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基层“善治路”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走好基层“善治路”
发布时间:2025-04-16 作者:杨静
“治事”呈现的不仅是化解问题的最终结果,也是突破“执行难、沟通难、处理难”等各类屏障枷锁的具体过程。要着力完善标本兼治的“治事”策略,推动“此题有解”变为“万事可解”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指出,全面提高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抓好为基层减负赋能工作,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距离群众最近,融入生活最深,情况也最为复杂,承载着鲜活的社会微观百态,折射出国家治理体系的秩序和活力。要瞄准“人、事、制”三个关键要素,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切实走好基层“善治路”。
人是基层治理中最活跃、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要以党建强带动人心齐,全方位铺架好党心民心连心桥,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织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体系,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作用发挥方式和党员管理方式,灵活运用好党建这一共同的“基因密码”,构建同轴运转、同频共振的“党建共同体”,为群众参与治理架设“引擎”。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楼栋、院坝等居民小组类群众性组织建设,丰富立体化、多层次的自治体系。推出先锋模范、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各类群众身边先进典型,打造道德标杆和精神灯塔,培育群众自治带头人和基层治理骨干队伍,厚植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治理“合伙人”精神,提升群众感召力组织力贡献力。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持之以恒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握群众需求点、期待点和兴奋点,广泛组织党课教育,唱响学思想、用思想的时代强音。探索党员干部群众学理论、讲理论、用理论的方法路径,推动真知灼见的“理论实话”化作真金白银的群众实惠。
基层是社会问题浮现的窗口,“治事”呈现的不仅是化解问题的最终结果,也是突破“执行难、沟通难、处理难”等各类屏障枷锁的具体过程。要从具体的事出发,唤醒并激发每个人把“自己”作为解决问题方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让群众在问题解决、事务处理中感受到治理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自我效能感,形成党领群治的生动局面。常态化开展“四下基层”,推动在职党员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把群众盼的事变成干的事,在各尽所能的“治事”里激发共时性感受,把干群关系从“你和我”变成“我们”。要沿着从意愿到结果的闭环,把握“治事”的时、度、效,带着感情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把难事办妥,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小到小区里设施老化、邻里矛盾类的关键小事,大到养老服务改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类的民生大事,都依托党群议事载体,呈现可视性的过程和成果,增强“治事”体验感和获得感。要着力完善标本兼治的“治事”策略,从解剖“一个问题”出发,找到一种能收敛问题甚至高效收敛问题的规律,推动“此题有解”变为“万事可解”,达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的效果。要主动穿透具体问题,善于举一反三,建立“未诉先办”常设平台,形成服务前置长效机制,让矛盾消解于未然、风险化解于无形、和解孕育出美好。
“治制”就是以科学化、人性化和开放化的制度设计赋能治理,通过健全既焕发活力又完整严密的规则体系提升治理整体效能。要围绕如何构建善治体系科学布局,在多元主体协同、各种要素整合、各种能力集成、多重机制联动上做好结合文章,以与时俱进的制度供给回应发展呼声。要在强化顶层设计“定向开路”中,鼓励基层创新“摸石过河”,把蕴藏在群众中的创造性充分释放出来,及时凝练经验做法,适时上升为普遍性的制度安排,带动整体整治的治理机制精进成熟。要避免“拿来主义”“盆景移栽”,综合考虑治理手段与治理资源的匹配性、治理环境与治理对象的特殊性,探索“枫桥经验”“六尺巷工作法”等成熟经验的落地路径,在“冷暖烟火”中孵化出本地的“治理经”,实现“借智出彩”。要把握好制度建设与制度落实的关系,通过治理实践检验制度实效,在执行中征集意见建议,及时对行不通、不管用、低效率的制度安排进行革新,使出台的每项制度更加精准、更接地气、更出实效,以制度优势不变应治理方式万变,确保基层善治有制可依、纲举目张。
2025-04-16 18:35:19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