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牢人民城市“红色底盘”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织牢人民城市“红色底盘”
发布时间:2025-08-01 作者:沈毅
看似琐碎的治理服务汇聚起来,就是人民城市的根基。一个能解决问题、回应诉求、凝聚人心的基层党组织,就是群众心中的“红色靠山”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城市发展最终要落在每一条街巷、每一幢楼宇、每一个家庭,必须推动党建引领向基层末梢延伸、向城市治理最细微处发力,以组织“密网”托起服务温度,回应群众关切,织牢人民城市的“红色底盘”,把城市建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城市之治,关键在基层,基层之稳,重在建强组织。城市基层党建是撬动治理效能的“总开关”、激活群众参与的“发动机”、托起百姓幸福感的“主心骨”。城市结构日趋复杂、人口流动加快、生活方式多元,面对这些现实变化,要把党组织织进城市肌理中,把治理触角延伸到楼栋里、格网中、巷口旁。要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能力,把资源和力量压到最前端,让基层真正有抓手、有办法、有底气。要推动数据赋能、机制协同、力量融合,让治理的网更智慧、反应更及时、运行更顺畅。要做实“书记统筹+党员带头+社会参与”的服务机制,让“服务送上门”多起来,让“空跑腿”少下来。
当下,许多地方都在推进“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多级联动体系建设,就是为了让城市治理的“最后一米”不留空白,让“出门见党员、开口找组织”成为常态。党组织嵌得越深,治理体系就越稳,组织之网织得越密,群众的心就靠得越近,真正把组织力转化为治理力,把治理力转化为幸福力。
治理不仅要有体系,更要有响应。问题能不能解决、诉求能不能闭环,是检验治理水平的标尺。要让网格员动起来、党员干部沉下去、群众诉求转得快,从“谁来负责”转向“马上响应”,从“层层转办”转向“就地解决”。面对群众反映的邻里矛盾、环境卫生、设施损坏等“小事”,组织响应的速度就是治理的温度。主动走访代替被动等待,闭环处理代替踢皮球式推诿,城市治理才能从“找人干”变为“有人管”“真在办”。基层党组织不能只当治理指挥员,更要当好服务贴心人。谁家困难、谁家老人独居、谁家孩子留守,党员要心中有账、脚下有路。这些看似琐碎的治理服务汇聚起来,就是人民城市的根基。群众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是一种被关注、被尊重、被信赖的归属感。一个组织体系健全、服务机制高效、党员作用突出的社区,就是一张治理有序的“密网”;一个能解决问题、回应诉求、凝聚人心的基层党组织,就是群众心中的“红色靠山”。
2025-08-01 16:07:38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