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会议交流发言(3篇)
来源:张掖组工
2023年8月22日张掖市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交流发言(3篇)
以组织作为激励干部作为
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力量
中共甘州区委组织部
近年来,甘州区坚持以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以组织工作服务中心大局,制定出台关心激励干部干事创业“三十条”硬核措施,推动全区干部忠诚履责、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乡村振兴考核连续四年全省第一,荣获年度县域经济进步县。
一、铸魂赋能,着力提高“会为”的本领。突出政治思想“铸魂”、专业培训“赋能”、实践历练“塑形”,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依托高金城烈士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发情景教学课、红色微党课,开展“万名干部受教育”活动,引导干部涵养忠诚大德、紧跟核心奋斗。全覆盖开展精准化专业化实战化培训,常态化开展“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能力大提升”活动,深入实施“四个全覆盖”轮训计划,每年对乡镇(街道)党政正职、每2年对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每3年对乡镇(街道)干部、每5年对村(社区)干部全员轮训一遍。扎实开展“千名干部包联千企”活动和优秀干部“双向”挂职行动,每年选派40名部门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挂职锻炼,提升推动经济发展能力;每年选调30名乡镇(街道)干部到主动创稳一线工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每年指派100名部门干部到项目建设一线历练,提升攻坚克难能力;每年选派100名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开展工作,提升做好群众工作能力;每年安排1000名干部包抓企业纾困解难,干部服务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在实践历练中显著提升。
二、因事择人,着力增强“想为”的动力。始终把选准人、用对人作为对干部最大的激励,建立全覆盖调研、近距离识别、多角度分析、宽视野比选“四步”工作机制,带头落实组织部门2/3的人员沉到一线、2/3的时间用在基层的“两个2/3”工作法,组成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等8个督查小分队,深入一线了解干部、掌握干部、比选干部,先后遴选49名“85后”正科级、82名“90后”副科级干部人选,有针对性安排到招商引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主动创稳等岗位培养,打造高素质干部“供应链”。统筹考虑班子结构、干部专业和工作实绩,推进干部跨部门、跨行业调整交流,5年内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双向交流任职30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交流任职70名、乡镇和街道交流任职20名。坚持“三个大力选拔、两个坚决不用”导向选干部配班子,近五年有1460多名优秀干部从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一线脱颖而出,其中956名得到提拔使用、875名晋升职级等级,实现选人用人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
三、强力保障,着力创优“愿为”的环境。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强制性执行休假政策,全面落实干部每年健康体检、全员购买互助保险制度,为2057名乡镇、村干部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对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每月落实生活交通补贴750元,对跨村任职的村文书每月落实生活补贴500元,不断强化基层待遇保障。扎实开展“向组织说说心里话”活动,坚持“五必谈”“三必访”,及时了解干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主动为160多名干部职工特别是夫妻双方均在乡镇工作5年以上或年满55周岁以上表现良好的乡镇干部调动工作,帮助1300多名干部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就学、老人就医等生活难题,让干部安心舒心工作。用足用活职称、编制资源,为工作满20年以上和30年以上、符合条件、表现优秀的821名干部评聘基层有效职称,每年安排区属部门60%的空编选调乡镇(街道)干部20名,每年从公务员空编内拿出10%的岗位、从事业单位拿出30%的空编解决了906名“项目人员”的入编问题。组织、人社部门从严联合审批,切实规范干部借抽调,每年年初、年中对借抽调干部进行清理,确保基层有力做事、有人做事、有心做事。
四、正向激励,着力坚定“敢为”的信心。突出建立考人、考事、考绩相结合,平时考核、专项考核、年度考核相贯通的“大考核”机制,与时俱进修订完善甘州区区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办法,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将乡镇划分为3个类别、部门单位划分为4个类别,年度考核优秀比例向乡镇(街道)等基层一线和综合考核一等奖单位倾斜5%,先后为286名干部记三等功、1432名干部受到嘉奖。树立“不能忘记优秀干部”的导向,定期开展“担当作为好干部”评选表彰活动,325名连续多年年度考核优秀的干部得到提拔使用或转任重要岗位。严格执行能上能下规定,细化“停职检查、调离岗位、免职降职”等3种“下”的情形,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9名。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健全容错纠错、澄清正名、重新使用、定期回访教育等机制,每年对受处理干部进行定期分析研判,结合动机态度、性质影响、现实表现,该容的大胆容、能用的大胆用,累计回访受处理干部182名,起用表现突出、考核合格的干部65名,为受到不实举报的69名干部澄清正名。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聚焦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和市委五届六次、区委五届四次全会确定的目标,深入实施凝心铸魂、选贤任能、强基固本、人才赋能、先锋引领五大工程,统筹抓好第二批主题教育,持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全面建设人才创新高地,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为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贡献组织力量。
党建引领聚合力
基层治理提效能
中共临泽县委组织部
近年来,临泽县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全面落实市委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20字”工作机制和乡村治理“24字”工作法,不断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示范创建工作,持续优化组织体系、推行“一核三端五调”闭环治理机制,从“小”处入手,作好基层治理“大文章”。
一、坚持党建引领,构建执行有力的治理体系。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一主线,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以严密的组织体系引领基层治理。一是建强组织体系,让治理力量“统起来”。全面落实县委抓乡促村责任,优化县委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推进112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2500名在职党员与76个村(社区)党组织联建共建。以社区“两委”成员为主体,广泛吸纳65名结对联系单位负责人、热心居民等有资源、有话语权、有代表性的人参与治理,聚力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完善星级党支部争创与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衔接机制,培树省、市级标准化先进党支部53个,打造乡村治理示范镇、村(社区)20个,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二是锻造骨干队伍,让治理主体“聚起来”。严格落实村干部绩效考核、任职资格联审等7项制度,扎实开展镇村班子届中分析,全覆盖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培训,培树担当作为好支书和乡村振兴带头人14名,以奖代补引导80名村“两委”成员提升学历,实现村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社区工作者足额配备到位,打造了一支堪当基层治理繁重任务的骨干队伍。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作表率,常态化开展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活动,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三是夯实产业基础,让治理动能“提起来”。聚焦全县3大产业带和6个产业集群,先后成立玉米制种、蔬菜、养殖等功能型党组织10个,筹建红枣、凹凸棒石等产业链党组织,链接带动特色产业抱团发展。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改薄攻坚”和“提标倍增”行动,55家村集体性质合作社完成公司化运营改革,18个省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和3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项目有序推进,今年,10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超过10万元,6个村可超过100万元,基层治理基础进一步夯实。
二、优化工作制度,构建一体高效的治理机制。坚持以解决群众诉求为“初心原点”,建立完善“一核三端五调”闭环治理机制,让群众诉求有人响应、有机制解决。一是聚焦前端“事情有人管”,做到有事必应。紧扣“让群众愿意说、有渠道说”,优化网格设置,落实网格员“四包”责任(包掌握情况、包思想教育、包解决化解、包停访息诉)和每日访查制度,推动1706名党员联系户常态走访、定期汇报,用好接诉即办服务台账、意见箱(薄)和村(居)民微信群、“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线上线下平台,实现群众诉求在“家门口”收集。二是聚焦中端“问题能解决”,做到有诉必理。突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完善“一门式全天候”响应工作机制,落实“四办”工作法(简单问题马上办、一般问题分级办、重点问题派单办、难点问题会商办),全面推行网格人员走访调、邻里小院议事调、村级定期集中调、镇级站所联动调、县级部门联席调五级调处模式,及时解决群众诉求4000多件。三是聚焦末端“事事有回应”,做到有办必果。围绕“满不满意让群众说了算”,落实诉求办理“好差评”和“办结后3个工作日内回访问效”制度,细化满意度评价指标,开展“亮、晒、评、改”活动1200多场次,用考评实绩检验办理实效,推动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解决群众诉求长效化。
三、推行“五小”模式,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思路,大力推广“五小”工作模式,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是“小分队”常态走访。精细划分168个村(社区)“全科网格”,按照“1+7”模式整合1344名网格员、1312名楼院长组成“小分队”常态走访,点对点收集民意。强化社区大党委“统”的作用,全面落实“双报到”制度,共驻共建单位和在职党员定期入户,落实居民下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制度,认领帮办“微心愿”1325个。二是“小院子”说事议事。制定《邻里小院议事规范》,依托党员联系户建立799个邻里小院,打造社区红色议事厅5个,优秀书记工作室3处、各类议事长廊40多处,推行“七步议事法”,累计解决各类问题1900多件,实现民事民提、民事民决。三是“小平台”收集诉求。全覆盖推广“码上响应·接诉即办”民情直通平台,完善民生信息收集研判预警处置机制,受理各类诉求2500余条,让民意反映更便捷。实施“数据赋能+社区”行动,整合智慧社区服务内容,推广“惠民帮办”小程序,为1200多名独居老人免费安装“一键通”应急呼叫系统,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服务。四是“小窗口”接诉即办。制定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规范指引,设立村级“接诉即办”窗口71个、在24个小区设立“便民代办窗口”,明确37项代办事项,推动便民事项码上办、网上办、掌上办,切实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五是“小切口”移风易俗。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村(居)民自治实践,全覆盖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传承传播优良家风家训,持续开展“晒被子·比孝心”“敬比赛夸”“评花赛花”等文明创评,常态开展“聚邻”等文艺活动,积极培育“邻里”文化、“家”文化,以文明乡风助推基层治理。
大力度激活人才创新“一池春水”
高质量赋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中共山丹县委组织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近年来,山丹县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最大攻势打出了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组合拳”,锻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助推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跑出了山丹“加速度”。
一、育强党政人才,常态化筑牢前沿阵地。一是选优配强攻坚力量。把最能打硬仗的干部派到乡村振兴主战场,选派62名具有专业背景的干部担任涉农部门领导职务,86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进入乡镇班子,增派63名干部充实驻村帮扶力量,100%的村有了大学生“雏雁”,乡村振兴“作战部”结构更优、力量更强。二是精打实练过硬本领。举办乡村振兴能力提升班10期,“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2364场次,组织36名涉农干部赴清华、浙大等高校学习深造,111名村干部赴外实地观摩,高层次、全方位锻造乡村振兴“硬核”人才。三是真金白银激励人才。出台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细化具体措施48项,拿出1000万元重奖优秀企业和人才,提拔乡村振兴一线干部243名,表彰担当作为好支书25名,用“真情实意”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振兴。
二、壮大乡土人才,新杠杆撬动村强民富。一是培育新农人促进增收。承接落实“十业百社万才”计划,培育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4000余人。组建集体经济发展顾问团,指导天马科技、天泽农牧等企业打造孕马、饲草等高附加值产业基地32个,带动56个村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借力云电商拓展销路。抓好“彩虹张掖千人主播团矩阵”建设,组建“局长推介团”“村书记主播团”“乡村振兴展销团”16个,培训本土“网红”、电商达人600余名,邀请“东方甄选”团队打卡山丹马场,通过“云推介”“云带货”,助力山丹农特产品乘“云”而去,上半年电商销售额突破1.2亿元。三是挖掘巧工匠带领致富。深化“焉支乡村工匠”培育行动,筛选山丹馍馍、炒拨拉等“民间高手”“草根精英”246名,打造土豆驿站、芦笋庄园等乡村研学基地5个,做优8条精品旅游线路,带动1600多名“新农人”转型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兴达人”,人才引领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三、智汇高端人才,高质量赋能产业发展。一是营造近悦远来环境。出台“双招双引”优惠政策31条,制定组织部门服务保障强工业抓招商18条措施,深化“百名干部驻百企”“首席服务官”等机制,78名领导干部联系84家企业,解决用地、融资等难题323件。投资1500多万元打造高标准人才公寓22套,39名引进人才“拎包入住”,让人才“宜聚”更“宜居”。二是助力产业集群发展。紧扣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文旅康养等8个产业链和“五大富民产业”培育,柔性聘用高层次专家74名,通过领衔编制规划、开展技术攻关、培育本土人才等方式,助力打造十亿级产业集群2个,2022年山丹县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三是做活以才招商文章。设立驻外人才工作联络站5个,选聘“双招双引”大使28名,招引西部草原万头肉牛智慧养殖等项目8项,随项目引进清华大学胡浩然教授等人才26名。引进上海先导集团孙易安海归人才团队,带科研成果投资建设数字经济科技赋能中心、智能传感器生产线,以元宇宙“沉浸+”为支撑,打通山丹羊肉、富硒小米等特色农产品供应销售链。
四、用活科技人才,深层次耦合创新成果。一是搭建科技孵化平台。创建集科研攻关、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站7个,与甘农大校地合作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河西马铃薯育种试验站,认定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2个,取得技术发明专利37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乡村产业转型发展。二是组团开展科技服务。组建乡村振兴重点产业专家服务团6个,选派科技特派员133名、拔尖人才145名,“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680多场次,帮助打造特色产业基地45个,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明白人1.2万人次,让山丹“人才之花”越开越艳。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揭榜挂帅”等方式实施科技人才项目40多项,耦合转化创新成果36项,培育“祥和”马铃薯、“陇燕”燕麦草等优质品种17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甘味”品牌53个,“丹马”菜籽油、“耀汉子”黑小米等4个产品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五、下沉民生人才,全方位服务保障群众。一是优化医疗服务暖民心。实施“山丹之光”“两站一学者”项目,每年选派10名医疗访问学者赴外脱产进修,打造名医工作站16个、医联体8个,组织65名省级医疗专家和县级骨干医师开展乡村专场诊疗服务,以人才工作“小切口”解决民生事业“大问题”。二是均衡教育资源惠民生。建立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联盟8个,每年选派10名城区优秀教师到乡村支教,开展“金钥匙导师”“陇原名师”送培送教活动,培育乡村青年骨干教师37名,促进城乡教育人才均衡发展。三是抓实基层治理聚民意。用活乡村治理“24字工作法”,深入实施“结对帮扶·爱心山丹”工程,建立镇村接诉即办服务站121个,培育农村社工人才136名,升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信息化平台,推行“邻里小院议事”模式,定期开展说事议事活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和全省、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做好引育用留文章,真正把人才振兴转化为推动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第一引擎”。
2023-08-29 23:46:03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