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致辞
来源:华东政法大学
学会和解,汲取不断奋进的动力
——在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致辞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 叶青
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老师们:
大家夏至好!
《尔雅》对“夏”的本质做出了最质朴的解释——“成长”。夏至意味着万物的发荣滋长,同时也是适宜栽种乔迁的好日子。
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隆重举行华东政法大学2023届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这既是一种大家对校园美好生活的纪念和谢幕,也是一份你们栽种新希望、乔迁新居所的庄严宣告!
在这里,我首先祝大家毕业快乐!祝贺4498名华东政法大学2023届毕业生同学顺利毕业!
向其中荣获2023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的259同学,荣获2023届华东政法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的432名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
同时,我也要代表学校,感谢大家几年来,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你们以及你们的家长的陪伴,我们一起经历了许多艰苦的、难忘的同时也是温暖的、奋进的瞬间,80万平的华政园,因为2万名华政人的坚守而不再孤独、寂寞,谢谢大家风雨中共同渡过!
过去7年里,我先后用“注重行动”“坚守底色”“对抗平凡”“珍惜青春”“总结痛苦”“慎重选择”为主题向你们的学长、学姐告别。
在我最近参与的几场毕业生座谈、主题教育调研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切实感受到了同学们的不容易,一些同学反映,因内卷导致的焦虑、拧巴、纠结、迷茫正在成为当前很多毕业生共同面临的问题。
因此今天在这里,我想以一名学长、一名师长的经验,再讲一个主题,那就是学会和解,从而汲取不断奋进的动力。
大家知道,和解既是常用生活概念,更是法学尤其是诉讼法学中的重要法学名词。
《辞海》(第七版)对这个词的解释有两个,第一个通俗解释,出自《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信数使使胡求和解。”第二个法律专有名词解释,“诉讼中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协议,解决争端。”两个解释意义类似,就是对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进行重新界定以定纷止争的行为。
无论是社会事实还是法律事实,无论是个人内心深处还是复杂社会关系,都存在着双方当事人,都需要我们努力实现统筹、兼顾和平衡,达致内心与言行、自我与环境、个人与他者之间的平和统一。
那么如何做到和解呢,我认为有三步:
第一,和解人需要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
自然人是各种复杂关系、情感、境遇交织的复合体,因此时刻做到准确定位自己并不容易。人如果不能实现对自己的了解,明确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就容易导致言行混乱、表里不一、唯唯诺诺,那么所谓的和解自然变成了委曲求全、曲意逢迎。
关于这一点,在东西方文学著作中都有体现。施耐庵对鲁智深坐化杭州六和寺前的偈语是“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讲到:“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走入社会后,大家也会逐渐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大家要真正做到内心的充盈饱满、坚强自信,在坚守原则底线的前提下,明确自己最根本的立场,做到兼收并蓄、兼容并包,而非泾渭分明、吹毛求疵。
说回到大家都关心的就业升学问题上,我认为辅导员老师、授课老师、导师、校友真正能做的,都是帮你找寻自己的内心、明确自己的立场。
在考研经验交流过程中,大四的小刘同学说:“我充分意识到了信息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从各种渠道、多方面了解各式各样的信息,才能综合决策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促进个人的发展与进步。反之,如果仅仅局限于自己原有的小圈子中,思维就会被限制住,对自己的情况与社会的形势就会有错误的估计,最终做出不适合自己的抉择。”
而另一位小吴同学则说,“在心理上有一定预期规划后又因为‘听说很困难’便马上改弦更张,选择另一条自己在内心中并不愿意接受的人生道路,这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卑躬屈膝,更难让人接受的是对自己本心的一种背叛。”虽然两位同学都选择了考研,但是通过他们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大家的心路历程并不相同。
我希望大家静下心来思考:对自己本心的表达、探寻和随之而来的坚守,究竟是理性分析后形成的,还是出于一时冲动?你们担心的、纠结的,究竟是由于对现实卑躬屈膝的羞耻,还是对能够探寻本心、追求本心的自信不足?
就业创业、考研出国、考公考编,这些决定作出的真正动机,都不应当是你对同学同辈的随波逐流,对父母家长的言听计从,对人在檐下的忍气吞声,对救命稻草的慌不择路,而应当是自己认真拷问内心、分析外部环境后作出的理性判断。
因此我认为,尊重现实和追求本心并不矛盾,理想和现实在你的身体里可以达成和解。在全国超过一千万人的2023届毕业生中,华政学子不应该是千人一面,但可以是万众一心:华政人有属于华政人自己的面貌、自己的风骨,有自己的法治思维和行为逻辑,更有自己的主张和坚守。我想这其中的内涵,就是在奉献服务的过程中促进温暖正义的人生价值实现。即使道阻且长,行则必至!
第二,和解需要兼顾当事人双方利益。
和解是理想与现实的再融合,和解也是双方利益的再平衡,这其中就需要取舍和让渡。我们一旦进入社会,做出个人行为选择就不应是自己随心所欲的,而是需要时刻寻得平衡,在个人和他人之间实现“帕累托最优”。
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也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丰富精彩和完美结局,把全部自由时间精力聚焦在一个实现个人愿望的小目标上,而是应当在充分尊重他人和周遭利益基础上,对个人理想进行抽丝剥茧、量力而行。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最近看到的一篇学校官微推送的文章,题目叫做《华政园保安考研上岸!》,相信不少同学都被文中我们的保安小王“上岸”上海某大学研究生的经历所鼓舞,从而进一步坚定了“二战”“三战”的决心吧。
我看这篇文章的角度略有不同,作为校长,我第一时间联系学校保卫处了解了他的工作表现,部门领导和同事反映他是一个爱岗敬业的人,没有违纪旷工表现,也没有被投诉记录,也就是说他的学习并没有占用工作时间。点此加群
我为什么会这样问呢,因为社会评价机制是多元的,如果一个人工作期间经常旷工,最终考研成功上岸,那么他确实是个好学的人,但是否也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呢?
因此我说,这是一个励志故事,他激励人的地方就在于他实现了内外两次和解。第一次是身心间的和解,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和家庭环境,他选择了就业,同时依然不放弃学术理想;第二次和解是他与华政之间的和解,他实现理想的行动并没有影响到工作单位的秩序和纪律,华政也为他考研创造了一些便利条件,我将这种和解关系看作是一种诚实守信、友爱互助的契约精神。
希望大家向小王学习,不要做晒太阳的柚子皮,既躺不平也卷不起。要争气但不要生气,要鼓气但不要赌气,要坚持原则但不要顽固反智,要尊重个性但不要飞扬跋扈,努力在各种内外关系中寻得平衡和稳态。
第三,和解需要在情理法统一的制度框架内进行。
这里主要指向的是和解的结果。我国宪法规定,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也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一些毕业生眼里,这两条规定存在法条竞合。在我看来,这两个法条没有逻辑上的包容关系,大家主观上为了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将受教育拟制为一种智力劳动,这个过程可以评价为想象竞合。
《传习录》里有句话,我过去也多次引用过:“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社会哲学学科需要人生阅历的历练和积累,才能将感知社会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论抽象,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点此加群
去年两校区因疫情进行闭环管理时间逾百日,在这期间,我也有幸认识了不少学生志愿者。这其中,有坚守明珠楼参加“党员突击队”的本科生小谭,有值守长宁校区三个月的“马拉松式志愿者”研究生小潘,有在长宁校区4月初疫情最凶猛时毅然加入的“逆行者”维族小伙艾里克木。
我最近还听说,小谭去云南支教保研了,小潘留沪做律师了,小艾升学华政做博士了!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就是在情理法相统一的框架内,实现了个人发展与服务社会、自己的向往与振兴民族事业的融合,他们用自己志愿服务积累到的经验、锻炼的技能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职业价值和精神境界。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对人生梦想的有力回馈,就是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益贡献。在时代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在不懈奋斗中尽到自己的责任,必能让个体奋斗与强国宏图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号召青年,既要怀抱梦想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敢想敢为又要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没有和解是不需要牺牲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与其整天在等待中感叹时光的流逝,不如说干就干而抓住分秒;与其终日在惊惧里数说世态的炎凉,不如破釜沉舟去直面现实。
不要在无聊的事情上浪费生命,也不要在枯燥的生活中消耗自己,让灵魂和皮肤在自怨自艾中一起褶皱,让意志和躯体在得过且过中一起躺平!
同学们!奋斗者的青春不散场,韶华不落幕。柳荫下别百般怅,同窗数载万千情,苏河潮水一江尽,从此知音两处念!
最后,我想化用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先生在《桃花源记》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新时代中,华政人法治为业,缘法行,忘路之远近。”希望大家都能达成与自己的和解,早日建成内外和谐的桃花源!
祝大家毕业快乐!前程似锦!谢谢!
2023-07-24 22:47:01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