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春山居》看主旋律影视剧打造
来源:学习时报
从《富春山居》看主旋律影视剧打造
范庆瑜 字数:3287
一部反映乡村振兴题材的电视剧《富春山居》近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该剧由浙江省委宣传部牵头主抓,讲述了一群年轻人致力于绿色经济、国风创新,向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不断努力奋进的故事。《富春山居》紧扣时代主题,践行“八八战略”,以黄公望传世古画“点题”,引发了观众的热议。特别是以主角许嘉富的视角,展现了他从一名回乡创业的海归青年成长为乡村振兴领路人的历程,彰显了“乡村振兴就是中国的未来”。
当前,浙江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着力打造“浙产好剧”新时代浙江文艺品牌,持续稳定输出一批具有传播度、认可度、辨识度的浙产影视剧精品。
(一)
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近年来,浙江体系化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脉络和生动实践,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紧扣新发展阶段目标要求,大力推动思想伟力向奋进动力的有机转化,深入挖掘提炼蕴含其中的文艺创作题材线索,实践探索思想理论与精品创作的桥梁转化机制,推动主旋律现实题材优秀电视剧的创作生产。
“文艺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实践产物,是我们党文艺战线工作的历史经验总结。从陈独秀提出“通俗的社会文学”的主张,到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联”对人民大众文学的有益探讨,再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章中对“大众文艺观”的系统性阐释,文艺的人民性已深入人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突出了人民大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业绩与决定性作用,也进一步明确了文艺来源于人民大众又服务于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所创立的“大众文艺观”的新的创造与新的发展。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只有抒写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故事,抒发我们这个时代伟大人民的情感与审美体验的作品,才是无愧于时代的、真正优秀的作品。
有鉴于此,浙江深入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健全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题材规划组织机制,多部“浙产好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八八战略”指引浙江大地发生精彩蝶变的故事,以电视语言的形式讲得生动可感,拓宽了“浙产好剧”关于题材、选题的选择路径。
(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可以说,价值观、时代感、个性化表达,正是“浙产好剧”的突出特点。
文艺创作要立足于“善”的追求。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文艺作品的思想引领,体现在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文艺创作要着眼于“真”的表现。纵观文艺史,能够被后人所推崇的优秀作品,都是真实反映其时代性和人民性的作品,都是“时代之歌”。如艾青所说,革命文艺,要求内容上必须“写真实的社会生活——却不是生活的现象。写产生于中国社会的现实人物,典型化了的人物,却不是侧影。写被现实所支配的,有情感、思想、感觉的活的人物。写在革命战斗中在变化和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和人物”。总之,文艺要反映客观的现实生活,重视文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文艺创作要求索“美”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只有充分尊重文艺创作的内在规律,留给艺术家广阔的自由创作空间,社会主义文艺大花园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优秀的人民文艺,应该是其内在的精神价值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也就是说,在尊重思想性的同时,为了实现最佳的艺术感染力,人民文艺创作并不排斥个性化表达,甚至更需要创新性的个性化表达,思想性也不是以牺牲审美性为代价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这是在美学层面和技法层面为当代中国文艺的发展树立的新理想、新方向、新标准,艺术的感染力应该是直指人心的。
“真”“善”“美”有机融合,表现为文艺创作中思想引领与艺术感染力的相互促进,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
(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赓续农耕文明,则是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的重要内容。在“浙产好剧”中,农村题材作品和传统文化题材作品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不仅注重传承历史文脉,突出省域特色文化题材内容,并自觉探索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互动关系,描绘了中华文化中独有的天人合一、乡土情怀、审美情趣和开创精神。
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在中华传统观念中,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态观,天地人只有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如果一味地破坏自然、掠夺自然,最终只能受到天地的惩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新发展理念的精髓。
展现最美的“诗和远方”。乡土情怀的根脉是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在新时代,浙江有很多地区的学子在大学毕业或海外留学归来后,没有选择大城市的便利生活,而是将家乡作为自己励志创业的沃土,积极投身在乡村振兴的蒸蒸事业上,这便是农耕文明中最朴素、最醇厚的乡愁与乡恋。一辈辈的中国人,将乡土情怀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联结,吾土吾民,于斯为大。乡土情怀,还体现在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承继上,如父子情、夫妻情、朋友情、师生情,如道德、正义、家庭,都处处体现着中国人敦厚、善良、坚韧、乐观的乡土品性。
塑造积极优雅的生活情趣。如徐复观所说,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兴起后,由机械、社团组织、工业合理化等而来的精神自由的丧失,及生活的枯燥、单调,乃至竞争、变化的剧烈,人类需要东方文化作为一剂清凉的解药。在传统农耕文化和耕读传统中,“净几明窗,一轴画,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炉香,一部法帖;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能够让人回归到内心的生命体验中去。
不断进取的开创精神。我们所要建设的农业强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广大农民自信自强、振奋昂扬,精神力量充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民全面发展、过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一发展目标,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体现,也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儒家大同文化的传承。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全体人民共同奋力、不断进取的伟大事业,充满了真善美和知难而进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美好品德得到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
(作者系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2023-09-08 18:03:52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