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程郁缀在叶嘉莹先生从教7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致辞

作者:admin|分类:未命名|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tao8090.com 遴选范文 申论范文

大才、大师、大家

——程郁缀在叶嘉莹先生从教7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叶嘉莹先生: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热烈祝贺叶嘉莹先生荣获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热烈祝贺叶嘉莹先生从教70周年!

我是北大中文系老师,北京大学学报主编。遥想36年前,当年56岁的叶嘉莹先生首次回国讲学,来到北京大学,中文系领导让我这个留校不久的青年教师协助做接待工作;是我,用自行车带着叶先生去游览了正在种水稻的荒凉的圆明园遗址。这些年来,我对叶先生的崇敬之情与日俱增。感谢大会让我发言,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称颂叶嘉莹先生--一是大才,二是大师,三是大家。

首先说"大才"。叶先生家学渊源深厚,国学功底扎实,兼通中西,融汇古今,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里,叶先生既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儒学、小学、诸子百家等,谙熟于胸,讲论起来如数家珍;同时,又对西方文学理论、艺术思想、学术流派等,了如指掌,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像叶先生这样将中西文化集于一身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举世难求。

我们称颂叶先生大才,还在于她不仅在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方面,纵横捭阖,领域广泛,成果丰硕,著作等身;而且在诗词创作方面,也造诣精深,名篇如云,信口吟咏,咳唾成珠。中华书局出版了她的《迦陵诗词稿》,多次印刷,很受读者欢迎。迦陵诗词中,不但绝句、律诗、令词、长调,清新自然,炉火纯青;而且长篇巨制,倍见功力。其中,1974年返国探亲旅游时,所作七言古风《祖国行长歌》,长达266句(其中有4句是长句),共1878个字,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文脉畅通,一泻而下。我们知道,在《全唐诗》中,七言歌行的名篇,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只有88句,616个字;《长恨歌》也只有120句,840个字。《全唐诗》中最长的诗,可能就数韦庄的《秦妇吟》,长达238句,1666个字;而叶先生的《祖国行长歌》比韦庄的《秦妇吟》还长28句、212个字;真可谓古今诗坛罕见,令人击节称奇--诚非大手笔、大才华不能为也!

其次说"大师"。叶嘉莹先生一生的主要职业是教书,她自己说过:"一生从事教学工作,虽在流离艰苦中,未尝间断。"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一生清贫,著书演讲授徒。登上讲台授课,是她人生最大的乐趣;培养优秀学生,是她事业最高的追求。70年来,她的讲台遍及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以及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若干所大学;国内叶先生讲过学的大学更多,除北大、南开外,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黑龙江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大学。特别是1987年,应北京辅仁大学校友会和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联合邀请,叶先生在当时的国家教委礼堂,举行唐宋词系列讲座,一讲数日,一票难求;盛况空前,誉满京华。

叶先生讲课口若悬河,思路清晰;资料翔实,信手拈来;思想深刻,启人心智;激情澎湃,诲人不倦;极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我在担任北大社科部部长期间,曾经跟我们北大文科老师们议论过这样一个意思:我认为作为北大教授,都要能够不用讲稿,一支粉笔讲一天;比较优秀的教授,要能一支粉笔讲一周;杰出的资深教授,要能一支粉笔讲一月;而只有一支粉笔讲一年、乃至讲一生的教授,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师"。--叶嘉莹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大师!这样的大师,具有十分深厚的学术积淀,厚积薄发,游刃有余;具有经过自己深入研究、反复思考而获得的"干货",思想深邃,目光如炬。所以腹中孕育和结晶出来的珍珠,才能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所以才能常讲常新,永远鲜活;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最后说"大家"。我曾在我的一篇小文中讨论过"大家"和"名家"。我以为所谓"名家",就是在某一个领域里才华出众、卓有成就、出类拔萃、声名显赫者;"名家"只要有大聪明、大功夫就可以了。而所谓"大家",则不仅仅要有"名家"那样的大聪明、大功夫,更重要的是要有大胸襟、大境界!所谓大胸襟、大境界,我以为就是在考虑问题时,能够为了他人,不为自己--此乃圣人情怀;或者是多为他人,少为自己--此乃"大家"情怀。我们北大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生前曾经说过:所谓"好人",就是"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而我们北大研制成功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对我华夏文明乃至全人类文明作出了划时代的、巨大贡献的民族功臣王选院士,则退一步讲;王选院士生前说道:我觉得还可以把季老的"好人"的标准,再降低一点;所谓"好人",就是"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在想到自己的同时也能够想到他人,这也就是好人了--这就是大胸襟!这就是"大家"!

叶嘉莹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家"。她在海外几十年,一直念念不忘故国故乡故土,像唐代"诗圣"杜甫那样:"孤舟一系故园心","每依北斗望京华"。一旦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国,叶先生在《祖国行长歌》中写道:"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这是真正的大爱,这是真正的大家情怀!

叶嘉莹先生与程郁缀教授(左)、周东芬老师(右)

叶先生的大家情怀,还表现在她的无私奉献上,表现在她的利他主义上。1993年,叶先生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自1999年起,改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为了创办这个研究所,叶先生慷慨解囊,将自己的退休金的一半--即十万美元捐献出来,建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朋友们,20多年前的十万美金,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啊!这可是叶先生一生的血汗钱啊!为了国学人才的培养,为了学术事业的繁荣,叶先生捧出了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这不仅仅是南开大学之幸也,也不仅仅是古代文学研究事业之幸也,此乃我华夏民族复兴大业之幸也!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我们知道,按照国际惯例,在国际交往的迎宾礼仪中,迎接国家元首的最隆重的礼节、最高的规格,就是鸣放礼炮21响。叶嘉莹先生是一位大才,大师,大家!大才,大师,大家,就是一个大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仁者长寿的大写的人!今天,是叶嘉莹先生从教70周年庆祝大会,我们应该超过上面的国际规格,鸣放70响礼炮,为她热烈祝贺!

再过八年,就是叶先生一百岁华诞!到了那一年,我提议:在座的朋友们,让我们再一次欢聚南开大学,一个也不能少;不但不能少,而且还要带上自己的儿女子孙,五代同堂,届时让我们鸣放礼炮一百响,庆祝叶嘉莹先生百岁华诞!祝福她老人家福寿康宁!

谢谢!2015年10月18日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大楼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文章刊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后收入 叶嘉莹 周东芬 书《祖国行长歌》一书作为代跋

 

来源:迦陵学舍

05 04月

2023-04-05 17:38:08

浏览215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华为任正非总裁在“难题揭榜”火花奖公司内外的获奖者及出题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驻匈牙利使馆临时代办杨超在《欧亚中心》杂志发表署名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