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筑牢农业强省根基
来源:《党的生活》2023年第7期上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筑牢农业强省根基
孙巍峰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任务,明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底线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聚焦“建设农业强国”主题,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出安排,特别强调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头等大事。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农业农村部门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坚实支撑。
一、认清地位作用,增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政治自觉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10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在全国粮食生产大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保障粮食安全,领袖嘱托重。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粮食生产看得重、要求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5次到河南视察、在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每次必讲“三农”、必讲粮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嘱托我们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赴南阳渠首考察途中临时下车察看小麦长势,看到丰收在望,他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赋予了河南光荣的使命,为我们抓好粮食生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保障粮食安全,河南优势大。河南耕地面积居全国第3位,且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粮食生产具有突出优势:面积占比大,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73%,比全国占比高3个百分点,小麦产量、种植面积均占全国的1/4左右、居全国第1位;谷物占比大,2022年谷物产量超1300亿斤,占粮食总产量的97%,比全国占比高4.7个百分点;口粮占比大,2022年小麦、水稻两大口粮超850亿斤,占全国口粮的1/8左右,居全国第1位;粮食调出量大,不仅保障了河南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
保障粮食安全,河南基础牢。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国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干上,全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产能稳步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粮食总产先后迈上1200亿斤、1300亿斤两个台阶,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基础不断夯实,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4%;科技支撑有力,建成国家生物育种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并入驻“中原农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9%,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产业转型加快,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万亿级产业,生产了全国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
二、找准潜力空间,坚定提升粮食产能效益的底气信心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粮食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总产、单产均居历史最好水平,但从要素保障、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等方面,产量和效益仍有提升空间。
产能提升有空间。按照河南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5年全省将建成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每亩可增加粮食产能220斤,共可增加33亿斤。
单产增加有空间。目前,河南高产示范方小麦单产水平超900公斤、玉米单产水平超1000公斤,是全省平均单产水平的两倍多。随着“中原农谷”等重大科研载体建设,通过科技创新、集成推广应用,粮食单产增加仍有较大潜力。
规模经营有空间。全省已培育农民合作社19.8万家、家庭农场26.2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5万家,特别是以生产托管为重点的适度规模经营正蓬勃发展,必将带动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推广应用。
产业发展有空间。河南农产品加工业体量大、种类多,但产业链条短、联农带农能力弱,延链补链强链还有很大空间;预制菜、休闲食品产业起步早、动作快、发展势头强劲,将成为河南农产品加工业新的增长动力。
三、狠抓贯彻落实,不断展现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我们要把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首要任务,围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积极对接国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着力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河南核心片区,力争到2025年产能达到1400亿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坚持扛稳责任,提升抓粮新站位。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粮食安全,全面加强党对粮食安全工作的领导,出台和落实保障粮食安全政策,推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地见效。制定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严格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监督,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调整使用、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压实地方抓粮责任。
坚持藏粮于地,挖掘产能新空间。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在1.6亿亩以上。坚持新建与提升并重,分类分区域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质改造,逐步把近1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的要求和每亩不低于4000元的标准,在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集中连片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坚持藏粮于技,开辟增产新途径。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要抓住种子这个关键,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攻关、企业扶优、良种繁育能力提升、种业市场净化六大行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推动神农种业实验室成为国家种业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中原农谷”、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打造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强薄弱环节研发应用,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开展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坚持改革驱动,激发发展新活力。把发展多种形式的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作为主攻方向,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稳妥推进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向两类新型经营主体流转,规范土地流转交易行为。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推行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坚持链式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三链同构”。积极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玉米等优质粮食,优化品质结构。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实施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预制菜、数字赋能、品牌设计等升级行动,打造万亿级食品产业集群。推动粮食储备库功能升级,加快建设粮食航运码头,畅通跨省粮食物流通道,打造全国重要的口粮生产供给中心、粮食储运交易中心、粮食期货价格中心。
坚持政策激励,增强种粮新动力。粮食生产动力在政策。要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严格执行小麦和稻谷最低价收购政策,推进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保护种粮积极性。严格落实产粮大县奖补政策,统筹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等,加大对产粮大县倾斜支持力度,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项目优先向产粮大县布局,让产粮大县抓粮不吃亏。
2023-07-22 19:14:33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