴“拓荒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将“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列为科技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从“一堆一器”的建设移交到量子科技的“一鸣惊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自主创新“国之重器”,从智慧能动的“数字中国”到自立自强的“科技冬奥”,中国的崛起发展依赖于科技创新的应用性、自主性、持续性。新时代,只有始终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在民族振兴中重塑辉煌、在大国博弈中脱颖而出、在时代进程中创造奇迹。

破科技创新之困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正处于量变向质变转变的重要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历史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必须要因时因势因地而动,科学地应对世界格局、创新大局、时代新局之变化。一方面,要突破体制机制之困。当前,中国科技研发工作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存在科研计划碎片化、科研经费分散化、科研资源配置重复化等问题,“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因此,坚持系统全局的观点,加强科技创新体制顶层设计和总体协调,疏通“统筹兼顾各领域科技创新融合”的堵点,解决“协同推进科技力量优化组合”的难点,消除“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强”的痛点;另一方面,要打破外部封锁之困。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影响力的扩大,接连受到外部“风浪”的侵袭,国外核心技术的封锁压制、对华科技限制的持续加码、对华优势技术的不断打压,这些都造成了中国科技发展陷于外部封锁之中。但任凭风浪起,最重要的是主动做好自己的事情,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时刻紧盯国外最前沿技术,打破传统技术路线,开展独立自主研发工作,着力实现弯道超车。

兴科技创新之力人才是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一是要大力彰显科学创新感召力。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大众认识到科技抗疫的重要意义、电商直播的盛行让大众认识到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因此,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知识、热爱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让青年人才逐渐树立起科技创新造福人类、服务大众的理念,为实施科技强国提供坚定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加强高科技人才培养力。“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高水平人才对于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领域、世界科技强国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钱学森“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加速推进中国“两弹一星”研究进程;华罗庚“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让中国的数学研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因此,加强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青年科技工作者“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竞争力、“矢志奉献、团结协作”的向心力、“精耕细作、严谨务实”的执行力。

展科技创新之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改造社会,使人们在持续的天工开物中更好地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让科技为人类造福。”科技创新之美体现于人民幸福感。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来源于充足的物质精神需求、社会安全保障。当前,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应用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AI技术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对接,新一代氢燃料电池产品应用于氢能公交。科技创新提升了社会服务效率,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改善了社会生活环境,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使得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增强;科技创新之美体现于社会活跃度。社会活跃度是社会稳定、发展、生机活力的重要指标。科技创新通过科技人才的智慧碰撞、科技项目的投资竞争、市场经济的活跃,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跃度,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良性循环。

筑科技创新之基科学技术关乎国运民生,科技创新要始终坚持以国家前途命运、人民生活福祉为前提。因此,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必须做到: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科技创新之美集中反映在人民的美好生活之中,运用科技创新不断解决当前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科技创新在于发现规律,探索规律,一切创新活动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积极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秉持不怕挫折、敢于质疑、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态度;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要始终厚植强烈的爱国情怀、深厚的家国情怀、热烈的民族情怀,时刻谨记“两个百年目标”,时刻胸怀“两个大局”,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18 09月

2021-09-18 20:21:04

浏览659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向上之声|严守规矩、不逾底线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领导中秋节致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