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心中要有群众
年轻干部心中要有群众
许根林 字数: 2059
《 学习时报 》( 2025年07月07日 第 04 版 )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年轻干部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提高群众工作本领,扎实做好群众工作,努力让群众信任、认可、满意。
情感上贴近群众,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年轻干部大多经历从学校到机关、基层的成长过程。当前,一些年轻干部存在与群众感情淡化、弱化的倾向。有的只把群众看成是一个整体概念,忽视了群众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个体,没能时刻在点滴小事中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有的以干部身份自居,以自我“成就感”为取向,忽视群众的安危冷暖,难以与群众同频共振。有的对群众缺乏深厚感情,没有完全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怕同群众接触惹事上身、怕跟群众交流脱不开身、怕为群众办事麻烦缠身。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年轻干部党性锤炼不足,群众立场不稳。“一枝一叶总关情”,干部带着感情去做事,群众感受就不一样,自己的工作状态也不一样。年轻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经常重温党的历史,时刻感悟初心使命,不断厚植人民情怀,砥砺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在立身处世和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培养对群众的感情,把群众当亲人,处处考虑群众意愿,真正读懂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怨什么,在为民造福上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受委屈,以真挚的感情赢得群众认同。
思想上引导群众,有力有效“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当前,一些年轻干部在开展群众工作中,忽视对群众的思想引导,没有充分地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有的习惯于用自己的语言、逻辑、思维来同群众打交道,群众听不懂、不愿听,导致产生了隔阂。有的没有真正深入地宣传群众,缺乏耐心细致,没能对群众晓之以法、明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得不到群众的内心认同。有的忽视问计于民,没能发扬和运用群众首创精神,不注重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上升为好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务实的工作举措,走了不少弯路。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年轻干部基层经历不足,群众工作方法不当。年轻干部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先当群众的学生,后当群众的先生”,以群众心为心,让群众真正信任自己。在宣传党的政策主张时,要保持足够耐心,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让群众深入了解党委、政府想做什么,从而把群众紧紧地团结、凝聚在一起。
行动上深入群众,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当前,一些年轻干部在服务群众中,“身入”基层与“心入”基层不够,工作不扎实,群众不满意。有的过于关注自身的目标和计划,不重视群众的意愿和期望,导致群众不拥护、不支持。有的只挂帅不出征,虽然有宏大的愿望,但措施不靠实,使一些民生工程变成了“闹心工程”。有的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最后成了走形变样的“包办”,没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年轻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宗旨意识不牢。年轻干部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做干字当头的行动派,注重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群众的语言和行为中捕捉深层次需求。做“低头的麦穗”,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群众忧乐为忧乐、以群众甘苦为甘苦,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把精力和心思用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和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
实践中造福群众,全力做到“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当前,一些年轻干部在为民造福的实践中,没有完全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有些好事因为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办好,有些实事因为不符合群众实际需求没有办实,有些难事因为方法不对、能力不足没有办妥。有的重显绩轻潜绩,习惯于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有的回应群众关切不及时、解决群众诉求不到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有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留下后遗症,“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年轻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没有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年轻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重显绩又重潜绩,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谋划、推进、实施民生项目,要突出群众实际感受,突出群众普遍受益,聚焦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确保我们“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诚心接受群众监督,注重从群众的评价反馈中检视成效,深入总结分析政策措施与群众需求的契合度、执行过程的梗阻点、实际效果的可持续性,进一步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江苏省阜宁县委副书记、县长)
2025-07-07 12:01:21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