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乡村工匠带富倚“老”卖“老”需破题 ——乡村振兴中工匠人才带富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申论范文 qzzn 淘8090网 tao8090.com 遴选范文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乡村工匠带富倚“老”卖“老”需破题

——乡村振兴中工匠人才带富情况的调研报告

(中国人事报刊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高阳、朱登辉、肖潇,发布于2024年8月26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乡村工匠作为“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的“技术型”人才,在乡村各类人才当中发挥着带头作用,是助推乡村人才振兴提质增效的基础。今年5月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公布了一组数据:农业农村部、人社部等7部门联合评选了第一批273名乡村工匠名师,他们积极开展技艺传承和技能培训,领办创办经营主体,直接带动45万多名农村人口就业,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有乡村工匠13万余人,他们有的土生土长,是远近闻名的“土专家”“田秀才”;有的是返乡 “归雁”,大都具备一定的见识和资源,有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怀;有的是外引人才,在外部“推力”(政策吸引、工作需要等)作用下来到乡村,具备一定的知识、技术和资金,有融入乡村发展的积极性。如何提升他们的能力,让能干实干肯干的工匠多起来,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

一、队伍与现状:工匠人才的三种“带富”模式

通过调研,我们总结出工匠人才在乡村的带富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直接带动模式。工匠人才开设农场、工坊、工厂等,为村民提供就业上岗、技能培训机会,带动一部分人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二是间接带动模式。工匠人才凭借其名气和产品影响力,为村子聚人气,吸引前来旅游或研学的人群,为村子发展农家乐、文旅产业等增加收入。三是长远影响效应。工匠人才通过设立大师工作室、非遗馆,到职业技术院校兼职等方式,开展师带徒、技能传授、产品宣传推广等活动,播下工匠精神的“种子”,带动更多人在乡村投资兴业,为乡村注入“动力源”。

这三种模式背后,政府部门如何助力?各地创新探索了许多有益的方式方法。如浙江高质量选拔“浙派工匠”,构建以“增技增收”为关键的技能创富体系,为技能人才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湖南启动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在支持技艺传承、技能培训、产业发展、品牌培育等方面提出一揽子支持措施;云南省建立省市县乡村工匠人才库,收录云茶、云咖、云花、云果等特色产业人才信息,推动乡村工匠与院校合作;贵州鼓励和支持各类院校、培训机构、农民合作社等建设乡村工匠培训基地。通过精准“滴灌”、精心“施肥”、厚植“沃土”,工匠人才正成为助推乡村发展的一支重要人才力量。

二、难题和困境:自我生存、发展能力难以“破局”“破圈”

(一)自身延续性:青年人才缺失,带来发展瓶颈

技艺失传、后继无人是如今乡村工匠普遍面临的最大难题。调研发现,许多乡村传统技艺都是从从前的家家户户以此为生到如今只剩几家还在坚持,且几乎没有年轻血液补充。位于东部地区某市某村的一家制伞厂的工作现场,几乎是清一色的女工——她们多为四十岁以上的当地村民,抚养孩子长大成人后,有空就到厂里做工。这是一群被认为最能留得下的“工匠”群体:嫁到本地或土生土长的女性、曾因承担养育母职无法外出打工、有闲时、能接受并不算高的工资。许多工匠企业正依赖着这群女性的付出,但除她们之外,鲜少有人愿意来学习这些传统手艺,招人、传承都是难题。就连女工们谈起自己的孩子都连连摇头:他们不愿意来干的,读书好的就留在外面了,读得不好的肯定也是要留在外面打工的。

“没有办法。谁要学呀?我们自己的孩子都不学。”这是调研中大多数乡村工匠不约而同都会说到的一句话。究其原因:一是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走出村庄、留在城市成了一种“向上”的普遍选择,当乡村的发展机会、薪资待遇、生活水平、政策保障不具备明显竞争力时,几乎没有人愿意回到乡村;二是许多人对传统技艺的认识不足、兴趣不高,有时甚至存在轻视心理;三是传统技艺出师难,投入产出比不高,往往需要深耕几年才能看得见效果、拿得到收益,如木雕,出师至少要三年,三年学徒是没有工资的;又如湖笔制作,120多道工序,几乎全靠手工,做一支笔最快也得1个月,没有耐心坚持不下来”,更别说一些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体力的“苦活累活”。

事实上,随着相关部门的重视表彰、政策的倾斜与社会氛围的营造,越来越多老一辈乡村工匠正在因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而“留下来”,但新一代乡村工匠“愿意来”的问题确实仍任重道远。政府也在促进工匠与各级各类学校达成合作,开设相关的非遗班、技能培训班,但毕业后最终能留下来从事这一行的人并不多。而那些为数不多的“回来了”或“留下来”的年轻人,真正扎实学习、传承技艺的较少,多是在营销推广上有所长。但说到底,乡村工匠不等同于农产品营销师,假如工匠的核心——“技艺”无人传承,长此以往,产品质量将受影响,其自身的延续性都可能成为问题,更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市场化程度:与现代产业结合有限,“叫得响”的品牌不多、层次不高、推荐不足

乡村工匠实现带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销售产品,但由于产出的商品多以传统手工艺品为主,并非当下人们生产生活的刚需品或消耗品,因此在打开市场上还存在一些难题:

一是定位上存在曲高和寡问题。刺绣印染、雕刻彩绘、陶瓷烧造、传统建筑、剪纸刻绘、文房制作……这些技能技艺过去曾与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在今天大多转向收藏、修复等高端市场,或作为特产、伴手礼销售,高度依赖旅游零售这类高度场景化的消费市场,了解、买单的群体较少。

二是营销推广手段较为单一。老一辈手艺人多专注技艺本身,对如何营销产品了解较少,虽有一部分乡村工匠已经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始尝试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手段,但目前推广效果还比较有限,大多产品的销售仍依赖各地经销商与常年累积的固定客户,销路不广。这种情况下,尤其一些定位高端的产品或出口商品,极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制约与冲击。

三是品牌化程度有限,知名度不高。一些本身较为小众、知名度不高又难以通过肉眼判断质量的产品,假如没有品牌效应加持与背书,可能面临市场信任度不高的问题,且光靠农户的小规模生产销售模式,一些产品无法做到与新兴产业、现代产业紧密结合,还不具备开发更广泛潜在客户的能力。

四是供应上有时面临产能受限问题。部分传统手工艺品因高度依赖人工,不能或不宜实现机械化生产,生产能力有限,有时需应对人手不足、需要赶工的情形,无法实现高效高质的规模化生产。

(三)制度保障性:发挥作用的平台与相应的保障机制还未搭建完全

调研中,许多乡村工匠表示非常需要政府的认可与支持,以帮助打开知名度、建立更好发挥作用的平台。在制度保障性上,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扶持力度不够。相关部门在引进人才或进行工匠名师的认定后,对人才提供相应的补助支持。但一方面,传承带徒、厂房基地建设、合作项目、公益活动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大笔资金,部分工匠认为现有的补助奖励仍属杯水车薪。另一方面,除金钱资助之外,许多乡村工匠还需要政府给予更宏观的全链条支持,如提供专门展示和销售乡村工匠产品的平台、帮助拓宽销售推广的思路、帮助对接多元产业以开发更多形态的新型产品等。

二是还没有建立健全工匠创办企业与村民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就业、带动增收效果还不明显。例如,因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免租金等利好政策,廖师傅将工作室落户X村,但其从事的木艺雕刻行业属于外来产业,与村里自有产业存在脱钩现象,如何让外来手工艺人更好服务本村经济发展仍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综上所述,乡村工匠带富在当前总体上是一件倚“老”卖“老”的事——技艺靠老手艺人,销售靠“老路子”、老客户,年轻力量参与较少,创新发展程度不够,迫切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迫切需要相关部门给予更有力的支持保障,帮助开辟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带富之路。

三、解题和路径:人才引领传统技艺走俏现代市场

从调研中可以总结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要提升工匠人才的带富能力,关键在于让传统技艺真正走俏现代市场,核心就是要打好“人才”这张牌,要通过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方式,打造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带动发展的乡村工匠队伍。

(一)靶向发力,解决后备人才不足问题。

针对乡村工匠“后继无人”的问题,要建立全面、系统的乡村工匠人才库,打好摸底调研、村镇举荐、技术技能大赛等层层挖掘“组合拳”,让更多乡村工匠崭露头角。支持、鼓励返乡青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大学生等群体参加乡村工匠技能培训,让乡村人才队伍“壮起来”。一是设置“师带徒”奖。不少地方都设立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等传授技艺,有的地方还设置“师带徒”奖励,徒弟取得相应成绩,师傅即可获得物质奖励。二是提高培训精准度。调研中,不少人反应,现在培训很多,但是感觉并不“解渴”,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培训是按照一定的模式、架构进行,并没有体现需求导向。要针对不同工种的不同培训需求,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培训,如技艺提升、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为工匠人才扩展知识面,为人才创新提供更多可能。

(二)合力攻坚,提升工匠应对市场能力。

将工匠“扶上马”只是第一步,还应再送他们一程,畅通工匠走向市场、走向产业的通道,做好传技带富的“下篇文章”。一是要用好金融、保险、用地等帮扶政策,支持乡村工匠领办创办特色产业,比如浙江、湖南和云南等地都设立了“工匠贷”等金融产品,提升其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让乡村工匠真正卸下包袱,带领群众闯市场。二是因地制宜成立乡村工匠产业孵化基地,用好专家人才资源,组建特色产业发展“一站式”服务团队,借助电商、直播、文旅等方式指导工匠企业改进生产设备、提高效益、打响品牌。如杭州富阳拔山村成立品牌推广公司,既打响拔山茶叶品牌,又发展“茶旅”,为村里的农家乐增加收入。三是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如成立乡村工匠联盟,抱团发展壮大。四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乡村工匠和村民注重保护知识产权,树立现代化经营理念,增强村民按照标准开展生产管理的意识。

(三)联动共进,激活乡村工匠潜能

发挥乡村工作的带富作用,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健全完善激励机制。由乡村振兴部门牵头,统筹人社、农业农村、住建、文旅等部门成立协调小组,统筹推进乡村工匠评价、激励等相关事宜,对工匠技艺传承、促进就业、品牌培育、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等进行动态评估,对成绩突出的工作室及成员给予奖励,在评选表彰时重点倾斜、优先推荐;对作用发挥不佳、考核不合格的及时予以摘牌,促进大师工作室在带富增收方面不断提升优化。二是扶持工匠创业。对乡村工匠创业人员及其创办的经营主体,符合条件的享受创业扶持政策,在工匠期盼的场地、租金、品牌推广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依托乡村工匠创业项目,开展就业见习、实习实训等活动,适当给予资金补助。三是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平台,实时更新乡村工匠的培训、就业、创业等信息,实现各部门间的数据互通,提高决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工匠精神是激发乡村工匠传承创新的源泉。要进一步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借鉴浙江设立“工匠日”的做法,营造学习工匠、争当工匠的浓厚氛围。学校层面,积极推动职业技术院校建设传统工艺专业,在中小学研学、选修课中增加传统技艺研习,让他们从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之美、精神之美、乡村之美。社会层面,积极组织职业技能大赛、产品展览展示、主题宣传等活动,树立乡村工匠先进典型,讲好工匠故事,传播技能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02 09月

2024-09-02 23:19:25

浏览49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推进我国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高校专业调整要做好“加减法”(人民时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