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聚焦“四新”目标 打造“江西样板”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申论范文 淘8090 淘8090网 tao8090.com 遴选范文

来源:光明日报

聚焦“四新”目标  打造“江西样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不断提升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着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立足科学谋划,描绘美好新蓝图。

一是发挥高位推动的导向作用。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省文明委全会每年都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要议题,每年召开一次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或现场会;同时,建立全省移风易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制定出台《江西省“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规划(2017—2020年)》,推动每个行政村达到“十个一”目标,即一名义务宣传员、一个道德评议会、一支志愿服务队、一批文明示范户、一部村规民约、一组家风家训、一支农民文艺演出队、一个文体活动小广场或舞台、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一个身边好人榜。

三是发挥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选择13个市县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试点,推出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

四是发挥帮建活动的带动作用。先后组织4487个省级文明单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一对一”帮建4487个自然村,共投入资金20多亿元,援建文化活动中心、少年宫、村史馆等项目3000多个。

推进综合整治,建设美丽新环境。

一是实现从建成到建好的转变。坚持规划先行,细化村内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定位和服务设施的合理布点。

二是实现从管住到管好的转变。坚持集中攻坚整治与长效综合管理相结合,建立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推进乱搭乱建整治、农村河道综合治理、“空心村”改造,重点抓好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基本消除农村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秸秆乱烧等现象。

三是实现从干起来到干得好的转变。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自觉维护村容村貌。

突出价值引领,塑造美德新风尚。

一是推进“好人文化”建设。设立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帮扶资金、关爱基金,深入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

二是推进诚信建设。在全省农村广泛开展“星级文明信用户”创评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细化量化为“星”。

三是推进家风建设。组织开展“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红色家风”“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等主题活动。

四是推进村史馆建设。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重点建设了80个村史馆。

五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注重以道德评议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全省55%的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等议事组织,赣州、抚州等地基本实现全覆盖。

共享文化成果,创造美满新生活。

一是注重标准化、均等化。加快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到“五个一”标准(设有1间多功能文化活动室、1个文体广场、1套全民健身活动器材、1套简易音响设备、1套应急广播系统)。

二是注重分众化、精准化。针对不同文化需求特点,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同时,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在贫困地区建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等文化基础设施。

三是注重特色化、地方化。发展壮大农村本土文化,指导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自办文化,培养大批文化示范户、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等,进一步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乡村文明行动让群众生活美起来

 

山东是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从2011年起,启动实施乡村文明行动。针对农村环境脏乱差、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着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让农民群众拥有美的人居环境。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意见》,提出用两年时间打一场全省农村环境治理攻坚战,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逐步转向“市场化运作、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数字化管理、法治化保障”。2015年我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镇村全覆盖,2016年首批通过了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从2015年开始又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目前已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1000多万户,占总户数的67%。铁路、公路、河流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突破性改善。

扎实推动农村移风易俗,让农民群众沐浴美的乡风民风。2016年底全省所有村居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8.6万余个,实现村居全覆盖。在继续遏制大操大办基础上,在设计新仪式、新内涵上下功夫,培训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3万多人;在继续抓好抵制婚礼陈规陋习基础上,着力解决婚事高额彩礼问题;在继续治理殡葬市场乱象基础上,以公墓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成善行义举四德榜9.1万多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实施乡村儒学行动,建成乡村儒学讲堂9200多个。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文化特色示范镇100个、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1万多个,其中省级文明家园2100多个。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农民群众享受美的文化生活。连续6年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活动,每年帮助基层解决一批实际困难。深入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为全省7000个贫困村配全文化设施、提供文化服务,让基层群众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

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这样一个局面,从具体做法上,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省委省政府分别于2011年4月、2016年10月出台《关于在全省农村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乡村文明行动”的实施意见》,先后制定了两个五年工作规划,使乡村文明行动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抓手。

二是坚持全面覆盖。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提出“富则富干、穷则穷干、不能不干、干就干好”,县为主体,不搞“盆景”,整体推进。2013年起每年进行两次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和群众满意度电话抽样调查、第三方实地暗访,调查结果公开发布并列入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约谈培训,有力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各地比着学、较劲干。

三是坚持价值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乡村文明行动全过程,在全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举办摄影、微电影大赛,拍摄《乡村文明你我他》等系列影片,省主要新闻媒体长期跟踪报道,引导和监督并重,培育“文明、和睦、互助”乡村文化精神。

四是坚持聚焦汇力。在文明委主导下,文明办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城乡环卫一体化、移风易俗、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等重点项目,由文明办和业务主管部门双牵头,成员单位在一个主题下,政策、资金、项目集中投放,同向同力,各计其功,形成了“统起来抓、分开来做”的有效工作机制。

(三)

美丽乡村惠民生  文明乡风沐中原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以实现“三个美起来”为目标,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成就,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围绕中心,抓好顶层设计。

一是融入发展大局。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及年度重点工作时,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到重要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

二是加强整体规划。相继出台《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规划(2015—2020)》《关于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

三是统筹协调推进。建立文明委成员单位履职述职制度,健全联动工作机制,切实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业务工作、行业管理、社会治理贯通起来,实现两结合、两促进。

坚持价值引领,倡树美善乡风。

一是吹响移风易俗宣传“集结号”。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大戏台、宣讲直通车等宣传手段,戏曲、小品等文艺形式,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开展移风易俗十项集中示范活动。

二是制定移风易俗工作任务书。按照省级把方向、市级拿意见、县级定标准、乡村立规矩的思路,出台《河南省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三年行动计划》,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三是坚持党员带头和群众自治齐用力。镇村两级党委带领群众共同制定村规民约,民主选举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目前,全省85%的县(市、区)制定了相关标准,90%以上行政村完善了村规民约,近3万个行政村建立“四会”。

坚持全域创建,建设美丽乡村。

一是多方联动促创建。在全省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建设,做到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万村治理,梯次推进文明村镇创建。省文明办会同省委农办、省财政厅出台激励政策,突出“三个优先”,农村人居环境奖补资金优先用于文明村镇,美丽乡村建设优先支持文明村镇,财政奖补资金优先奖励文明村镇,省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奖励省级以上文明村镇,切实提高广大村镇创建积极性。

二是全民动手搞创建。广泛开展中原新乡贤、星级文明户、乡村好媳妇等评选活动,用身边榜样引领群众向上向善。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支持各地出台文明村镇激励措施,在农民信贷、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优惠。

三是城乡一体同创建。大力推进“全域创建、百城提质”,将文明村镇与文明城市实行同创共建、一并考核,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着力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特色乡村。

坚持文化浸润,滋养美好生活。一是大力推进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严格对照“七个一”标准,高质量建设663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省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322个、文化大院2万多个、农家书屋近5万个、乡村学校少年宫2300多个,让每个文化工程都成为村镇“文化地标”。二是大力推进“百姓文化云”建设。在全省推广焦作市“百姓文化超市”做法,将“互联网+”理念引入文化惠民工程,开展“百姓文化云”试点建设,将传统的政府“端菜”变成让百姓“点菜”。三是大力推进乡土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村史编撰和文化墙建设,把村史乡情、名人乡贤等通过村史馆、文化墙进行展示,努力打造“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文明家园。

14 11月

2023-11-14 23:06:33

浏览238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在肥西县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 为全省走在前做示范贡献镇江力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