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要下足“绣花功夫”
城市治理要下足“绣花功夫”
王庆杰 字数: 1380
《 学习时报 》( 2025年08月04日 第 01 版 )
绣花,以丝线为墨、绸帛为纸,于指尖跃动中针行线描,绘就绚丽图案,是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也蕴藏着中华文化的独特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绣花”为喻对城市工作提出重要要求,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下绣花功夫”是“致广大而尽精微”辩证法的生动表达,也是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扎实到位的重要方法论。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坚持“下绣花功夫”完善城市治理,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人民城市理念在城市治理中开花结果的生动体现。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就要用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城市治理的系统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让城市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不仅有“面子”、更有“里子”,留住历史肌理、又延续文化血脉,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乐园。
城市是有机生命体,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要用“绣花”的系统思维,将城市治理的要素穿针引线,统筹兼顾、协同发力。城市建设发展“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而是要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借助先进科技手段,融入智能管理、数字城市、绿色低碳等先进理念,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从化解交通拥堵、实施垃圾分类,到建设无障碍设施、提供社区助老托幼服务等,在强化管理的同时,持续做强“硬设施”,着力做优“软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生活的便利度舒适度。由城市绿道、河湖湿地、街边绿带、口袋公园等多彩丝线勾勒宜人景色,使城市成为人民群众诗意栖居之地。通过微改造、微更新的“绣花功夫”,既保护历史文化底蕴,又改善人居环境,以文化浸润城市、滋养文明,让人们在文脉赓续中留住乡愁、守住城市的根和魂。
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这就要求我们以最精细的态度面对城市治理。调研掌握人民群众迫切需求和痛点难点,靶向施治、对症下药,把一针一线都落在紧要处,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城市的特色韵味是生态美、市容美和文化美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结果,城市治理要有“绣花”的匠心,景观设计体现格调情调,公共设施维护精管善治,公共服务贴心暖心,通过精耕细作提高生活、人文、产业品质,以治理的精致成效形成城市独特魅力,激发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离不开科技发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治理手段和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完善城市治理“一盘棋”统筹、“一体化”指挥、“一张网”统管机制,用信息共享和数据联通织就城市全生命周期运行管理图景,不断丰富智能交通、智慧城管、智慧风险预警等,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效能,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推动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与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五色斑斓的千条丝线,最终要汇聚到一根绣针上。城市治理要坚持党的领导,握好这根针,引领牵动市民、企业、社会组织的千条线,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集众智、汇众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局面。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推动城市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暖人心、安民心、提信心。
2025-08-04 11:06:25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