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工作的“门外汉”到逐渐“摸着门道”
从信息工作的“门外汉”到逐渐“摸着门道”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委办公室信息科副科长卓力娜,“阿拉善盟委办公室”2025年6月4日发布的薪火相传党办讲堂第4期文章)
在没接触信息工作以前,我对信息工作的认知还比较模糊,真正上手后才发现,信息工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下面,我想通过几件具体的小事,讲讲我的粗浅体会和成长感悟。
壹:信息不是“摘果子”,而是“种果树”
到信息科第一次编报信息时,我按照以往的习惯,对部门单位推送的材料进行梳理整合,删除多余的词句,以为一篇信息就成了,并未注意到信息本身的新经验、新做法。于是在审核的第一关就被指出,信息不是简单的梳理汇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通过信息点深入挖掘这项工作的亮点在哪里?具体怎么做的?数据支撑是什么?逻辑是否清晰?后来我翻看了以往上报和被采用的信息,才明白,信息是“挖”出来的,只有有重点、有层次、有数据,才能让别人一眼看到价值,才能算是一篇合格的动态信息。
贰:信息要有“高度”,不能“自说自话”
年初报工作经验交流选题时,我选了“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自然遗产、服务保障两大基地、探索社区治理创新模式三篇选题报了上去。但在今年工作培训会上指出,经验典型要立得住,可以是成效特别突出的,或是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相关部门肯定的。随后我对照其他盟市的选题发现,许多都是既具体又有推广价值。这让我意识到,信息工作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是得站在山顶看全局,跳出阿拉善盟,放到全区、甚至全国的大局中去比较,看我们的做法有没有突破常规?是不是有推广价值?其他地区能不能复制?只有找准定位,信息才能被认可。
叁:亮点往往藏在“习以为常”里
在编报信息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时候我们觉得很常规的工作,放在上级层面可能就是特色内容。比如,额济纳旗推进胡杨倒栽工作,大家觉得这是一项一直都在干的日常工作,但我们把相关信息报上去后却拟被采用。再比如,骆驼产业我们天天讲,可能觉得没什么特别,但当把双峰驼育种芯片研发等单拎出来,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恰恰就是阿拉善盟的特色,也就是所说的精准聚焦“小切口”。这让我明白,信息工作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能因为熟悉就忽视价值,要打破“惯性视角”,从全区角度找到“人无我有”的差异化价值,再普通的工作也能挖出亮点。
肆:多问一句“还有什么”,信息就能更出彩
信息工作最怕“想当然”。在信息科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逐渐养成一个习惯,在看到各单位部门报来的材料后,对发现一些好的、出彩的信息点,总要追着多问一句“还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有没有签订协议”“数据是怎么来的”“效果能不能量化”“是不是新做法、新经验”,从中突破就事论事的惯性,从一句话挖出一段话的价值,从而做到敏锐捕捉、精准服务。再比如,编报约稿时,只看一家部门单位是不够的,就需要我们主动去学习相关工作业务知识,看看还涉及哪些方面、哪些领域,有时还需要追问“有没有其他工作进展和新情况、新内容”,一边再搜索类似经验做法,将政策背景与行业动态结合起来,将零散的工作串联成有主线、有亮点、有数据的立体内容,才能避免单一视角的局限性,整合出来更全面、有深度的信息。这也让我慢慢明白,信息工作不是“灵光一现”的事,而是得沉下心来“磨”,这些细节往往就是信息工作的“突破口”。
伍:团队协作和持续学习是成长的关键
经过近八个月的学习和摸索,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信息是窗口、是耳目、是嘹望哨,信息工作则是眼力、手力、脑力的综合修炼,数据错一个小数点、用词错写一个字,都可能误事。因此做信息工作,必须严谨细致,既“接地气”,真实反映基层情况;又“有高度”,找准上级的关注点。只有通过每天早上的校稿、读稿,才能在团队协作中不断培养对词句段落的敏感度,提升文字把控能力。同时,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一篇信息从初稿到定稿,都需要经过多次修改,领导的批注、同事的建议,甚至其他盟市的好信息,都是成长的梯子,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复学习。
总的来说,信息就在我们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只要做个有心人,抓实“重点”、抓住“先机”、抓好“深度”、抓准“特点”,就会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泉。
2025-08-21 07:30:39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