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贵辉渐大七天学习总结发言
理的力量来自学习学习的灵魂在于思考
薛贵辉(2021年5月30日)
各位老师、同学们: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七天转瞬就过了。尽管大家学味正浓、意犹未尽,却不得不画上一个依依不舍的句号。作为班长,我代表大家作个总结性发言,与大家共勉。
我发言的题目是:
治理的力量来自学习,学习的灵魂在于思考。
在浙大学习七天,我就用七句话来总结吧!
第一,“浙”七天,思想的“味道”很浓。有一种美食叫“思想”,有一种味道叫“真理的甜”。百年以前,陈望道先生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品尝出了真理的“甜味”。“浙”七天,我们不仅品尝到了真理的“甜味”,还尝到了新技术、新业态的“鲜味”,闻到了领导艺术、治理能力的“香味”,还在学浙江、找差距中尝到了“辣味”。“浙”七天,学校端上来的“菜”很有味道,9次理论课程、4次现场教学、1次分组讨论,外加今天的结业交流,多学科、多领域、多菜系、多口味,内外兼修、动静结合。有静静的听、有细细的看,有课间随心地交谈、有系统的小组讨论,有深邃的理论分析、有形象的案例介绍。面对这些“美食”,我们大快朵颐,尽情享受这场味道多元、营养丰富的思想盛宴。因此有同学说:七天来,身体长胖了不少。其实,大家不仅身体长胖了,思想也长胖了、长得更丰满、立体了。
第二,“浙”七天,理论的“浓度”很高。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我们这个班50多个同学,清一色来自省级机关,全是处级干部,尽管大家岗位不同、职责分工上有差异,不见得是搞理论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或多或少都要参与政策制定、文稿起草,再退一步讲,也要贯彻执行上级政策、科学指导下级开展工作,理论的重要性、必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一定是干不好工作的。很幸运,很多讲课老师都是理论上的“大咖”,不管是卢教授、夏教授、宫教授、郑教授、张教授,还是张书记、厉厅长、华博士,他们都能深入到理论本源、钩沉发微、问本思源、深入浅出,把理论的本质讲通、讲透,讲得有声有色。前天,我在日记里感慨:“夏教授的讲课就是一场单口相声,讲得娓娓动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的讲课,涉及宏观经济学、法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理论,“浓度”高、“后劲”大,耐嚼、耐品。
第三,“浙”七天,学习的“劲头”很足。开学那天,省委组织部保巡视员在开班动员会上要求大家转变角色、珍惜机会、严守纪律。我感觉,“浙”七天,大家做到了,放下身段,老老实实当学生,认认真真记笔记。大家受张书记的鞭策,展现了良好的学风,课堂纪律非常好,没有一个同学请假,没有一个同学旷课。大家就像郑教授期待的那样,以“空杯”心态,用眼神与老师交流,用微笑与老师互动,如饥似渴地听讲。不仅如此,很多同学都克制住了出去欣赏杭州美景的冲动,“躲进小楼成一统”,“宅”在宿舍里读书、学习、思考。感受最深的是,分组讨论那天,杨处长还担心大家走过场、不认真,殊不知每个同学发言都很认真、有感而发、深刻且系统,从一点多钟交流到三点多钟还觉得不“尽兴”,学习劲头不可谓不足,而是很足。
第四,“浙”七天,打开的“脑洞”很大。开学那天,宣传部的梅处长调侃自己名字为“没学会”,担心学不会。然而从小组讨论和今天结业分享情况看来,大家显然都学会了,并且学得很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打开了很大的“脑洞”。就拿我来说,这几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治理、科学的治理该从哪里着手、遵循什么规律?通过学习,我有几点感悟,用六个字来概括:理想、理论、理解。具体已在分组讨论会上讲过了,这里不展开讲。值得探讨的是,治理的“理”字,在《说文解字》中从“玉”从“里”,本意是把石头剖开并雕刻好。可见,治理是由内而外进行的,欲治人者,必先治己。因此,我愈发觉得宫教授那句话说得太好了。“治理的力量来自学习”,我加了一句:“学习的灵魂在于思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大家可能都有一个印象:江浙一带的干部都很能讲,侃侃而谈,说话像百货大楼卖衣服——一套一套的。这次上课的张书记、宫教授、厉厅长就是代表,是江浙干部的缩影。仔细分析,他们有个共同点:善于学习,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干。用张书记的话说,就是有“两本”:本分、本事。然而本事是天生的么?肯定不是,是通过后天刻意学习得来的。有道是“非学无以增智,非学无以长才”,这是至理名言啊!
第五,“浙”七天,拓展的“眼界”很宽。前天,郑教授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好。就是“干部教育不是解决怎么干的问题,而是解决怎么看的问题”。作为处级干部,经验、方法固然重要,但看待问题的角度、思维、格局更加宝贵。“浙”七天的学习,我们开阔了眼界,学会了“怎么看”,仿佛我们的眼睛上多了一面多棱镜,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不同的“图景”。找到了观察“十四五”宏观经济形势的视角,学会了如何看事物的本质、如何看待正义、如何看待权力、如何看待领导能力、如何看待风险。“浙”七天的实践教学,让我们“开了眼”。安吉余村,告诉我们如何将“绿水青山”一步步变为“金山银山”,如何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形成闭环。枫桥近6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如何总结经验、迭代经验,如何以人为本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云栖小镇和城市大脑,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运用新技术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的应用场景。
第六,“浙”七天,能力的“提升”很快。开学那天,我讲过一个观点:本次培训班本身就是一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今天,我依然这么认为。郑教授讲,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素质包括知识、方法、习惯、胸怀四个层面。张书记建议我们遇到问题要冷静、保持定力,善于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事实上,这次培训班已经考验了大家的思维、习惯、心态、方法。一个典型的例子:出发前一天晚上,我们突然接到飞杭州的航班临时取消的消息,那时候,已近12点,大家很担心,票务公司下班,来不及改签了。
【分析】:本文共3400字,并列结构,体例上“横看成岭侧成峰”,像总结,也像心得体会,还像即兴讲话,可以说:不同读者有不同“哈姆雷特”。这种“多元化”的属性,对学习者来说,正好“一石多鸟”。本文属于即兴写作,写作时间短,从5月29日晚10点多开始动笔,30日凌晨1点完稿,前后也就2个多小时。所以总结也还不够深入、全面、具体,很多想讲的话都没讲,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借此机会,谈几点关于即兴讲话的写作感受。
一、简单逻辑。结构越简单越好。这样有利于降低听的难度。实践证明:在所有结构中,并列结构最易理解。一个观点讲完后,听众已然get到了你的“表达逻辑”,心里几乎能预测你下句会怎么讲,当你抛出第二个、第三个时,读者会感到熟悉,因为他们适应了你的“范式”。所以要有“用户思维”,设身处地为听众着想,尽量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本文是并列结构,七个标题为:“浙”七天,××的××很×。句式对仗,好记。二、对嵌套说“NO”。切忌像文件一样叠床架屋、层层嵌套,一个层次足矣。“一”下面不宜搞“一”“二”,更不能搞到“1”“2”,多了令人晕头转向。之所以建议只建构一层,是出于人性的考虑,人毕竟不是电脑,不喜欢复杂,那样理解起来太难了。你看,现实中一些领导讲话:今天,我就讲三句话(三个字),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三是什么,讲完就完了。听得懂、记得住、忘不掉。三、有观点、有味道。有道是:“读报先读题,看书先看皮”,要有观点、有见解,讲出点“道道”来。这得在主标题、子标题上下功夫,从众多信息中把精华“萃取”出来,放在显要处,一开口就抛观点,先声夺人。本文将“治理的力量来自学习,学习的灵魂在于思考”作为全文的“芯和魂”,并用七句话来总结,一级标题还用了谐音手法,将“这一周”写成“浙一周”,就是想让观点更耐人寻味一些。
四、讲究“口感”。写讲话类的稿子,“口感”很重要。什么是“口感”?我的理解就三句话:讲的朗朗上口、娓娓动听,听的津津有味。怎么达到这样的效果?方法就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跳出“公文语言”的窠臼,讲一些接地气的“大白话”,适当引用一些网络热词,必要时还可“生造”词汇,让人觉得是在讲“人话”。
五、打感情牌。发自内心,方能打动人心。讲话稿的本质就是讲话,讲话就得有情感才有感染力。我想,谁也不喜欢听言不由衷的话。因此,要善于寻找情感的“痒处”,用文字为读者“挠痒痒”。我在发言里回顾了学习中的几个“小插曲”,目的就是用故事来“复盘”情感,从而拨动情感的那根弦,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带入“彀中”。
最后,应景。即兴讲话的一大特点就是应景。为什么要应景?因为应景才能让人觉得真实可感,产生代入感。所以写作时一定要回到工作的“场景”中去思考,必要时用对话、描写等方式还原过去,用细节来制造共鸣。应景的前提是观察、记录,准确掌握“真实的景”。本文引用老师的观点,回顾学习中的“故事”,引用观点等,靠的就是细致的观察记录。
2021-06-15 23:10:15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