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辽宁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辽宁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年1月20日在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辽宁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政治使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底色鲜明,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民生保障不断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一)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7584亿元,同比增长5.8%。农业稳产增收,粮食总产量达到507.7亿斤,创历史新高,粮食主产省地位进一步夯实。工业生产持续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内需稳定恢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2%。外贸基本盘总体稳定,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6%。收入提质增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1%,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4.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6%和10.1%。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48.4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
(二)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加快建设,出台《辽宁省社会信用条例》,全省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办理时间缩减80%,“一网通办”实际网办率超过75%,沈阳、大连营商环境建设多项指标成为全国标杆。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辽宁沈阳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全面启动,鞍钢本钢成功重组,华晨集团司法重整有序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金融改革化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城商行和农信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金控集团正式运营,辽沈银行成功组建;财政改革持续深化,建立完善财力保障机制;电力直接交易正式启动。民营经济活力持续显现,实现“个转企”12896户,“小升规”1100户,“规升巨”200户。
(三)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出台《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辽宁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引进“带土移植”团队218个,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3.1万人、高技能人才5.4万人,引进高层次人才2000人,博士后出站留辽率74.2%。科技攻关能力不断提升,101项“揭榜挂帅”科研攻关项目成功实施,完成国家和省科技重大专项38个,攻克关键核心技术66项,2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投入使用,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突破1000家。创新主体规模不断扩大,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00个,新增潜在独角兽企业5家、雏鹰企业798家、瞪羚企业215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多家。
(四)坚持扩大内需畅通循环,经济发展韧性不断增强。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徐大堡核电二期正式开工,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开工建设,朝凌高铁开通运营,沈康高速四期建成通车,红沿河核电二期5号机组并网商运,沈白高铁、阜奈高速、沈阳地铁6号线及1号线东延工程、大连地铁4号线全面开工建设,沈阳桃仙机场二跑道、大连新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消费市场持续复苏。开展“全民乐购·约惠辽宁”等系列促消费活动400余场,投入惠民补贴资金5.1亿元,拉动直接消费42亿元,成功举办第二届“辽宁电商直播节”。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全年新增减税降费167.6亿元,下达财政直达资金1189.4亿元。
(五)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全面展开。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谋划项目1492个、总投资6768亿元,制定实施24条重点产业链建设方案。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印发《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成功举办202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发布39项创新成果,签约项目288个;布局首批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16个,累计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33个,上云企业达到9万户;累计建成5G基站突破5万个,上线运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6个,“星火·链网”超级节点落地沈阳。服务业加快发展,成大生物等6家企业成功上市;铁路、水路、民航客运量同比分别增长8.4%、17.7%和7.1%;邮政业务总量同比增长30.3%;全年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2%。
(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建设高标准农田375万亩,开展黑土地保护示范区建设160万亩,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4个。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实施产业帮扶项目2020个,实现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16.2万人。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维修养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436处,新改建、维修改造农村公路7060公里,新开工改造农村危房1.3万户,新建美丽宜居村1030个。
(七)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格局加快构建。加强省级统筹,强化总体设计,分区域谋划提出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创新任务举措,高质量制定三年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一圈一带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港口一体化运营持续深化,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开工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70个一体化合作重大事项和项目有序推进;辽西与京津冀对接合作进一步深化,累计引进项目110个,总投资近230亿元;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稳步推进,绿色产业加快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培育中药材加工等集聚区10个。城市更新有序推进,制定《辽宁省城市更新条例》,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246个,惠及居民58.6万户;改造城市燃气等各类市政管网3300公里。特殊类型地区转型持续推进。
(八)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积极成效,成功举办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正式加入东北亚地方政府联合会;沈阳中欧班列实现“三通道五口岸”全覆盖全贯通,大连中欧班列开辟国内首条东亚至中亚商品车多式联运通道。外贸进出口持续向好,出台促进外贸稳增长实施意见。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功举办第二届“辽洽会”并升级为国家级展会,全省实际到位内资同比增长13.9%,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7.1%。区域战略合作持续深化,推进辽苏对口合作项目158个、总投资1041亿元。
(九)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绿色转型扎实推进,启动编制《辽宁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及碳达峰碳中和系列政策文件,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力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辽河国家公园创建方案》获国家批复,辽河流域(浑太水系)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开工,完成营造林219.3万亩、防沙治沙16.7万亩。污染防治不断深入,全省PM2.5平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3%;优良天数比率87.9%,提升4.3个百分点;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3.3%,提升5.3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91%。
(十)共建共享发展成果,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费12亿元,返还失业保险稳岗资金15.2亿元、稳定岗位345.6万个,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2%,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城镇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总体提高4.5%,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4.9%和9.9%,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35万套。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新增学前教育普惠学位6.3万个,义务教育集团达到1097个,新高考首考平稳落地,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177个。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出台实施《健康辽宁行动(2021—2030年)》,317家医联体辐射近2万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中心乡镇卫生院226所、村卫生室4483所。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话剧《北上》等多部文艺作品获得广泛好评,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东京奥运会辽宁体育健儿勇夺2金、3银、2铜。社会治理能力持续增强,煤电油气运保障有力,平安辽宁建设扎实推进。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省累计接种7789.6万剂次、覆盖3624万人。
过去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和各种风险挑战,省委、省政府保持战略定力,顶住转型阵痛,摆脱路径依赖,注重发展品位,加强预期管理,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理旧账补短板、防风险守底线各项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营造环境、积蓄力量,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打下坚实基础,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22年,全省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着力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按照上述要求,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480亿斤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全面落实各项振兴举措。落实好《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推动辽宁振兴取得新突破。推动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落实落细各项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财税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积极争取各类中央资金支持。加大力度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重点群体就业,高校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85%,帮助6万名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分类推进全省城商行、农信机构等金融机构改革;稳妥化解政府存量债务,兜牢“三保”底线,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2万套;坚决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动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加快谋划富有时代感的高质量项目群,推进实施若干重大工程,定期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持续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深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上门招商、敲门招商,办好第三届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加快促进消费回暖,开展2022年系列促消费活动,持续提振住宿餐饮、养老家政、文化旅游、医疗健康等服务消费,推动电商直播与多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推动城市与乡村消费。推动外资外贸增量提质,培育壮大外贸企业群体,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有效需求提升供给质量,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新增国家标准80项、地方标准120项、团体标准30项。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发展。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持续深化“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持续整治违法失信行为。稳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扎实推进辽宁沈阳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因企施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实施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加快培育产业链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设一批省级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支持营口在民营经济发展上为全省作出示范。高效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行业价格形成机制。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振兴发展新动能。提升创新基础能力,聚焦重点领域深入研究攻关,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实施“揭榜挂帅”项目200项,省内落地转化科技成果4000项以上。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材料、智能制造、精细化工与催化三个方向建设辽宁实验室,提升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水平,建设20家中试基地。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新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00个、提升类联盟600个。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五)聚焦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全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改造升级“老字号”,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等产业赋能增效,加快企业数字化改造,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升级。深度开发“原字号”,加快推进“减油增化”,推进冶金产业精深加工,做好菱镁资源供给管控,支持鞍山建设钢铁、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培育壮大“新字号”,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推动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布局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培育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加快服务业提档升级,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新培育认定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3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冰雪经济,加快发展滨海旅游、红色旅游。
(六)加快“一圈一带两区”建设,推动区域发展成势见效。强化协同协作加快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支持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一枢纽四中心”,加快推动沈阳、抚顺、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同城化。深化开发开放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加快“两先区一高地”建设,支持大连建设东北亚海洋强市,大力推进金普新区、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和辽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锦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加强对接合作推动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建设,推动通道、产业、平台和市场对接,引育科技型企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支持阜新创建全国资源型转型示范市和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支持朝阳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基地,支持葫芦岛建设东戴河“带土移植”中心。聚焦绿色转型推动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林业、大健康、中药材、特色旅游等产业,支持本溪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先导区建设,改造老旧小区1000个。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做强做优“一县一业”,推进优势产业成群成链,大力发展“飞地经济”,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力。加快推进特殊类型地区转型。
(七)统筹推进污染防治和碳达峰行动,全面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构建我省碳达峰政策体系,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推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提升气”,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3个标志性战役;推进“巩固水”,全力推进辽河干支流70个重点排污口规范化整治试点建设;推进“治理土”,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严格落实“三线一单”,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面推行林长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湾长制,稳步推进辽河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开展国土绿化示范省建设,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八)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标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高标准农田390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1000万亩,新增设施农业10万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铁岭打造全域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进锦州、营口、盘锦东北粮食集散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持续推进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改建、维修改造农村公路5500公里,建设“一事一议”村内道路5500公里,改造农村危房8000户,建设1000个以上美丽宜居村。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九)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制度型开放赢取合作竞争新优势。畅通海陆大通道,以大连港为枢纽、营口港为骨干,联通蒙俄和欧洲铁路干线,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高水平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支持沈阳创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增长10%以上。高水平推进开放平台建设,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2.0版,深度参与中日韩经贸合作。推动区域战略合作走深走实,提升新一轮辽苏对口合作水平,推进辽粤、辽黔和京沈、沪连合作,全面加强辽吉、辽黑合作,做好援疆、援藏等工作。
(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对接工作,稳步推进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落实,建立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推动“双减”政策落实落细,加快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兴辽卓越”和中等职业教育“双优计划”,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实施健康辽宁行动,深化三医联动,支持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完成26个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特色专科建设,建设63个基层中医馆,实现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建设30个示范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体育公园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十大全民健身系列品牌活动。建设高水平平安辽宁,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从严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校园安全、燃气安全、公共安全,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实现202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奋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01-28 22:28:49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