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十个统筹”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申论范文 淘8090 淘8090网 遴选范文 tao8090.com

来源:徐文秀思考 

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十个统筹”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作者徐文秀

 

在领导干部的职业生涯中,如何有效统筹工作、学习和生活,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实问题,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内在需要,更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三者的交织中,统筹兼顾、平衡协调显得尤为重要。统筹,即将两者或更多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在时间、精力和努力上合理分配、平衡协调,避免顾此失彼、左右失衡。统筹得当,则事半功倍;统筹不当,则事倍功半。以下十个方面,是领导干部需要深入考虑、平衡协调和统筹兼顾的关键点。

一是事业与家庭的统筹。领导干部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责任,事业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体现人生价值的“度量衡”。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这种对事业的执着与奉献,是领导干部应有的境界、格局和情怀。

领导干部要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往往需要倾注大量心血与时间,这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对家庭的关注与照顾,如陪伴父母、关爱配偶及子女等。在现实生活中,不少领导干部因工作繁忙而难以兼顾家庭,尤其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而言,这种感受尤为深刻。若事业与家庭未能妥善平衡,往往会导致两者均受影响,既可能使事业陷入困境,也可能让家庭关系紧张。因此,一个既事业有成又家庭幸福的人,必然是能够妥善处理事业与家庭关系,既以事业为重,又兼顾家庭建设的人。

领导干部若忽视家庭、不关爱家人,不仅影响其个人形象,也难以被称为优秀的领导者,更谈不上真正的事业有成。特别是那些沉迷于应酬而忽视家庭的人,更是与称职的领导干部形象相去甚远。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尽管工作很忙,但“偷得浮生半日闲”,只要有时间,就同家人在一起。他还语重心长地告诫:“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省下点时间,多读点书,多思考点问题,油腻的食物少吃一点对身体还有好处。”这既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的谆谆告诫,也是对事业与家庭和谐统一理念的深刻诠释。

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信任与支持。领导干部应将家庭建设成家风正、家规严、家教好、家味浓的温馨港湾,让家人成为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加油站而不是拖油瓶、安乐窝而不是招风地,这样事业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同时,事业的不断发展也会为家庭注入无限活力与希望。只有实现事业与家庭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才能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是读书学习与工作任务的统筹。领导干部的工作繁重且复杂,但学习是提升领导能力、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领导干部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学习融入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平时经常听到有人诉苦,一说到应该坐下来、静下来和钻进去多读点书,有些领导干部就嘀咕和埋怨工作太忙、事情太多、任务太重,没功夫没时间。可以说,这如果不是借口和托词,也至少是一个伪命题。其实,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是因为玩心太重,乐于待在舒适区里,工作之余就想尽情地玩耍,甚至放纵自己,肚子里经常装着酒水而不是墨水;有的领导干部是对读书学习认知不足、兴趣不大,甚至有厌烦情绪;还有的领导干部则是学用脱节,学归学,总觉得学的东西实际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错以为完成工作任务和学不学习没多大关系;等等。

此外,所谓的“工学矛盾”也常被提及,即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之间的冲突。然而,学习并非仅限于固定时间或特定环境,而是一种自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应如饮水吃饭般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时间是可以合理规划的,既可以通过设定固定时间进行系统性学习,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积累。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工作任务繁重时,更应重视学习,将其视为完成工作任务的助推器和动力源。

学习不仅能够为完成工作任务提供智慧和策略,还能让领导干部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通过不断学习,领导干部能够拓宽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和决策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局面。同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不仅能让学习成果得到检验和升华,还能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实效性。因此,领导干部应坚持学以致用,将读书学习与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实现个人成长与有效工作的双赢。

三是劳与逸的统筹。领导干部的工作节奏快、压力大,适当的休闲和放松对于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依然保持着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如游泳、爬山等,这不仅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魄,也提供了释放压力、调节心情的途径。

领导干部应学会在忙碌与休闲之间找到平衡点。劳与逸,也就是加班和休息,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加班加点成了一些人的家常便饭,诸如“白加黑”“五加二”等。如果是工作需要,加班当然是必要的,可以倡导必要且适度地加班,但不支持不鼓励加班加点成为常态,甚至成了一种制度性安排和人为的某种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当县委书记的时候,因为年轻想办好事,老熬夜,经常是通宵达旦地干。后来,他感觉到,“这样不行,这么干也长不了”,于是一天就工作到晚上12点,“然后就不做了,睡大觉,第二天重新来过”。人体如机器,也需要保养,需要调适,不可以也不可能像发条那样始终绷得紧紧的,要像松紧带一样,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有章法、有节奏地工作。

因此,领导干部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效率,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法等手段,向能力和效率要时间、挤空间。同时,应重视休息的重要性,适度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确保自己始终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高的效率投入工作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是上与下的统筹。在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中,一个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上级的决策部署与下面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上级的文件、政策和措施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让下级在执行过程中能够精准找到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

为实现这一目标,领导干部需具备出色的上下统筹能力。首先,要深入学习和理解上级精神(上情),同时全面掌握下面实际情况(下情)。上情下达,下情上述,此时的统筹好比“传达室”“传声筒”,既要原汁原味、不走形变样,又要不折不扣、不偷工减料。其次,领导干部要推动上下贯通、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上级的决策部署需要下面的积极响应和有效执行,而下面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也需要上级的及时关注和支持。只有形成紧密的上下联动,才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避免出现“上热下冷”或“下动上不动”的现象。最后,领导干部要注重上下结合、上下统一。上级与下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许多工作都涉及上下之间的协同配合。在制定政策和措施时,要充分考虑上下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确保各项决策既符合上级要求又切合下面实际,避免出现因统筹不力而导致的顾此失彼、事倍功半的情况。

五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筹。物质是基础和保障,精神是支撑和力量。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高质量的美好生活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丰盈上,更体现在精神生活的充实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既包括物质条件的改善,也包括精神文化的丰富。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条件都比较丰盈殷实了,更多的问题是精神生活的贫乏。现实中,有的人整日焦虑、着急、纠结,卷得厉害;有的人则心灵空虚,精神不振,生活缺乏色彩与乐趣;更有甚者,有的人一味沉迷于物质追求,忽视了精神家园的建设,导致精神家园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失去了生活的真谛。

回顾往昔,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虽生活艰苦,却往往怀揣希望,精神饱满。而今,物质条件极大改善,有些领导干部却似乎难以找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这提醒我们,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创造、去经营。

领导干部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筹与平衡。一方面,要继续努力提升物质生活水平,为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精神世界的滋养与丰富,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补齐精神生活这块短板,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成为生活的常态与写照。

六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筹。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健康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今,人们愈发重视健康,积极参与各种健身活动,改善饮食结构,追求健康绿色生活,亚健康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然而,健康的概念远不止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且不容忽视。

领导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骨干力量,其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领导干部在追身体健康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心理健康。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郁郁寡欢、社交恐惧、疑心病重、情绪暴躁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领导干部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党和人民事业造成不利影响。

“心病”不治,谈何健康?有好心情,才能干好事情。因此,领导干部应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统筹兼顾。同时,组织上也应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关怀,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七是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的统筹。工作时间与业余时间,即通常所说的“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分别对应工作圈和生活圈。现实中,有的人天真地觉得工作和生活应该互不相干、截然分开。其实不然,工作和生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作顺利,则生活顺心;生活开心,则工作称心。所以,领导干部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并有效统筹好这两个时间段。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下班时间并非简单的休息与放松,而是对上班时间的“补给”与“充电”。这种“放养”状态虽然意味着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拥有更多的自由,但绝不等同于放纵、放肆或放荡。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八小时内累,八小时外更累;八小时内忙,八小时外更忙,到了上班时“周末综合症”就出来了,无精打采、心不在焉。因此,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业余时间的管理与利用,依靠自律和自觉,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业余时间,确保在工作时间外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恢复,以便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接下来的工作中去。

在工作时间内,领导干部受到纪律和制度的严格约束与监督,通常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然而,在业余时间,如果缺乏慎独精神,不能自省、自觉和自律,就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只有统筹安排好了,才能工作有成绩、生活有质量,做到不惹事、不出乱子。

八是“吃老本”与长本事的统筹。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那些拥有丰富经验和深厚阅历的,往往习惯于依赖老经验、老办法来应对工作中的各种考验和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们已有经验的丰富和管用。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形势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矛盾,单纯依赖老经验、老办法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陷入“老办法不行、土办法不灵、蛮办法不通”的尴尬和无奈中。

“老本”可以吃,但绝不能长期依赖、过度消耗。领导干部应清醒地认识到,过度依赖老经验、老办法,不仅会患上“路径依赖症”,导致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下降,还可能错失创新发展的机遇。一旦“老本”耗尽,再想扭转局面、实现新的发展就难上加难了。

领导干部在继承发扬老经验、老办法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新能力、探索新路径。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既要善于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办法,又要敢于尝试运用新方法、新手段,不断开辟工作新局面。

九是一域与全域的统筹。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领导干部在思考问题、处理事务、作出决策时,必须树立全局观念,从大局出发,这是站位的高度,也是方法和智慧,既体现了观察事物的宏观视野,也彰显了看待问题的全面角度。

全局与局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全局是由一个个局部组成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盲区、死角、软肋和短板,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实现全局与局部的协调发展。然而,现实中存在两种倾向需要警惕:一是本位主义现象,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二是以服从大局为借口,无视或忽视局部利益诉求,人为制造矛盾。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全局与局部的和谐统一。因此,领导干部应秉持正确的统筹方法和态度,这就是立足一域、着眼全域,寓一域于全域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全局的稳定与发展,为局部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支撑。

十是当前与长远的统筹。立足当前实际,同时着眼长远未来,是领导干部在决策与行动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既强调了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又彰显了把握战略主动、确保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

未来是从当前出发的,当前是未来的基础。然而,在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在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时,往往容易陷入两种极端:一是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的规划与发展,导致短视行为频发;二是虽然口头上强调长远,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忽视了当前的实际情况,使得长远规划成为空中楼阁。

因此,领导干部在统筹当前与长远的发展时,应坚持联系与贯通的思维方法。一方面,要将长远的发展目标细化到当前的每一项工作中,通过扎实的基础和稳健的步伐,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将当前的工作置于长远的发展框架中进行评估,确保每一项决策和行动都有利于或有助于长远的发展。有利或有助的就干,无利或无助的就不干,多做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好事益事。鼠目寸光者只盯着当前,高瞻远瞩者想着未来,两者统筹兼顾则行稳致远。

统筹既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也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既是一种必备的能力,也是一种先进的思维。作为领导干部,只有掌握了统筹的艺术和方法,才能确保各项事务均衡、协调、高效地向前推进。

(原文转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4年第11期,推送时标题有所改动)


29 12月

2024-12-29 08:25:58

浏览158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和乐融融 幸福连连 ——在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论坛上的交流发言 六招让你即兴讲话不紧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