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直达”
说“直达”
(原文作者:乌裕尔)
直到今天,说起“直达”这个词,我脑海里首先反映出来的还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坐绿皮火车时的感受。那时候,火车分为普快、直快、特快等几个类型。实际上,火车本身的速度和路轨等条件都差不了多少,快与不快,主要影响因素是运行期间停的站数和停的时间长短。就是说,同样的距离,火车中间停的站数越少,到达的时间就会越短,那么相应地,火车就会越快。要是一站都不停,从A站直达B站,那就更快了,也更能节省时间。其实,即使到了今天的高铁时代,这种现象同样存在。
近两年,“直达”这个词越来越多地用到了经济社会领域。高层会议、领导人讲话、各种文件,越来越强调“直达”。这里所强调的“直达”,当然不是指火车,而是指财政资金。这些年,国内外环境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国家财政不富裕,县市基层和中小微企业也困难。这时候,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的作用会更明显、更直接、更重要。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强调政策资金使用时,一连说了三个直达: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民生。他强调要争取一个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来确保这些钱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此后开始研究建立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逐步扩大范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2022年以来,又多次强调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同时要求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务必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强调“直达”,那过去是不是没有直达?过去没有直达,钱是怎么分的呢?2021年4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的一段话同时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去年面对疫情对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我们实施规模性纾困政策,没有按过去惯例把财政资金逐一分到各个部门,而是采取直达机制,把中央财政下达的1.7万亿元‘救命钱’,直接下达到基层,最快7天抵达,以此支撑了大规模的减税降费。”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明白,第一,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是从2020年开始的,以前确实没有直达。第二,以前没有直达,钱分哪去了呢?分到各个部门去了。也就是说,分到各个部门后,再由各个部门层层往下分,这实际就是“盛名已久”的“跑部钱进”的由来。
这种情况的产生和我们的治理结构有很紧密的关系。央地关系实际运行中很大程度上演化成了部门和地方的关系。财政资金先分到各个部门,然后再由各个部门层层往下分,中间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不说,还往往由“往下分”变成了“向上跑”,衍生很多相关问题。而且,同一类资金往往多个部门有。比如农村市场建设,农业部门有钱,商务部门有钱,供销部门有钱,基层为了拿钱,就要各显神通跑“部”。另外,各部门的钱到了基层又不能统筹使用。比如,从前在市县采访调研,经常遇到市县领导这样抱怨:建学校的钱就得建学校,建医院的钱就得建医院。如果我这个地方学校建得好,医院比较差,可不可以把建学校的钱用到建医院上?不行!用了就是挪用,不仅要受到处罚,更重要的是,下次再要钱就难了。
这种资金分配机制强化了部门地位,弱化了资金效能,同时,带来廉政风险等相关问题,改革势在必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应对经济下行。4万亿元资金如何使用,我当时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了直达县(市、区、旗),即全国2800多个县市,平均每个直达1亿元,占4万亿元的还不到1/10,但综合效应巨大。这些直达资金如何使用和监管,也提出了具体方案。我当时刚提出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之“腰”,所以就管这叫拦“腰”出重拳。文章发表后,曾引起反响。
现在,财政资金直达基层已由机制创新变成一项常态化的制度安排。我觉得,这项改革的意义,如果仅仅从资金分配的角度来认识、来理解,恐怕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是对我国条块分割、条块共治的治理结构的破局之举。治理结构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因此,它对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影响值得关注,值得研究,也值得期待。
2022-04-24 07:03:42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