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李森: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申论范文 淘8090 淘8090网 tao8090.com 遴选范文

来源:《群众·大众学堂》2024年第5期

淮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森: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作者:李 森(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更好满足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大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淮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创新公共文化形式、升级公共文化空间、丰富公共文化供给,全力推动文化惠民,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设施越来越便利。目前,淮安拥有市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淮安大剧院等地标性文化空间,全市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达到100%。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创新打造淮安小书房、荷芳剧院等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今在淮安城乡,市民群众走出家门约15分钟,便可享受到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淮安创新方式方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淮安文化“新三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引入大批高端文化资源,成为市民享受优质文化服务的首选目的地。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移动美术馆”“戏曲进校园”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各类文化场馆广泛开展阅读、书画、声乐、戏曲、广场舞等免费文化文艺培训,成为群众乐于前往的“艺校”。组织阅读结对帮扶进基层活动,153家市级单位结对村居开展全民阅读推广,为基层群众送去文化大餐,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

剧团发展越来越有戏。淮安基层文艺院团创作生产了一批反映时代主题、体现地方特色、符合群众需求的精品力作,无论是大型现代淮剧“村官三部曲”“党员三部曲”,还是淮剧小戏《芝麻官钻笆斗》《一只袖章》,都是“土味”十足的本土题材作品。正因为这样的“土味”“接地气”,在浓浓烟火气中拴住老百姓的心,剧团所到之处、演出之时,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影和转发点赞,很多年轻观众还因此喜欢上了淮剧。

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淮安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着力完善标准化、均等化、品质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市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聚焦高效能使用,让“小阵地”发挥“大作用”。当前,一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并没有发挥最大社会效益,存在“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问题。我们将创新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使文化设施“建起来”的同时“管起来”“用起来”,推动公共文化空间有品位发展。优化整合主城区文化场馆,从拓展场馆功能、延伸服务空间、创新服务方式、推动数字化发展等方面发力,打造书香满淮的“阅读共同体”、精彩纷呈的“文化空间站”、特色彰显的“历史呈现馆”、遍布城乡的“文旅服务所”,让每一个文化场馆既物尽其用,又有滋有味。积极推进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化站、有线电视网络服务站三方强化资源整合、服务整合、机制整合,全力打造立体式服务矩阵,使之成为集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文艺演出、阅读推广、电影放映、科学普及、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文化建设,利用商业综合体、城市酒店、街头公园、高铁站等阵地资源,打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触达率和影响力。

聚焦高品质供给,从“够不够”转向“好不好”。为满足群众对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的期待和要求,我们将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够不够”“好不好”的问题。健全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采取面对面征需、第三方问需、大数据算需等方式,及时掌握不同群体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供需匹配度。用好“公共文化云”平台,根据群众真实需求制定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节目套餐,有针对性开展“菜单式”“订单式”“预约式”服务。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借鉴农村“逢集”的风俗习惯,开展“文化赶集”活动,定期组织“送戏下乡”、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让基层群众更加方便地参与文化活动。创新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服务形式,常态化开展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非遗培训与展览等活动,提升市民综合文化素养。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品供给服务体系,鼓励更多文化文艺领域的名家大师、专业人员加入到文化文艺志愿服务中来,丰富文化产品种类和形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和品质。

聚焦高质量传播,用“好作品”滋润“好生活”。文艺作品是文化最鲜活生动的载体。我们将继续挖掘淮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切实用文艺原创“撬动”公共文化服务高品质供给。强化创作规划引领,引导市内外文化人才把文艺作品的人物、故事扎根到淮安城市土壤之中,激发群众荣誉感自豪感。强化精品创作生产,完善“名师带徒”机制,健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机制,落实文艺精品创作签约和“文化名家工作室”制度,放大淮剧“涟水现象”效应,每年推出一批优秀剧本,组织创作一批重点文艺作品,推出一批重点文艺活动,形成声势、形成影响。强化创作生产扶持,用好政府文艺引导资金,完善“双名工程”,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推动重点作品打磨提升和线下线上宣传推介,既让老百姓有文化获得感,又让淮安文艺美誉度不断攀升。组织好郎静山新画意摄影双年展、“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等品牌活动和奖项评比,加强淮安文艺特色研究,打造地方文艺品牌。继续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全方位关注优秀文艺人才成长,鼓励青年艺术人才下基层挂职,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扎根发芽。

聚焦高水平融合,以“新业态”满足“新需求”。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是当下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我们将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指引,创新文化消费业态,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色添彩。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健全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产业体系、营销体系,打破地域、部门、行业之间界限,提高文旅各要素集成利用和配置转化效率,畅通文旅消费体验。加强淮安文旅品牌塑造,挖掘红色文化、美食文化、运河文化等资源,打造令人向往的、全国知名的党性教育高地、新时代育人高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突出文旅商体联动,积极承办国内国际重要赛事活动,发挥西游乐园和方特主题乐园“双子星”引流效应,做靓淮安文旅嘉年华品牌。积极打造夜游、夜演、夜市、夜食、夜购等新“夜态”,丰富市民夜间消费场景,激发夜间消费潜力。修订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引导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农业、旅游业、体育休闲业等互动互融。重点依托“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城市名片,推进文创产业创新发展,全力推动文旅资源IP价值最大化。

来源:《群众·大众学堂》2024年第5期

作者:李 森(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15 11月

2024-11-15 06:38:53

浏览4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美好镇江有佳“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