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层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从源头减少因心理健康引发的社会问题
来源:学习时报
构建基层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从源头减少因心理健康引发的社会问题
曹龙 字数: 1540
《 学习时报 》( 2025年03月24日 第 04 版 )
县制设立是千百年来中国地方政权建设最为稳定的体制安排,县域治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为基础和十分关键的环节。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县域发展面临着城乡融合、数字化转型、价值重构的多重挑战。随着社会转型加速,群众的心理健康需求日益凸显,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事件频发,成为基层治理的“灰犀牛”。如何构建科学、高效、可持续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使群众在思维观念、心理素质等方面适应新发展要求,已成为县域治理亟待解决的重要内容。
构建服务体系,以专业化为导向。构建基层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需立足县域实际,构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通过摸底调研、深入研讨,提出由县政府主导、协会承接,将县域心理健康服务由志愿化向固定式、规范化转变。力求“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将驻点开展专业咨询、心理健康宣传、数据收集分析等作为主要工作内容,探索启动县区心理健康服务试点工作,力求以专业化、制度化提升服务效能。一是明确权责边界,保障服务独立性。行业部门不得以行政手段干扰心理健康协会工作,保证其独立、专业开展工作。各成员单位主动协调解决心理健康协会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专业工作之外的事情交给行业部门处理。二是优化资金使用机制,提升财政效能。以实际工作量核定工作经费,采取资金直达方式,让财政资金高效发挥作用,避免资金浪费。
注重工作实效,聚焦重点领域。心理健康服务的核心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各地邻里纠纷引发命案、未成年人校园霸凌、“三失一偏”人员心理失衡等极端事件时有发生。综合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心理出现问题后得不到有效及时的疏导是重要因素之一,这也凸显了基层心理服务的迫切性。实践层面需把握三个重点。第一,靶向布局服务节点。各县区可根据自身实际,选取社区、中小学校、婚姻登记中心等重点区域,并针对一些特殊群体,在中心城区设立心理咨询点。第二,打造专业化志愿者队伍。严格志愿者准入标准,要求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及3年以上从业经验,并建立“培训—督导—考核”闭环机制。第三,强化结果导向,杜绝形式主义。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坚持实用为主,不搞花架子,摒弃“填表式服务”“台账式留痕”,推行“服务效果追踪评估”,力求让群众感受到切实的效果。
建立长效机制,筑牢制度根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构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心理健康工作作为县域社会治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需从组织架构、人才储备、服务模式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将其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一是完善顶层设计,纳入战略规划。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卫健、教育、民政等部门的协同责任。作为抓治理的重要抓手,足额保障经费,全力构建“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格局。二是构建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注重引进培养心理学等专业人才,特别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下沉基层,给予安家补贴、职称评定倾斜等政策支持,确保队伍有稳定的来源。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源头治理。对高风险群体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建立“早期筛查—动态监测—精准干预”全流程机制。对从不同工作层面发现的,社会中需要重点关照的各类特殊人员,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援助服务,旨在通过早期心理干预,最大限度疏导、化解其心理问题,以求达到从源头降低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一些极端现象。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推进,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亟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构建前瞻性、系统化的治理新范式,以专业力量夯实服务根基,用人文关怀滋养社会心态,方能织密基层心理防护网络,不断提升县域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作者系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县长)
2025-03-24 10:59:47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