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AI冲淡提笔思考的热情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别让AI冲淡提笔思考的热情
发布时间:2025-08-18 作者:应启豪
守住了提笔思考的热情和价值,才能在技术浪潮中保持清醒,写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好文字,成长为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实干者
当下,越来越多干部开始用DeepSeek、豆包等AI大模型辅助工作,提纲初稿的一键生成,观点灵感的快速碰撞,海量资料的便捷整合,效率提升肉眼可见。然而,一些年轻干部却没有把握好使用的度,把“工具”错用成了“拐杖”,形成了对AI的深度依赖,影响了自身成长。
目前,一些干部用AI模型辅助优化或直接生成一篇看似“逻辑清晰、文辞流畅”的初稿,再进行适当修改。但长此以往,一是材料易失“本味真味”,鲜活的基层实践被套入相似的表达模板,最有价值的个性与实感被淡化;二是思考易变“钝化僵化”,独立分析矛盾、解剖根源、创新求解的冲动与能力逐步削弱退化,一旦遇到需要独立承担重要文稿、谋划复杂工作时,藏在“AI”背后、未经充分锤炼的思维便可能捉襟见肘。
其实无论是文稿写作还是AI使用,都是当下干部扎实成长绕不开的坎儿。要写好一篇材料,从最初的收集素材、下沉调研,到之后的厘定框架、成文定稿,每个环节都能实打实锻炼思维、锤炼笔力,是培养干部从执行思维向决策思维转变的关键路径。AI正对当下的产业结构、社会形态、思想体系等产生深刻影响,放在写作中更能帮助完成大量基础工作,让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到一线研究求解,是不可多得的“好帮手”。
既然两者并不相冲,甚至能互为补充,那为何有的年轻干部却走岔了道?归根到底是使用的“度”与“法”没把握好。工具善用则为助力,过度依赖则成桎梏。用准AI,关键要处理好“主”与“辅”“快”与“慢”的关系。要坚持调研主导在前,AI辅助在后:对于重要文稿,首要的是沉下身子、摸透实情,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框架,定下文稿的“魂”与“骨”。再将AI作为拓宽视野、丰富素材、优化表达的辅助工具,让它成为“参谋者”而非“代笔者”。要克服“一键而就”的捷径诱惑,珍惜“几易其稿”的“淬火”成长:独立构思、反复推敲、打磨成文的过程,也是提升思维深度和文字能力的难得机会。要主动迎接思考中的困惑与挑战,珍视每一次独立完成重要文稿的机会,并借鉴学习AI的思考逻辑和推演方式,做到用“AI”但不唯“AI”。
年轻干部的成长,从来离不开“提笔写”与“低头干”的结合。那些真正打动人的文字,那些真正解难题的方案,往往藏在田间地头的交谈里,躲在夜深人静的推敲中。AI可以是省时的工具,但不能替代深入思考的过程;可以是灵感的引子,但不能成为逃避实干的借口。守住了提笔思考的热情和价值,才能在技术浪潮中保持清醒,写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好文字,成长为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实干者。
2025-08-18 19:41:46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