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底气,奋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底气,奋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陈章乐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了重要论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坚持“两个结合”,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了突出强调和深刻阐述。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坚决守正夯实文化根基,大力创新激发文化活力,奋发建设赓续悠久历史、激荡壮阔时代、导向美好未来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底气
2023年6月,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让人们对中华先贤、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固有禀性、鲜明特点、突出优点,有了较为全面精准的把握,这些也是今天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底气的最广博、最深厚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
中华文明以悠久延绵不绝的突出连续性,显示出强大的文化坚韧度和历史延展力。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中鞭辟入里地指出:“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几千年来,在苍茫中华大地上,无论世代经过多少演变更迭,无论家园经历多少灾难战火,无论政权如何兴勃亡忽,无论民族如何迁徙交融,无论子孙如何悲欢离合,承载着国家和民族集体记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中华文明,始终一脉相承、巍然屹立、汩汩流淌,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着丰厚滋养。上善若水,文化似水。源远流长、奔腾流淌不息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最鲜明标识、最突出优势、最深厚软实力,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定要走自己的路。
中华文明以不懈与时俱进的突出创新性,显示出强大的环境应变度和时代拓展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创造精神的民族。从孕育老子、孔子等伟大思想巨匠,到创造“四大发明”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从涌现《诗经》、唐诗等伟大文艺作品,到兴建都江堰、大运河等伟大工程;从发明郡县制、科举制等治理制度,到开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政治改革,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不懈追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敢于去梦想、去追求,勤于去开拓、去创造,勇于去革故、去鼎新,让中华文明与天地不老、与日月齐辉。
中华文明以崇尚万物归宗的突出统一性,显示出强大的价值统摄度和核心凝聚力。“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几千年来,“道统高于法统”“车同轨,书同文”“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文化一统”“政治一统”“地域一统”“民族一体”的“大一统”观,始终是贯穿中国思想文化、政治格局、历史行进的主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以信步海纳百川的突出包容性,显示出强大的思想整合度和文化调适力。“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华文明强调处理文化与文化的关系,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一样,都必须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共生共进。任何优秀思想文化都能在中国得到认可、得到施展、扎根发展。漫长历史时期里汉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密切交往交流交融,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儒释道在中国“各显神通”而又“三教合流”,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会通。面对外来文化,平等相待、尊重差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保持本来、兼收并蓄,努力实现“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处世之道和发展动力。历史上,“狄夷文化”、游牧文化、印度佛教文化、西域文化、西方文化等异域文化甚至于异源文化,一旦传入中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调适之后,都能与中华文化和平共处,其中有不少积极元素为中华文化所吸附、吸收、融通。“博采众长,有容乃大”,在多种多样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共生中,中华文明全方位汲取着丰富营养,不断壮大主干、繁盛枝叶,焕发勃勃生机。
中华文明以推崇以和为贵的突出和平性,显示出强大的国际认可度和国家亲和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柔远人,怀诸侯”“协和万邦”“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华民族向来热爱和平、珍视和平、维护和平,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时率领的是当时世界最庞大的舰队,带去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而不是战争,沿途没有占领一寸土地。”古代东方,以中国为中心形成的“宗藩体系”,是一种和平的、和谐的国际关系,完全不同于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主导的、以武力和掠夺为基本特征的“殖民体系”。“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千百年来道义之邦、礼仪之邦、和平之邦的形象,让中华文明广受国际认可和欢迎。今天,“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经在国际社会广泛深入人心。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答案就在于,“因文而为人,因文而有人类文明”。人类通过意识、文化把自己从其他动物中独立出来、区别开来,意识、文化活动让人类拥有了向上的强大能力、向善的宝贵品性,向上、向善的力量和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以上中华文明与生俱来、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个方面突出特性,赋予了中华民族向上、向善的无穷潜力,赋予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演进升级的强大动力,赋予了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熔铸塑造现代文明的强大能力。“中华上下五千年”,生而为中国人,流淌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脉,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对民族、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未来充满自豪和自信!
二、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伟力中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还重点就“第二个结合”的前提、结果,及其对开辟、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业、理论的重大意义作了深刻论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成功推进,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当代中国焕发生机活力,对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大、深层、决定性的影响。一百多年来,“第二个结合”的融通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果,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底气的重大现实依据。
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心相通”。立场决定观点和方法。代表着“心之所属”“心之所系”“心之所向”的立场,在人的认识中、在理论体系中,最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决定性意义。因为“志同”,所以“道合”;因为“同频”,所以“共振”。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谋幸福的不懈追求,为人类谋解放的根本立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核心追求、根本立场完全吻合,二者之间在灵魂深处“息息相通”“心心相印”,注定了它们一旦相遇,就一定能“结合”、一定要“结合”。
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气相求”。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工业化时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批判的武器”目的在于“武器的批判”,在于转化成改造现实的强大力量。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马克思主义没有在其诞生地、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锐利“武器”,亟待新的“亮剑”;光辉真理,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实现道路。在马克思主义急需“历史转场”的同时,俄国、中国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由于救国救民苦苦无门,急需寻找新的革命指导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俄国、中国的革命者们“一拍即合”。在近代中国,打破“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历史困局的迫切需要,让对科学理论求知若渴的先进中国知识分子,经由十月革命的启示,毅然决然选择、拥抱、追随马克思主义光辉真理。
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向相成”。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自身必须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前进征程中,“百川归海”,积极学习借鉴外来文明,勇于自我扬弃、自我革新,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式、文化习惯。虚怀若谷、向光而行,不夜郎自大,不故步自封,主动拥抱、吸收一切先进、合理元素,坚决舍弃自己身上一切不合时宜的元素,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特质。在内在根魂相通的基础上,善于学习、善于识变应变求变的共同特性,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容易就彼此认同、相向而行、相互走进对方。
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一进入中国,就自觉或不自觉、虽蜿蜒曲折但势不可挡地迈上了中国化的征程,努力地、坚决地“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深入吸收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生动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也在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之后,激活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发生了系统性、深层次、脱胎换骨式的时代蜕变,焕发全新的时代活力。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山沟沟里有马克思主义”“唤起工农”“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统一战线”“党指挥枪”“新民主主义”“人民民主专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家卫国”“一化三改”“双百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小康社会”“一国两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梦”“党领导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政治统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革命理想高于天”“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守正创新”“自信自强”“协商民主”“最大同心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巩固”“共建共治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我革命”等等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成果的话语体系及其实践成就,我们都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在中国大地上实现了有机贯通、深度结合。“第二个结合”的结果,既成就了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之树深深扎根中国、在中国结出繁花硕果,也成就了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摆脱了“文明蒙尘”的困境,走上文化现代化轨道,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凤凰涅槃。
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力相融”。马克思主义是基于现代工业文明、在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特殊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指明方向和道路的,最科学、最先进的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绵延数千年,缔造悠久灿烂中华文明,并广泛辐射、深刻影响世界,以“修齐治平”“礼义廉耻”“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为核心价值追求,最强调在一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之间克服“自私利己”“弱肉强食”的粗鄙性和丛林法则,最体现“人是万物之灵”、彰显人性光辉,也因此最具有经久不息感召力、生命力的人类优秀文化。由于在“为民”“为公”等根本立场,以及讲辩证、重实践、依群众、求合一等诸多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方面的相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互融合的强大内在动力、作用机制和广阔空间。二者的融合,是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积极借鉴吸收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等“人类知识的总和”的基础上,携手开拓更高层级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历史性、飞跃性融合;是水乳交融、彼此扬长补短,共同致力光复旧物、光扬新物,创造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化学反应式”融合。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让发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工业文明等现代文明,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老树上“长了新叶、开了新花”;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将“马家”“中华家”“现代家”融为一体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这种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新奇迹,融古和今、中和西、社会主义内核脊梁骨架和现代社会理念机制方法于一体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是中国智慧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气壮山河、波澜壮阔的“相通、相求、相成、相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无比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有着无比坚实的文化根基;意味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厚积累,将足够广阔、足够强大地源源不断释放宝贵资源,支撑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持续解放思想,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道路拓展和理论、制度创新;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化”“现代化”在当代中国是一体式推进的,在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在全球现代文明的星空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将始终彰显,现代中华文明将释放耀眼光芒。
我们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切实坚定历史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正气,坚决守好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以“潜龙腾渊、乳虎啸谷”的锐气,大力推进新时代文化创新创造,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善于透过中国故事、中国成就,诠释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提升中国理论,强化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促进文化自信自强。我们深信,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华儿女必将延续历史和民族荣光,缔造熠熠生辉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本文作者系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常委、总编辑 )
2023-07-25 22:59:26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