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当好边疆民族地区乡镇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领导科学》2024年第5期
如何当好边疆民族地区乡镇党委书记
〔云南省沧源县班洪乡党委书记马志坚在2024年7月全国乡镇党委书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视频培训班上的发言,公开发表于《中国领导科学》2024年第5期〕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是边疆民族地区。2021年,我们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佤族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情况,表达了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坚定决心。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给我们提出了要“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三好”殷殷嘱托。早在1953年,班老地区六位爱国头人也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班老地区于1941年被划归缅甸,引起了佤山群众的强烈抗议,班老人民拒不承认自己是缅甸人。这封写给毛主席的信,表达了班老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信中写道“班老人民的心是永远不变的”。1956年,佤山儿女代表也给周恩来总理写信,信中提到“一定不能离开共产党和毛主席”。三封信件,一脉相承表达了佤山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表达了佤山人民始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拳拳赤子之心。我就是在这样一个红色基因浓厚的环境下工作和成长起来的一名乡镇领导干部。
1:真心融入乡村,做一名真正的“乡下人”
2022年,在组织的关心培养下,我来到班洪乡担任党委书记,能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地方工作,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山大”;同时,内心也是百感交集。我参加工作21年都在乡镇,一共在4个乡镇任过副乡长、副书记、人大主席、乡长等职务,有人和我开玩笑说:“你在过全县几乎一半的乡镇、任了乡镇几乎一半的岗位,老不进城,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路线’。”说实话,这么多年,照顾家庭的时间真的少之又少,对家人特别是年事已高的老人,心里是有愧疚的。娃娃的家长会我没有参加过一次,小学四年级之前,都是在托管中心托管,娃娃的教育,我是缺位的。我想,对于大部分乡镇干部来说,要完全兼顾好家庭和工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但回想起这么多年一路走来,组织的培养和关心无处不在,组织给我的每一个重担都是一份信任、也是一份荣耀。“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之后,这些经历都变成了我人生宝贵的财富。正是因为这些经历,磨炼了意志、强大了内心,使我的性格更加坚毅、人生更加通透,这样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工作上,更体现在人生的方方面面!
担任乡党委书记,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到班洪工作后,能更深刻感受到边境地区干部群众的不易,长期驻守在边境一线,条件艰苦、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能始终如一地用实际行动无私地守卫边境、守卫国门。“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平安”。看好祖国疆域的一草一木、守好国家的每寸国土,是神圣的职责和光荣的使命,这坚定了我当好党委书记的决心。我给自己的要求就是:干就必须干好!
于是,我迅速调整状态,摆正心态,主动熟悉党委书记的工作职责,熟悉班洪的历史人文、民族文化、自然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在摸清基本情况后,就如何落实好总书记的“三好”嘱托,我和班子交流了想法,我们认识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立足我们的资源优势,也就是必须立足“绿色”“红色”两个资源优势来谋划和开展工作。经过反复调研、商议,我们确定了打好“绿色产业+乡村旅游”的组合牌的工作思路。
大方向对了,我们就从小切口做起,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一件一件群众反映的小事、实事做起。一年来,我们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6个方面的目标,因地制宜谋划了项目34个,并完成投资5429万元;在边境村建成了橡胶加工厂一座、蜜蜂产业园一个,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价值链,促进了产业降本增效;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一个,拉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旅游关联性收入破千万;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所有边境村寨户厕覆盖率达95%以上,污水和垃圾处理率达100%。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基层治理方方面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就这样,边做、边看、边学,虽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少,群众工作也有磕磕碰碰,但工作也越来越有思路,越来越顺手,在群众中的威信也就慢慢树立起来了。我深深感受到,岗位就是责任,党委书记必须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在乡镇工作,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做实事就能赢得群众的好口碑。既然选择了基层,就要扎根基层、风雨兼程,把根扎下去、把心融进去。
2:当好“施工队长”,领着大家一起干、教大家一起干、和大家一起干
作为党委书记,急难险重的任务必须带头干、领着干,这样才能起到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的强大作用。
班洪乡与缅甸佤邦距离仅6公里,山水相连、无天然屏障,边境小路多达几十条,边境管控难度十分巨大。在疫情吃紧的时候,为进一步阻断疫情、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按照上级部署要求,我们在边境一线启动了物防设施建设。当时正值雨季,施工地点大部分位于深山密林、悬崖峭壁,很多地方坡度超过70°,山高坡陡、阴雨绵绵、山路湿滑、机械化作业难,是边境立体化疫情防控体系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面对物资运输、施工难度大等诸多难点,我要求班子成员必须当好“施工队长”,干在前、走在前。全乡干部群众不分男女老少积极响应,以义务工的形式,采取人背肩扛的方式,逢山开路、翻山越岭,一点点把砂石、钢材等物资和设备运达施工地点。我们的干部群众一次要背着40多斤的物资,徒步两个多小时,只能一点点挪动、一步步攀爬,有的地段甚至几个人合力才能攀岩过坎。由于工作条件极为艰苦、任务异常艰巨,干了一段时间后,有的干部群众感到了沮丧、丧失了信心,已经到了人困马乏的地步,工作推进难上加难。但管边控边的形势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懈怠,我迅速召开班子会议,经过商议,我与班子成员采取分段包干的方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党员突击队,把最苦最难的地方扛了下来,最难的一段我来包,一米一米领着干、带着干。干部群众不畏艰苦、不计得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最艰巨的任务,构筑起了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钢铁长城。
建好了边境一线的物防设施,不代表边境就安全了,常态化、不间断地边境巡逻少不了。我们建立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由我担任指挥长,按照指挥调度、情报信息、支援保障、综合协调进行编组,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把边境线分成若干段,由党员担任段长,压实每一段的巡边责任,充分调动党员、联防员、界务员、民兵等力量,不间断巡边、守边、护边,实现管边控边到每段边境、每块界碑、每处便道。为了防止违法犯罪分子掌握队伍巡逻时间和规律,每天的巡逻时间都是临时机动的。有时凌晨3点集结队伍,开始向边境线进发,有时天微微亮又要踏上巡逻路。边境线山高坡陡、草深林密,夏季毒蛇猛兽出没、蚊叮虫咬;冬季山雾弥漫,能见度低时只能摸索前行。村村寨寨的边民也是巡边守边的重要力量,“放牛也是巡逻、种地也是站岗、采茶也是守边”,形成了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守边格局,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坚定不移守好国门、守卫边境,用自己的行动捍卫着祖国的边境安宁!
在这些极为艰难的工作中,我充分体会到,只要做到干群齐心,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而乡镇党委书记的作风是一个乡镇干部队伍作风的风向标,好作风能起到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必须带着大家一起干、教大家一起干、和大家一起干,才能干出样子来。
3:认准的事情不换频道,一茬接着一茬干
建设好美丽家园,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关键是老百姓腰包里要有钱。班洪乡产业结构单一,现代产业发展滞后,群众增收渠道较为狭窄。虽然从脱贫攻坚开始,我们就把发展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但产业发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培育到形成规模、产生效益,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投入和巩固,这考验着我们乡党委一班人的耐力、定力。
班洪乡地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有富足的蜜源,发展蜜蜂产业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在脱贫攻坚期间,乡党委、政府就开始培育和扶持蜜蜂产业,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随着规模扩大,本地市场饱和,蜂蜜的价格也开始下降,由于收益低、利润小、销售难,老百姓的管护积极性也跟着下降了,有些村子的蜂群飞逃率达到了50%以上。有些干部群众也打起了退堂鼓,刚发展起来的产业岌岌可危。班子成员对发展蜜蜂产业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见,面对分歧,为进一步做好论证、统一思想,我带着班子成员走访村干部和老百姓,听取大家的意见;到县上市上,请专家帮助研判、查找问题症结。大家一致认为,班洪乡发展蜜蜂产业的方向是对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突破养殖技术、市场销售等瓶颈制约。为提振干部群众发展蜜蜂产业的信心,我带着班子成员和技术人员一块山林一块山林地跑,进行了蜜源的全面普查,画出了蜜源图,积极向县有关部门汇报情况,争取支持。之后,县委县政府把蜜蜂产业纳入了“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决把蜜蜂产业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示范产业、标杆产业来推进。在乡党委的统筹下,各村迅速成立了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起了联农带农机制,实现了村村联动、抱团发展。与此同时,我们抓住东西部协作和企业挂钩帮扶的机遇,引进了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科研团队,在班洪乡建立了专家工作试验站,为发展蜜蜂产业注入了科技力量。在帮扶企业的持续推动下,形成了“政扶科企村”联动发展模式,组织化生产、技术提升、科研攻关、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一系列问题得到了逐步解决,探索出了一条蜜蜂全产业链带动产业标准化、科学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
通过不懈努力,以班洪乡为主产区的“佤山黑蜜”于2023年被列入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3年,蜜蜂产业带动全乡农户户均增收1500元,部分村集体经济收益破百万元。蜜蜂产业已经成为助农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成为班洪乡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我充分认识到,政贵有恒,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强边固防等所有的工作,需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乡镇党委书记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只有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创造奇迹。
4:一枝一叶总关情,用真情换真心
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位好榜样——“时代楷模”鲍卫忠同志,生前是沧源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他常说:“干执行,就是人心换人心。只有处处为群众着想,群众才会向你敞开心扉。”鲍卫忠同志24年的司法生涯里,面对任何困难,他从未退缩,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整个沧源,直到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对他最好的纪念是精神传承,用行动续写奋进,争做鲍卫忠式的好干部。
沧源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充满艰辛和挑战。记得当时,我所挂钩的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351户农户当中,还有314户没有启动危房改造,群众不支持、不理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之后,我们一家一家串门子、做工作,跑一次不行就跑两次,再不行就一直跑,通过听群众说事、让群众议事、请群众评事,多换位思考,慢慢地得到支持和认可,危房改造工作也打开了局面。在入户做工作的过程中,我曾遇到一个“最难啃的硬骨头”,户主是一个单身汉,独自赡养一个70多岁的老人,驻村干部跑了无数次,磨破了嘴皮子,依然毫无成效。直到我到了他家,家里的情况着实让我震惊: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厨房里几块石头拼凑而成灶台,上面架着一口变形的小锅,床榻上还躺着一位病重的老人,眼前的景象让人心酸。动员建房的事情我暂时不谈了,立即协调并将老人送到医院进行救治,并帮他家申请救助解决困难。出乎意料的是,3天后,他主动报了名,申请参加房屋改造。
这件事让我反思,绝不能习惯于过去“我说你听”“自弹自唱”的工作方法,更不能为了完成工作指标任务,生硬刻板地去做工作,群众工作应该带有温度。真正了解群众、感受群众,我们才能走到群众心里,赢得群众的信任。做好农村工作,关键就是群众,归宿也是群众,必须带着深深的群众感情!
鲍卫忠常说:“我们办理的不仅是案件,更是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案件再小,处理不好影响团结,那就是大事!”在沧源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佤族、汉族、傣族、彝族、拉祜族等众多民族兄弟,大家始终延续着“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九老九代不丢伴”的好传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不分你我、团结友好、和睦共进的和谐发展氛围。
班洪乡有1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3%,做好民族工作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我乡有一个叫法宝的自然村,一半是佤族、一半是傣族。记得法宝村刚开展美丽村庄建设期间,由于佤族和傣族风俗不同,大家对村庄建设风格有非常大的分歧。为了让傣族佤族融在一起,我们结合法宝村实际,班子成员带着工作组与群众真心真情交流研究,把感恩教育共同讲、大事小事共同帮、民族节日共同过、公益事业共同干、人居环境共同治、移风易俗共同推、文明村寨共同创写入村规民约。现如今,每逢佤族新米节或傣族泼水节,两个民族同穿一种民族服装,一起“赶摆”、一起“打歌”,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做什么都一起,想什么都首先考虑对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为了做好群众工作,我们坚持做到:矛盾纠纷必到、突发事件必到、聚集活动必到,困难家庭必访、留守家庭必访、长期外出返乡必访、新分户家庭必访的“三必到四必访”。同群众的距离拉近了,感情也就增进了。我体会到:跟群众打交道,就是人心换人心,做任何事情,都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把群众当家人,当好群众的“当家人”。
5:讲团结、懂团结、会团结,团结起来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一棵竹子不成篷,一户人家不成寨”,这是班洪佤族群众世代相传的谚语。村寨里遇到大事、逢年过节,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商量,出主意、提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大公约数,把团结做在日常、融入血脉。20世纪60年代初,佤族和傣族群众面对土地争端问题,通过坐下来商量,留下了“佤族让山、傣族让坝”的一段佳话。我在乡镇工作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讲团结、多商量,特别是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讲团结、懂团结、会团结是一大法宝。
一是要把班子成员团结起来。我经常对班子成员说,“战斗堡垒不是在堡垒里面相互战斗,而是要在堡垒里形成凝聚力、战斗力”。我坚持每个月和班子成员至少谈心谈话一次,既能相互了解工作生活情况,又能相互听取意见建议,大家敞开心扉、增进理解、建立信任,交情、交心、交底,变成了把后背交给对方的亲密战友。“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开展工作中,我不打压不同声音,也不抵制批评意见,努力把大家的意见统一起来,遇到问题时,站在不同的角度和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把整个班子拢在一起、拧成一股绳。
二是要把干部激情调动起来。干部苦乐不均,有的每天加班到深夜,有的闲到发慌没事干,还有少数干部,工作激情减退,不想干事、不愿干事。我带领班子成员开展干部队伍“大摸排、大轮岗、大选派”,对干部队伍进行有计划地轮岗交流,一方面是通过多岗锻炼、提升能力,另一方面是人尽其才、人岗相适。努力让每一名干部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时时刻刻保持着对工作强烈的责任和真挚的热忱,坚决不允许任何一名干部“躺平”。在村干部队伍建设上,我带着班子成员逐一摸排,对村“两委”班子的运行情况进行充分研判,动员回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优秀退伍军人、乡土人才积极到村工作,并拿出了部分集体经济作为补助,确保每个村培养和储备了至少1名后备人选,为换届打好了坚实基础,为后备力量的补充工作做好长期准备。全面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公开透明地用好村集体经济,建立奖励激励制度,提高村干部待遇;为村干部定向考录、为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拓宽出路、创造机会,使村级组织力大幅提升。
三是要把工作合力凝聚起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小马拉大车”一直是困扰乡村干部的头疼问题。我们聚焦为村级减负,全面排查清理转嫁摊派到村级的事项,全面清理没有实质性业务、不发挥作用的机制牌子,优化便民服务流程,探索形成了“清权责边界、清机制牌子、清服务流程、清事务层级”的“四清”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村级组织运行效能。
各方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工作合力就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乡镇党委书记只有用好团结这个法宝,调动各方积极性,画好团结干事的最大同心圆,才能形成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
6:管好自己,有自律才有自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虽说乡镇党委书记的官不大,但权也不小,人、财、物样样管,乡镇的事桩桩件件都说得上话。如果管不好自己,守不住底线,被人情干扰了,被利益羁绊了,心态失衡了,甚至心中有了贪欲,老想着“有权就要生财”,就会害了自己,害了家庭,最终一切都将归零。
我曾经的一名同事,他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组织的培养,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领导岗位,刚开始还能一心扑在工作上,但随着职务的升迁,他开始追求豪车、别墅,吃的、穿的都得上档次,慢慢地心乱了、脑袋歪了,迷失了自我,最终坠入了犯罪深渊。几个月前,我们还在全县的警示教育大会上一起观看警示教育片;几个月后,他却变成了警示教育片的“片中人”。当看到他触目惊心的贪腐事实和无法逆转的悲惨结局,我既感到痛惜、也受到了警醒。我也时刻警醒自己:万万不可从“看片人”变成“片中人”!
身边的诱惑无处不在。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关关要过,关关要守。人生迈出的每一步都无法倒回来,一个人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我时刻警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用来为老百姓服务的,自始至终都不能当作谋取私利、满足私欲的筹码。自律搞不好,他律再多再严,迟早也会出问题,走上不归之路。因此,清正廉洁是乡镇党委书记最基本的底线,也是最根本的能力,如果这个能力不过关、不过硬,其他一切都将归零。
2024-11-11 17:54:25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