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 强化改革 加快推动昌江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来源:《今日海南》2024年第12期
突出重点 强化改革
加快推动昌江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文|昌江县委书记陈儒茂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2024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发表重要讲话,对海南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其后召开的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指出,全省上下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全力以赴抓好贯彻落实,以更坚定决心、更勇毅担当、更务实举措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近年来,昌江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深化变革,持续推动城市由“传统”向“新兴”、由“黑灰”向“蓝绿”加速转型。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为昌江把脉定向,要求昌江“在形成发展新动能上加强谋划,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力发展以核电为主导的清洁能源产业,塑造绿色低碳比较优势”“围绕核电小堆项目打造应用基地、创新基地、国际交流合作基地”等。今后,昌江要在海南争当新时代改革开放示范中体现担当作为,就必须深刻领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利用昌江的突出优势和特色,以系统思维、改革办法进一步打破发展定式、摆脱路径依赖,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昌江实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01
突出放大比较优势的改革,大胆探索,在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上更加聚力,锻造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充分利用矿产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优势,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攀升。昌江传统工业基础良好,是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向未来,昌江将以传统产业为根基,以装备智能化、产品高端化、效能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聚焦矿石采掘、砂石加工业、水泥制造业等重点,分业施策推进新技术嫁接,利用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推进老旧设备“焕新蝶变”,全面加快“智改数转”和技改升级;加快推动传统工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废旧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推动大宗固废源头减量和规模化、高值化利用。鼓励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开展绿色供应链设计、绿色采购、清洁生产、产品碳足迹核算,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充分利用全省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和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优势,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势。昌江核能、氢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空间巨大,拥有海南唯一的核电基地,核电二期、核电小堆等重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面向未来,昌江必须加快推进清洁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以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主战场,瞄准低碳化、数字化布局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加快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主导产业,超前谋划绿色算力、海水提铀、核能制氢等未来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鲜明标识度的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突出重点产业优势,围绕核电及其关联产业布局建链,推进“风光核储氢一体化”;利用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珑一号”,全力打造核电小堆应用基地、创新基地、国际交流基地,将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打造成为低(零)碳产业示范园区。
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后发优势,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要聚焦打造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推进海洋经济政策集成改革,做强深海养殖、水产种业等重点产业,培育海洋清洁能源、海洋生物、海洋信息、海洋现代服务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改造升级昌化港、海尾港、新港等三大渔港,建设马荣港公共游艇码头,布局现代海洋牧场、水产育种现代产业园、智慧渔业产业园、海产品加工基地、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等海洋产业发展空间平台,加快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推动海洋经济成为新的潜在动力源与重要增长极。
充分利用稀缺的生态要素和文旅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文旅产业质量和成色。昌江不仅有齐全的生态要素,更有木棉、田园等独特的文旅资源,具有打造小众精品旅游目的地的天然优势。面向未来,要以“中国西岸·小众天堂”为定位,聚焦为文旅产业赋能抓改革,高水平建设王下乡“黎花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石碌国家地质公园、海尾国家湿地公园、棋子湾省级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景区,打造一批精品旅游IP。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研学、旅居、度假、养老等业态,推动非遗旅游创新发展,激活文化消费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
02
突出彰显昌江特色的改革,先行先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更加聚力,塑造绿色低碳发展新优势
着力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美丽新昌江。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增绿为基、发展为本,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深化“六水共治”攻坚战,完善城市黑臭水体、农业面源污染、农村“两污”治理机制;“一矿一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一体化。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机制,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以昌化江和珠碧江、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重点,完善与周边市县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大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各类生态空间建设和提升,厚植山海黎乡花园城市生态底色。
着力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打造全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省试点样本。完善生态产品价值GEP全域核算和成果应用,健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与价值评价机制,探索成立“两山银行”,推动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评估,加快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通过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林权收储和交易机制,促进适度规模化经营、林业碳汇价值变现,实现增绿与增收并进。
着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打造绿色创新发展新模式。深入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工作,打造全域无废的“昌江模式”。健全循环经济产业规划布局,搭建系统的政策框架体系、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探索开展优势产品碳足迹核算,做大做强绿能绿电规模,加强绿色低碳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围绕清洁能源、环保建材、绿色农产品等优势产品测算碳足迹。积极推进碳普惠机制,构建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交通、绿色服务、绿色家居等应用场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03
突出惠民富民的改革,持续用心用劲,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上更加聚力,激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动能
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高质量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健全政府主导,多部门、多层级、多领域参与的城乡融合发展协调机制。以县城为核心支撑,持续以“微更新”“微改造”推动旧城区功能再造、空间重塑、业态重构,有序推动城市功能配套向新城区拓展,提升县城产业承载能力、人口聚集能力和辐射带动乡村能力。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完善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构建多元投入格局。深入推进“千万工程”,因地制宜推动黎族文化、滨海渔业、热带雨林、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特色产业强镇强村,打造乡村振兴“昌江样板”。
要以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为重点,深化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聚焦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育,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增强经营主体自身实力和联农带农能力;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家庭农场发展和农民合作经营。聚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制度,探索多元化途径盘活资产资源,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打造乌烈羊、昌江凤梨、昌江芒果等“昌字号”特色农业品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要以缩小发展差距为目标,全力融入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主动服务和融入“三极一带一区”,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探索与儋洋经济圈“第三极”及周边市县融合发展机制,布局重要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生态、文旅等领域融合载体。深化与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周边市县地区的对接合作,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西部门户建设,强化综合服务中心功能,促进区域生态保护、生态旅游一体化。坚持向海拓展城市功能,以港为纽带、以产业为核心,推动陆海联动发展,提升滨海城镇功能品质和承载能力,推动昌化文旅特色产业小镇、海尾绿色低碳特色产业小镇建设。统筹发挥“山”“海”特色和优势,发挥和美乡村特色,加强资金、项目、资源一体化配置,逐步推动山海协作和美乡村示范点连点成线、串线成面,打造山海联动的旅游线路,让更多群众吃好旅游饭。
04
突出破解堵点卡点的改革,攻坚克难,在构建支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上更加聚力,营造凝心聚力创新创业新生态
要在科技成果转化这个关键环节上发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着力培育科技创新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好海核、海螺、海矿等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健全企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打造绿色低碳原创技术策源地。健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支持科技骨干企业牵头组织产学研合作,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形成产学研分工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
要在引育专业技术人才上发力。优化人才支持政策举措,聚焦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评价激励机制、服务保障机制,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引才聚才作用,健全柔性人才引用机制,支持设立国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好用好海水提铀试验平台、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促进顶尖人才及团队向企业聚集。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培育产业振兴人才、社会创新人才,大力培养本土专业技术人才、工匠大师。完善返乡就业支持体系,加速延揽各领域青年人才在县内聚集、就业创业。
要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发力。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和阻碍企业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推进改革攻坚,大力推进法治昌江、诚信昌江和效能政府建设,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好办事、办成事的良好生态,让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底气更足、活力更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完善促进民间投资资金和要素保障工作机制,扶持小微企业、“草根经济”发展,激发社会创业活力。
要在营造干事创业氛围上发力。锚定改革目标,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拧紧压实责任链条,推动各方面相互协调配合、高效履职尽责。完善工作机制,健全跨领域、跨区域、跨部门重大改革问题的协同机制,形成多方联动条块结合、精准高效的改革工作体系。讲求策略方法,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和推进改革,注重协调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确保同向发力。鼓励开拓创新,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深入开展干部作风能力提升行动,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激励干部放开手脚、大胆干事,推进改革往深里走、往实处落。
(作者系昌江黎族自治县委书记)
来源:《今日海南》2024年第12期
2025-01-07 06:30:54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