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乡镇人大工作质效
来源:学习时报
提升乡镇人大工作质效
刘泽友 字数:2907
(作者系湖南省益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学习时报》(2025年03月26日第03版)
乡镇人大位于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最末梢,是我国地方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阵地。今年3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各级人大代表在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职责使命。从现阶段的实践情况来看,乡镇人大工作在民主选举、代表履职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校准靶心,破解症结,进一步提升工作质效、激活基层治理效能。
完善乡镇人大代表选举闭环
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环节,其中,民主选举居于前置性、基础性地位。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所有年满18周岁、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都合法拥有参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以及被选举为基层人大代表的权利。乡镇代表作为群众“家门口”的人,通过直接选举产生,选举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
把准资格“入口关”。当前,有的地区在推荐提名代表候选人时,对代表人选的性别、职业、党派等结构性要求比较重视,把关较严;而对代表人选的素质、能力等相对重视不够,把关较松。对此,乡镇人大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选举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把好代表的“入口关”。一是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在严格把好代表人选政治关、结构关的同时,也要着重考虑其参政议政的意愿、能力,对履职意愿不强、热情不高、能力不足的,不推荐提名。二是树立长期选才理念,建立人选资源库,将现任代表中的骨干分子、各行业先进模范人物以及热心国家大事的各界人士等纳入资源库,进行长时间考察,保证代表整体素质。三是探索公开承诺制度,以清单形式列明当选代表后的履职要求,通过递交承诺书等形式,增强其履职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履职动力和压力。
把好选举“组织关”。当前,一些地方在直接选举中不同程度存在选民参选率不高等问题。对此,要不断创新方式,扎实组织选举。一方面,织密宣传网络,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深入宣传,把思想讲通、政策讲透、纪律讲明;开展正式候选人“线上+线下”见面活动,可通过直播、录播的方式让候选人与代表见面,接受选民提问,保障选民知情权、参与权和选举权。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形式,开发线上选民登记系统,整合户籍、社保等政务数据,结合网格化管理开展入户摸排,对流动选民进行“云联系”,努力做到村(社区)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
把严全程“安全关”。我国的选举制度不仅有科学的选举程序,而且有严格的监督机制。在乡镇人大工作中,应进一步严格纪律约束,强化工作督导,人大、纪检等联合进行全程监督,对违背政策、擅作主张增减程序或者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行为严肃处理。同时,抓实群众监督,探索建立观察员制度,邀请媒体工作人员或在选民中有威望的人员担任选举观察员,列席选举筹备会议,参与投票活动。
提升乡镇人大代表履职能力
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代表工作是人大工作的基本盘,必须充分发挥乡镇人大代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主力军”的作用,不断提升其履职意识、履职能力,让代表在群众“家门口”履好职、服好务。
开展靶向培训,夯实代表履职“基本功”。乡镇人大代表虽然绝大部分联系群众较为密切,但仍有少数代表对农民所思所盼、所忧所急并未形成系统认知,缺乏对分散的民生痛点进行整体研判的能力。对此,一是开展“按需定制”培训,紧盯代表履职意愿和学习需求,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建立“老带新”制度,安排连任代表与新任代表结对,在“实战指导”中完成履职经验传承。三是探索“代表讲师”形式,代表学习培训、集中进站履职、开展小组活动时,把相互交流学习作为重要内容。
畅通联系渠道,推动代表履职“见成效”。代表作为群众“代言人”,畅通“收集—反映—解决”渠道,是保障其履职效能的基础。一是畅通代表收集民意渠道,构建以乡镇中心代表联络站为主体,以选区、居民集中区、产业链等代表联络点为补充的联络站网络,并同步建设网上代表联络站,开展驻站接待、调研走访等联系群众活动。二是畅通代表反映问题渠道,依托12345热线建立代表专线,健全国家机关联系代表制度,完善代表建议线上提交平台,方便代表将收集的问题迅速反映上来。三是畅通推动解决问题渠道,强化代表意见建议的办理,建立办理情况量化测评制度,将部门办理建议意见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评价,实现办好一件建议意见、解决一类问题、推动一个领域工作。
强化管理监督,建立代表履职“硬约束”。由于认识上、制度上的原因,有的地方实践中存在对代表履职管理松弛、监督不严的现象,一些代表参加会议不发言、闭会期间不履职,也不需承担任何后果。对此,应建立健全可操作的代表履职激励约束机制,制定代表履职评价管理办法,建立代表履职档案,如实记录履职情况。扎实开展代表向选区选民述职活动,每年交出履职“清单”,接受选民点评。同时,建立不履职不称职代表退出机制,把代表履职评价由“软指标”变为“硬约束”。
强化乡镇人大代表履职保障
当前,乡镇人大代表履职成效与党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不敢为、不善为、不能为”的问题,要通过系统的机制建构,增强乡镇人大代表履职的底气。
强化代表履职的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加强人大工作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乡镇人大制度建设还有待加强。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政府重大事项提请人大依法决定的制度,把重大决策部署依法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另一方面,总结乡镇人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为完善和修改地方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坚实的现实依据和法理基础,考虑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次数有限的实际情况,有序扩大乡镇人大主席团的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
以高质量监督保障乡镇人大代表履职。在乡镇人大工作实践中,监督工作往往是比较薄弱的一环,监督力度还不够强,需要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权威性。一是善于抓重点,对中心工作和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扭住不放持续监督。二是敢于破难点,把着力点放在跟踪问效上,在狠抓落实上体现刚性,依法对乡镇财政预决算、集体资产管理等进行实质性审查,对不符合法定程序或存在违规行为的大胆行使否决权。三是勇于动真碰硬,发挥整体监督效应,把人大监督与纪检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对执行不力或履职不到位的,必要时激活质询、罢免等刚性监督手段。
推动履职更接地气、更善作为。一是坚持民生实事群众提,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参与“线上征集+线下走访”民生事项收集工作,最大范围征集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需求的关键“小事”,以惠民“小事”撬动民生“大事”。二是坚持监督议题群众出,每年年初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深入调研,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找准痛点堵点难点,纳入乡镇人大年度监督计划,推动精准监督、高效监督。三是坚持办理成效群众评,对乡镇办理民生实事、代表建议、监督事项等工作,人大主席团组织深入听取群众意见,在此基础上组织代表评议,让代表和群众联系得更为紧密,让群众真正成为基层治理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
(作者系湖南省益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2025-03-26 19:57:21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