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连续三天,河南“何言”重磅发文!

作者:admin|分类:未命名|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现代化河南建设“三论”之一

创新突围唯有一拼

何言


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习近平

“归来吧!河南省科学院在向你招手,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向你招手!”

2021年12月28日,龙子湖畔寒气袭人,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却热络异常、星光闪耀,数百位高端人才济济一堂,见证中部大省宣示创新的高光时刻。

在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现场,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向海内外创新人才发出诚挚邀请,一声深情呼唤,引来如潮掌声。

这掌声,是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尊崇致敬。这掌声,是对河南坚定走创新之路的深深共鸣。

诚心拥抱全球精英,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

发力青年友好城市,郑州挺立潮头当仁不让。

入选新一轮“双一流”,郑大河大厚植沃土,“第二梯队”培育如火如荼。

以创新之举聚创新人才,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已成全省上下广泛共识,奏响了中原发展最强音。

工业革命以来,短短三百余年,经济社会就迸发出令人惊叹的指数级增长。科技,那无尽的前沿,那深邃的思想,像大河般汹涌澎湃,激荡起一个又一个浪潮。

当今时代,“汗水经济”难以持续,智慧经济方兴未艾;资源依赖穷途末路,创新引领风光无限。环视全国,“抢人大战”日趋激烈,招才引智各显神通,实验室布局风起云涌,大科学装置花落谁家万众瞩目。

时代,无法失去;历史,不能错过。河南来不及焦虑,容不得歇口气,困坐愁城还是勇毅前行,中原大省抚心自问: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四大发明的孕育者,为何在创新大潮中泯然众人?

经济总量雄居全国第五,为何在全国创新版图上默默无闻?

坐拥一亿人口,为何顶尖人才屈指可数?

河南籍高层次人才遍布全球,为何有的人在外成龙成凤,在家寂寂无名?

不沿边,不靠海,不算发达,河南拿什么“引凤归巢”?

要么随波逐流,要么御风而行。

为创新,河南拼了!

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实施“十大战略”,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勇敢担起建设现代化河南的历史使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掷地有声。

周密布局,彰显战略雄心。

从盛夏到隆冬,再到早春,省委常委会会议、省财经委会议、省科创委会议……一次次会议安排部署;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一次次调研悉心指导。河南创新目标日益明晰,步伐铿锵有力。

首批三家省实验室揭牌不久,龙门实验室、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现代免疫实验室,已摩拳擦掌、箭在弦上。

“这是一个历史机遇”“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说,“河南为了把握好这个机遇,正全力做好顶层设计。”

省委省政府出台《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工作方案》,为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制定了“规划图”和“路线图”。

全周期,全方位,全链条:重塑高等教育结构,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构建省实验室矩阵,设立多家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重整中原科技城龙子湖智慧岛……创新体系在完善,创新气候更宜人。

拿出3000名编制、260平方公里最优地段,打造人才蓄水池、创新大舞台。在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这是魄力,更是担当。

虎年第一个周六,河南省科技厅实验室与平台基地建设处,大家正在紧张地修改一份重要材料,为省科技创新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做准备。自去年9月成立以来,这个由省委书记、省长挂帅领衔的机构,紧锣密鼓、马不停蹄,工作人员没有节假日已成常态:“不把一点一滴时间用上,就跟不上省领导的脚步。”

夜色如水,河南省科学院整座办公楼灯火通明。重建重振工作综合组、学部建设工作组……随便推开一间办公室的门,都能见到伏案工作的身影。“任何时候召集会议,大家拎起包就来。”

专班化推进,项目化运作,方案化落实,围绕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全国重要人才中心战略目标,河南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质量水平。

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回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回来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博士回来了……春节前夕,50余名博士一起,参加了河南省科学院首轮线上面试。拿着拟聘用通知书,“金凤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中原科技城“英才汇”平台一上线,后台数据不断刷新,数万人踊跃申请,已有900余人通过认定。

华为、上汽、阿里巴巴……26个头部企业,56个人才团队,17个研发机构创新中心,纷纷落子北龙湖畔。

数字不断刷新,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同比分别增长33%、28%。

纪录不断突破,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超过600亿元。

高度不断攀升,预计2021年河南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千亿元。

洼地到高地,每一次跃升都是崛起;白纸到画卷,每一笔描画都是出彩。

河南的创新生态越来越好,这个趋势不可逆转。人才,是这个生态里最活跃、最积极、最关键因素。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

拼到底,拼的是人才。

龙子湖畔,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洒进智慧岛大厦会议室,一场关于人才创新的思想盛宴在这里激荡。

话题的焦点是,什么是人才?

是胸有丘壑、学富五车的院士,举手投足流露着大家风范,撬动科技创新版图,用科研成果为区域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是朝气蓬勃、独当一面的青年才俊,通宵达旦泡在实验室,已成为科研攻关的排头兵。

是业务娴熟、成竹在胸的技术骨干,能把图纸上的精准描画,分毫不差地变成实物精品。

是眼光独到、思虑深远的商界精英,在信息洪流中捕捉改变世界的新技术,借助市场力量实现满腔抱负。

是超前谋划、运筹帷幄的管理达人,有慧眼识人的魄力,知人善任的魅力,服务人才的能力。

科研人员的标准相对容易量化,科研管理、项目运营、金融管理人才怎么认定?

有成果、没职称,有能力、没学历的人,算不算人才?

多头管理、多元标准、部门壁垒,人才认定谁说了算?

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气候适宜才能生机无限。谁能搅动创新的一池春水,谁能汇聚发展的涓滴细流,谁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原英才。

谁都知道,人才有价值,但不同人才价值如何衡量?

发布会上,一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公诸世人,灯光闪耀,定格了科研人员的笑脸,那一刻,多年艰辛努力换来鲜花掌声。

实验室里,基础科学的“面壁者”们还在推演公式,板凳坐了十年冷,但能成功攀顶的终究是少数。

基础研究长期且艰巨,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没有足够的激励,很难坚持到底,但所有一飞冲天都源自漫长积累。

后发地区要在原始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有形之手”强力托举必不可少。创新是“果”,不是“因”;创新指向是“新”,关键在“创”。改变世界,首先要改变观念。

谁都知道,人才有价值,但人才价值该由谁匡算?

招才引智,不是组织人才部门一家之事。有的单位有用人之实,而无定价之权;有的部门有定价之责,而无评估之力;有的部门有监督之权,而无管理职能……当下的人才引进机制,都是多部门协调配合,但目的和方向只能是一个:彰显人才价值,成就创新事业。

发展阶段不同,政府和市场的角色与定位不同。启动阶段,往往是政府主导,撬动各方力量。任何人,都不能当甩手掌柜。“这壶水”烧热后,政府要适时调整角色,从台前转向幕后,从操作转向服务,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人才价值几何,“无形之手”最清楚;让人才遇见最合适机会,在最需要地方发光发热,市场最拿手。如果不问市场问处长,能否人尽其才,多半是不看计划看造化。

相信企业的眼光、资本的嗅觉、市场的敏锐,该政府做的就政府做,该市场做的就交给市场。

聚人才,拼的是环境。

创新,是眼界的角逐,是实力的博弈,更是理念的比拼,创新需要导航。

树牢一颗事业心。官僚主义是“根”,形式主义是“果”,这对孪生兄弟,是创新绊脚石、科研拦路虎。

有的高校研究机构,教授一门心思当处长,研究员挤破脑袋当主任。“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呵护科技工作者身上“可爱的傻气”,让他们在宁静的书斋里苦心孤诣,少一些行政事务分心劳神,少一些职称头衔压力捆绑,少一些应景应酬活动干扰,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上,最大限度激发科研潜能。

朱平平,35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入郑州大学,组建干细胞微环境及靶向治疗实验室,得到学校在团队建设、职称评审、科研经费上大力支持。专心搞研究、潜心写论文,实验室成了他充满希望与快乐的第二个“家”。

是龙给片天,是虎给座山,让骏马到草原驰骋,让雄鹰去搏击长空。

“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白果一百年。”创新逼不出来,人才管不出来。探索规律,认识未知,要鼓励科研工作者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营造宽松的研究环境,让他们有“发愣”的时间、遐想的空间。

科学探索充满未知,多少人废寝忘食,也可能毫无突破;多少人穷其一生,也可能难有建树。河南药物研发专家常俊标教授,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全球第一个双靶点抗艾滋病创新药——阿兹夫定。“从0到1”突破,他们用了整整17年。

尊崇创新,宽容失败,成功之日回头看,所有困难都是勋章。

谁为创新引航?发展“引擎”由创新发动,“点火”的是制度改革。

打开财政资金“蓄水池”。实施省级科研项目倍增计划,扩大院士基金规模,今年省级安排科技支出112亿元,增长124.4%;简化预算编制,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让科研改革红利落到实处。

算清科研产权“明细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给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使用权,授予试点单位管理科技成果自主权,出台《河南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迈出了坚实一步。

用好人才激励“指挥棒”。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方式,推行“揭榜挂帅”“赛马”“PI”制度;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开展创新生态评估考核,让创新成为新时代河南最鲜明的标识。

从毫末之籽到合抱之木,需要汗水灌溉。完善人才成长机制,优化人才使用机制,金点子定能变成金果子。

如何为创新护航?最可贵的能力,是获得能力的能力;最有力的杠杆,是撬动人心的杠杆。

人才来了,最关心的无非两件事:一是工作上有用武之地,二是生活上无后顾之忧。

人才服务,诚心则灵,精心则成。79名科研人员参加省委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给科学家“抬头看黑板”的机会,为经济发展找到新动力。

完善服务环境,优化服务体系,想方设法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别让科研人员为报账跑断腿,心无旁骛做学问。

心仪的办公场地快速落实,不到一年,公司技术骨干事业有成就、感情有着落,中原动力成为我省智能机器人产业的一匹黑马。

诚心与精心,满足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保障的是“衣食住行教医保”,营造的是“琴棋书画诗酒花”。

如同自然界,创新的种子蔚然成林,“光、水、湿、温”均须恰到好处。创新生态是个软环境,却蕴藏着硬道理。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创造未来。

去年隆冬时节那声“归来吧”,言犹在耳。时隔两个月,2月28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再次来到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调研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及配套项目建设。

初春,龙子湖畔绿意萌动、生机盎然。

未来已来,我们来了!


现代化河南建设“三论”之二

项目为王冲刺决战

何言

把扩大内需各项政策举措抓实,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强做优,发挥重大投资项目带动作用。

——习近平

1月4日,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全省第三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举行,以项目建设开年,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

活动现场,省委书记楼阳生明确指出,无论是“稳”还是“进”,重要抓手是项目,重要支撑是项目。

2月7日,虎年第一个工作日,全省“万人助万企”活动推进会议召开,聚焦项目锚定产业狠抓发展意愿强烈、导向鲜明。

会议上,省长王凯强调,要抓好惠企助企政策落地见效,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

新春走基层的记者们每到一处,听到最多的,是在谈项目,看到最多的,是在搞建设,“很多地方春节也不停工,感觉像摁下了加速键,到处都在争分夺秒地干!”

“项目为王”。省委省政府发出最强动员令,盯着项目看、围着项目转、扭住项目干的春潮在中原大地涌动。

今天,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项目?

冲压车间里,设备轰鸣;焊装车间里,机器人舞动臂膀;总装车间里,工人紧密配合装配车辆……位于孟州市的御捷时代汽车有限公司超小型纯电动汽车生产线马力全开,两班换作三班倒。

制造中心副总经理孟庆智说:“我们生产的朋克多多电动车销售非常火爆,还吸引好几家配套企业入驻。一个好项目做起来,就能带动一大批、受益一大批。”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无论是创新驱动的理念,还是美好生活的愿景,都需要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项目,才能化为实践、化为行动、化为“真金白银”。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能赢未来。

从经济学的角度阐释,经济发展的本质是推进社会进步,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其特征就是体现创造精神、体现智慧结晶、体现科学发展和科技进步。反映到实体经济上,就是通过大量产业项目不断夯基垒台,实现产业由低到高的演进。

从宏观形势的高度判断,世纪疫情仍在持续,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这样的条件下,稳增长必先稳投资,稳投资必先稳项目。通过投资质量高、效益优、前景广的项目,为当前创造发展机会,为未来带来良好预期。

从实践层面的案例分析,看省内,富士康项目建成,带来郑州航空港、自贸试验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落地;卢森堡中心牵手北龙湖,提高了河南航空枢纽的国际话语权。看省外,四川以空间集聚和学科关联为导向,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核能、空气动力等五个重大科技项目集群;合肥瞄准建设“创新之都”,量子中心集聚了科大国盾等20多家信息产业领军企业。一个龙头项目树起来,就是一个组团,一个产业,进而是一个链条,一个生态。

从河南发展的现实审视,我省经济总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五,但总体上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新,与高质量、现代化的要求有差距。传统动能乏力,新动能尚未形成,造成的结果就是标兵渐远、追兵渐近。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省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之紧密相关的是,2016—2020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13.7%降到4.3%。如此下去,“掉位”而不是“进位”,绝不是危言耸听。

从中原父老的福祉考量,在河南人口城乡结构中,还有超过40%是农村常住人口,新型城镇化还有很大空间;全省千人医疗床位数刚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刚刚起步,事关社会服务均等化的众多基础设施短板亟须补齐。安家立业、安危冷暖的桩桩民生实事,都要落实到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的各个项目上。

项目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经济兴,经济兴则河南兴。

河南,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叫响“项目为王”,都需要从项目切入、以项目牵引、用项目支撑,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跃升。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项目?

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开航以来,当地生产的户外家具等物品,从这里直抵浙江嘉兴乍浦港,之后分销世界,运输成本的显著下降带来的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一个港口,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增添了一个窗口,更增添了一台大马力“发动机”。

在襄城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平煤隆基的生产线上,薄如蝉翼的硅片经过制绒、刻蚀、镀膜等工序,从一张硅片变成了可持续发电的光伏太阳能电池片。隆基的产品,太阳能转换效率达23.5%,全球领先。

如果说,“两个确保”“十大战略”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总体布局勾画了“大写意”,那么接下来就要用一个个大项目新项目好项目绘制好“工笔画”。

我省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这决定了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三新一高”要求,抓符合国家战略和发展规划的项目、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项目、加快锻造长板和补齐短板的项目、契合未来趋势和具有成长潜力的项目。

“上接天线”谋项目。

围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我们推动郑州都市圈扩容为“1+8”,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谋划实施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等重大项目;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我们谋划实施黄河实验室、沿黄生态廊道提质工程等重大项目;

围绕“双碳”目标,我们加快推进安钢周口基地、启动64家静脉产业园;作为世界首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特高压大动脉,青电入豫送来清电直流……

实践证明,河南的项目方向都是在顺应全国发展大势中得以明确,河南的项目获批都是在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中得以实现,河南的项目进度也都是在服务全国大局中得以提速。

“立足前沿”挖项目。

“中原油田绿电制氢项目,也是外界一直关注的中石化首个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工程,我们的目标是今年12月底要成功。目前来看,这个信心是有的。”中原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晁凯说。

这个项目制出来的氢气,纯度可达99.9995%,又被称为超纯氢。它不仅对氢燃料电池没有任何伤害,在微电子、光电子产品等新兴产品生产中,还担负着还原气和保护气的重要角色。

领域上,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就是我们的主攻方向。中原龙子湖智慧岛、超聚变服务器、紫光股份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基地……瞄准的都是产业最前沿。

理念上,注重网联化、智能化、国际化、服务化,国家级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二期项目、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听名字就透着“高大上”。

方法上,立足传统产业,做到“优中培新”,立足新兴产业,做到“有中育新”,立足未来产业,做到“无中生有”。中铁装备产业园、洛轴高端轴承产业园、华兰生物流感疫苗研发、第三代半导体……河南经济的底色正在亮丽起来、时尚起来、现代感起来。

“下接地气”找项目。

项目能不能落地生根开花,还要看是否符合河南自身发展实际和阶段性特征的要求,还要看服不服当地的“水土”。

锻长板,变优势为胜势。济郑高铁濮郑段开始联调联试,郑州机场三期加快建设,高速公路“13445”工程快速推进,河南的区位优势在强化;南阳医圣祠文化园即将主体封顶,河南博物院将在象湖畔再展新姿,在行走河南中读懂中国,河南的文化优势在彰显。

补短板,变难点为亮点。嵩山、黄河、神农、龙门等富有中原特色的名字,与紫金山、甬江、武当等遥相呼应,河南正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全力、竟全功,让昔日的“洼地”成为明日的“高地”。

量身定制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推动7所高校11个学科创建国家“双一流”,推进高职学校“双高工程”,由数量型人口红利转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人才投身现代化河南建设。

今天,我们如何干好这些项目?

谋定而动,重点在谋,深思熟虑,科学决策;谋定快动,关键在快,只争朝夕,雷厉风行。

现实是最好的评判师。河南“挂图作战、对表推进”,“缺什么补什么”“什么短加什么”“什么能带动就招什么”,2021年下半年工业投资增长画出V型反转曲线,带动全省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稳住经济基本盘。

进入2022年,这一态势更加明显。以《河南省2022年补短板“982”工程实施方案》出台为标志,我省将集中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综合交通、绿色低碳高效能源、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新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9大重点领域,全力推进8000个左右重大项目实施,力争全年完成投资2万亿元以上。

宏图壮阔,关键在干。

谋划讲科学性。

要紧紧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紧扣“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对标国家《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用好产业链图谱和产业转移指南,聚焦重点方向、选准投资领域,突出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

招商讲精准度。

过去“剜到篮里都是菜”,招来的落后产能后来反而成了包袱,现在要“编好篮子来选菜”,花大力气招“链主”企业,招有“杀手锏”产品的“专精特新”企业,一招一串、一招一群,形成产业“雁阵”。

推进讲协同性。

工作要奔着项目去,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项目建设当成练兵场、赛马场、大考场,以项目论英雄,见真章;

资金要跟着项目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撬动作用,给项目送去“源头活水”,为项目建设“输血”“解渴”;

要素要围着项目转,在用地、用能、用工等方面优先考虑大项目,组专班,“开小灶”,开辟“绿色通道”。

环境讲友好型。

“政府就像空气,企业日常经营一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旦企业需要,政府就能变成必不可少的氧气。”这句话道出了好的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郑州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扩容项目,省商务厅专门给企业配备“首席服务官”;为给京东“亚洲一号”项目做好服务,鹤壁探索“三专协同”机制,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加速度。政府服务到位不越位,做“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店小二,以一个一个“马上办”的承诺,换来一个一个项目的上马。

考核讲标准化。

“开工一批”项目中,新增100亿元以上单个项目总成绩加3分;当季未实质性开工的,每个项目扣总成绩0.5分;对每季度评价排名第一的奖励150万元……

我省出台的《重大项目建设“三个一批”活动评价办法》,从项目谋划储备、签约落地、开工投产、投产达效和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奖罚分明,绝不含糊。

立起标尺硬约束,目的就是让各地多一点“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倒逼项目建设闯关夺隘,快马加鞭。

人勤春来早,春早人更勤。

沿着郑开大道一路向东,郑东新区象湖畔,一座酷似螺旋桨、又似飞鸟展翅的银色建筑格外抢眼,这就是河南省科技馆新馆,我省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公益性项目,不久将向公众开放。

与她毗邻的中原科技城,北龙湖龙子湖碧波荡漾,岸边垂柳绿意萌动。嵩山实验室新址塔吊鳞次栉比,哈工大郑州研究院芳容初绽,中科大数据研究院科研人员步履匆匆。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这是一个值得奋斗的时代,这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加油干吧,不负春光!


现代化河南建设“三论”之三

考之问请你作答

何言

 

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

——习近平

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一棵泡桐苍劲挺拔,冠盖如云。初春,这棵已生长了59年的老树生机勃勃,桐花含苞待放。

焦桐常青,精神永存。

“我们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八年前那个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指导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那一问,穿越时空,震撼人心。

2022年,是焦裕禄同志诞辰100周年。

当此之际,一场“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正在中原大地展开推进。对于全省党员干部而言,意味着什么?迈进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征程,需要怎样的能力作风?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张蓝图的底色与风貌,是由实干定义的。无论是创新突围,还是项目为王,都要靠党员干部来推动,都要靠能力作风来保障。

焦裕禄精神永不过时,以其强大感召力激励着新时代党员干部做到信念坚定、能力高强、作风过硬。

2021年12月20日,全省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部署会议明确提出,要提高政治能力、专业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群众工作能力。

省委书记楼阳生如是要求:“提升能力、锻造作风、实干立身、争先出彩”“开展好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大提升”“确保活动不虚不空不偏”。

全省上下形成共识——这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活动”,而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具体行动;并非在N项工作中新加一项,而是用来推动重点工作的重要抓手。

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用新时代坐标系作参照,脑子里有没有思路、手上有没有招数、脚下路子怎么走?

作答“兰考之问”,必须直面“时代之问”。

前瞻30年,我们的城市长什么样?

2月12日,虎年新春“中原大讲堂”第一讲,一场题为《明智化的城市规划》的报告颇具未来感、时代感,让人脑洞大开。

“时代”这个词,因为指向宏大让人满怀激荡。“新时代”,以其对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有力宣示,让人对明天有了更为宽广的向往。

新时代的河南,正在蹄疾步稳奔向现代化。

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向下扎根”,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向上成林”,创新成为主旋律;“三个一批”拔节生长,“万人助万企”浇水施肥,奏响发展最强音;郑州都市圈提质扩容,副中心城市培育壮大,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每一点一滴,都是我们行走世界的支撑。

现代化河南,核心在“化”人。没有高素质干部队伍,哪来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化?

时代风云变幻,知识更新迭代。对不少党员干部而言,最大的恐慌是“本领恐慌”,最大的不足是“能力不足”。只有用适应现代化的宽眼界、硬本领、铁肩膀来赋能,才能在更大的世界、更炫的舞台中找到存在感。

不妨扪心自问——

是否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对发展大势、产业走势,对新基建、元宇宙、“双碳”等新知识技能一问三不知,至今仍是门外汉?

不妨检视左右——

为何会存在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囿于眼前利益得失,穿新鞋走老路,改革意识不强、创新劲头不足?工作为何总是抓不到点儿上,要么不到位,要么一用力就过头,“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

不妨查找反思——

面对“灰犀牛”“黑天鹅”“蝴蝶效应”,为何都火烧眉毛了还心存侥幸,会不会主动排雷、精准拆弹?对于“7·20”特大暴雨灾害,如何把教训变教材,坚定践行人民至上,坚定筑牢防灾体系,坚定守住安全底线?

守成无出路,挺膺开新局。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向未来冲刺,机遇面前不犹豫,困难面前不逃避,在实战实践中强能力、锻本领。

创新发展第一线——

郑州市加强政策引导、服务培训,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幅增长;洛阳市加快龙门实验室建设,推进一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驻马店市锲而不舍引进院士专家,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改革开放最前沿——

省政府国资委推进省管企业重组整合,为“十大战略”提供有力支持;省发展改革委制定惠企“政策告知明白卡”,打造“不走”的助企队伍;郑州海关服务全省企业应用RCEP规则,推动外贸高质量。

经济建设主战场——

地方领导干部探索县域经济成高原之路,推动开发区“二次创业”;年轻“墩苗育苗”干部带着满腔热情扎根基层,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纪检监察干部参与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倒逼作风转变、服务高效……

紧跟时代、挺身前沿、站上风口,每一步都是一次跨越。

新时代,正是这样的“跨”时代。一个个崭新课题接踵而至,你准备好了吗?

作答“兰考之问”,必须回应“人民之问”。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好”的标准不断提升、内涵不断拓展,今天怎样托举起亿万河南人民“稳稳的幸福”?

灾后重建中,水利设施更完善、房屋更坚固,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更能承载“诗和远方”;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更科学细致的管理,更人性化的关爱引导;“双减”背景下,让更多河南孩子能上好大学,让家长们少些焦虑烦忧;蓝天白云碧水常在,“看病难”“看病贵”不再……

回答这一个个“人民之问”,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聚焦问题,勇于破题,才能更好答题。

细细梳理,近年来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小事捂大,大事捂炸”,甚至做出蠢事、酿成祸事,以至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伤害,究其原因,大多指向干部作风能力问题,没有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记在心间。

现实中,有的干部同群众坐不到一条板凳上,摸不透民生民情,听不见群众诉求,敷衍塞责当“太极大师”;有的干部满嘴官腔,一到实际工作就卡壳,见了群众绕道走,华而不实当“山间竹笋”;更有甚者,作风简单粗暴,侵害群众利益,把“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水火关系”。

工作用心,服务走心,群众才会暖心。

难以忘怀,初心在攻坚克难中闪光。

去年“7·20”特大暴雨中,376万名党员、18.8万个基层党组织,“吊瓶”书记、“双拐”书记、“烂脚”书记,与群众苦在一起、干在一起、融在一起。今年伊始新一轮疫情突袭中原,千千万万党员干部在坚守中彰显一肩担当、在“硬刚”中践行“一句誓言、一生作答”,鲜红的党旗始终高高飘扬。

常办常新,使命在笃行不怠中升华。

春节后,我省第一时间发布了2022年10件重点民生实事清单,其中4个“老面孔”、6个“新成员”。无论清单如何变,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出发点不会变,让人民满意、用实绩说话的标准不会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承诺不会变。

人民至上,宗旨在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中深化。

省委书记楼阳生带头领办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为全省党员干部作出示范,带动各地领导班子成员纷纷领办重点民生实事。组织“察民情访民意”调研,深入基层一线解决急难愁盼,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用干部“辛苦指数”换来大家“幸福指数”。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来自河南的张玉滚、宋舒娟等百余名普通中国人,手递手传递着五星红旗,画面无声却令人震撼。

那一刻,我们深深感受到人民是不竭的力量源泉。面对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你准备好了吗?

作答“兰考之问”,必须深悟“窑洞之问”。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当年发生在延安窑洞里的那场对话。

他深思熟虑地指出:“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是坚持自我革命的应有之义。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强调:“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严明纪律整饬作风,是丰富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

能力体现作风,作风保障能力。不作为、乱作为是能力不足,也是腐败问题,表现在形式主义,根子是官僚主义。

基层负担不减、“文山会海”压顶,干部何以从“表哥表嫂”中解脱出来干实事?

考核不精准、“指挥棒”乱挥,工作怎能找准参照系,有的放矢向前推?

政务服务“肠梗阻”,“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挡道,政商关系谈何“亲又清”?

这些问题从一个侧面表明,根治作风病无法一蹴而就,惟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才能跳出“一抓就好转、一松就反弹”的怪圈,以硬朗作风、全新面貌取信于民。

没有成绩也是问题,扛起担子“能为”。

与其层层出题,不如人人答题,不当甩手掌柜,不耍花拳绣腿,不搞纸上谈兵,敏锐洞察果敢,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

克服困难就是成绩,撸起袖子“敢为”。

不怕啃“硬骨头”,何惧风狂雨骤,敢捧“烫手山芋”,做几回“热锅上的蚂蚁”,稳中求进、难中求成,破发展难题,补改革短板,强创新弱项,提治理效能。

务实管用才是方法,开动脑筋“善为”。

保持对知识的饥饿感,调准对规律的把握度,项目化、方案化、清单化,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抓总抓重抓要,得法得当得力。

船到中流、人到半山,注定是愈进愈难、愈进愈险。没有一个旁观者,我们都是局中人。

不做繁文缛节的“加法”,多做减负松绑的“减法”,善做创新赋能的“乘法”,勇做清障破冰的“除法”,贯通起来,就是不断前行的“算法”。

坚守理想的志气、迎难而上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汇聚在一起,便是事业成功的底气。

从觉醒年代到崛起时代,从黄土地上的那孔窑洞,到黄河之畔的那株泡桐,一以贯之的是百年大党永远在路上的执着追求。

走上新的赶考之路,投身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你准备好了吗?

万物竞生长的早春,代表委员们又将汇聚北京。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特殊年份召开的全国两会必将凝聚共识、激发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续写着他的“小麦情缘”。就像那一望无际的麦田,今天是绿油油的,明天就是一片丰收的金色。

这里的变量是时间,是阳光雨露,更是人的坚持。

真正决定河南发展命运的人,是你、是我,是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位党员干部。

05 03月

2022-03-05 11:37:27

浏览814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 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摘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