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申论范文天天学

作者:admin|分类:未命名|标签:讲话稿范文 领导讲话稿

目录

面试热点 1

共同守护个人信息安全 1

议论文范文 3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3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 4

持续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 6

统筹好开放发展和经济安全 7

策论文范文 9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9

经验交流材料 9

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9

政策理论热点 12

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成就与经验 12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16

面试热点

共同守护个人信息安全

实体商家销售隐蔽式偷拍摄像头,网购平台公开售卖偷拍设备,卖家可提供“定制”服务、传授“偷窥术”……如今,随着科技进步、产品升级,视频摄录设备趋于小型化、高清化、隐蔽化,无形中也给了偷拍偷录等违法行为可乘之机。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将摄像头隐藏到日常生活物品中,肆意窃取他人隐私,甚至在网络空间分享、传播偷拍内容。

非法利用摄像头,容易滋生多种违法犯罪活动。比如,将摄像头改头换面隐藏在车钥匙、眼镜、衣服纽扣中,在家庭或酒店偷装直播式针孔摄像头,利用黑客技术破解并控制家用及公共场所摄像头,等等。不久前,某地警方破获一起非法控制摄像头案,发现一个针孔摄像头竟可连接上百人同时在线观看。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变成一群陌生人围观的“真人秀”,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更可能衍生敲诈勒索、电信诈骗等一系列危害社会安全稳定的违法犯罪活动。

特别要看到,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术破解并控制家用及公共场所摄像头,将智能手机、运动手环等改装成偷拍设备,出售破解软件,传授偷拍技术,供客户“偷窥”隐私画面并借此牟利,已形成黑产链条,群众反映强烈。今年5月至8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推进摄像头偷窥等黑产集中治理。公安机关依法严打提供摄像头破解软件工具、对摄像头设备实施攻击控制、制售窃听窃照器材等违法犯罪活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9名,查获非法控制的网络摄像头使用权限2.5万余个,保护了公民个人隐私安全。

打击摄像头偷窥等黑产,要善用法律武器。远程聊天、视频会议、人脸识别……日新月异的技术应用,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绝不能任由不法分子不当使用,侵害公民个人隐私。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严禁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或者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对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也作了相应处罚规定。利用“定制”或“改装”摄像头进行偷窥等,属于严重侵害他人隐私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此,必须坚决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以法律武器震慑不法行为。

凝聚合力、齐抓共管,遏制摄像头偷窥等黑产生存空间。从督促各类互联网平台下架违规售卖摄像设备产品、全面清理相关违法有害信息,到全面排查重点视频监控平台、集中整治摄像头网络安全,再到依法打击提供摄像头破解软件工具、制售窃听窃照器材等违法犯罪活动,整治非法利用摄像头衍生的相关黑色产业链,涉及网信、工信、公安、市场监管、司法等多个部门分工协作,需要联合加强监管和执法。对不落实主体责任的互联网平台和企业依法依规严厉处罚,对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零容忍”,才能让非法牟利者无处藏身、让偷窥行为付出代价。

互联互通的信息时代,小小摄像头潜藏着不小风险,关涉个人切身利益。一方面,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到正规平台购买摄像头,及时修改原始密码,注意摄像头的安装位置,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如果发现相关可疑行为,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每个人都应提高警惕,绷紧个人隐私保护这根弦,注重防范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偷窥行为,共同守护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

张天培《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2日第05版)

议论文范文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二十二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习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长期以来,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六个方面,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充分证明,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对于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具有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总书记深刻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着力攻克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把热爱科学、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坚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辨、理性质疑,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中率先垂范;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大力弘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强化跨界融合思维,倡导团队精神,建立协同攻关、跨界协作机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大力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善于发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敢于放手、支持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甘做致力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科技强国。在新的伟大征程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勇于创新、顽强拼搏,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够为建成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2日第01版)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①

在中国发展壮阔历程中,走向共同富裕始终是温暖人心的目标。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奇迹之所以震撼人心,不仅在于规模和速度,更在于始终坚持共同富裕,让发展的阳光照进每个人的生活。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总书记强调:“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追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彰显了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不仅是发展目标,而且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

正确认识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考虑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因此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要看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齐头并进。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区域、城乡及个体间存在适度差异是正常的,不能要求所有地区、所有人同时富裕;共同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不能要求不同区域、不同人群都达到全国一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富裕”体现效率、要求做大蛋糕,“共同”体现公平、要求分好蛋糕,我们追求共同富裕是统筹效率和公平,在不断做大蛋糕的过程中分好蛋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这就既要有长远眼光,也要有务实行动;既要有目标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既要有共性目标,也要有个性路径。各个地方实际情况各异、发展水平不同,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因时因势因地制宜设定发展目标,作出政策设计安排,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同时,实现共同富裕也是一项现实任务,这项工作不能等。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报评论部《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2日第04版)

持续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

——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②

高速公路上,执勤交警日夜驾车巡逻,确保公众出行安全;医生坚守岗位,“无假日”门诊全天候服务,方便群众就医;服务“一老一小”,社区党员干部为居民解决困难事、烦心事……国庆长假期间,各地各单位党组织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取得良好活动成效,收获群众广泛好评。

习总书记强调:“要在为民服务上力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就是我们党千方百计要解决的。《关于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守初心、担使命,在持续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上下功夫”。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必须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解决群众身边各类急难愁盼问题,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实践活动效果。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前不久,在陕西榆林考察的习总书记来到位于疏属山下九真观的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展厅里有两行字十分醒目:“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习总书记轻声念了出来,并说道:“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一个“端端地”,道出了百年大党的不变初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搞建设、抓发展,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追求。

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受洗礼、有提升,也要让群众受教育、得实惠。小区停车难问题如何解决?怎样更好满足适龄孩子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门诊慢性病患者取药、报销如何更方便?“小切口”里面有大民生,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才能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奋斗者的脚步永不停歇,为民服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天的中国,人民过上了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好日子,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越是关键时期,越需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心交心,自会心心相印。心中常思的是百姓疾苦,脑中常谋的是富民之策,群众自然把党员、干部当作贴心人。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谷文昌任福建东山县委书记时,每次下乡至少交三个朋友:一个老贫农,一个生产队队长,一个困难农民,为的就是摸清群众所需所盼。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持续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就能不断通过化解民生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本报评论部《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2日第05版)

统筹好开放发展和经济安全

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确保经济安全,必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好开放发展和经济安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我们对世界的庄重承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加速融合的时代,只有打开国门搞建设,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才能获得更多推动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人才乃至机遇,才能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积极推进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先后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涵盖全球人口、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均约30%,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区;等等。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必定会走向更高水平开放,走到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前列。

习总书记指出:“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也使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互动更加频繁紧密,我国经济发展也更容易受到外部市场的冲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确保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统筹好开放发展和经济安全,必须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统筹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优化区域开放布局,鼓励各地立足比较优势扩大开放,强化区域间开放联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健全开放安全保障体系,构筑与更高水平开放相匹配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健全产业损害预警体系,丰富贸易调整援助、贸易救济等政策工具,妥善应对经贸摩擦。加强创新突破,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发展动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

(作者马相东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2日第09版)

策论文范文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习总书记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当前,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需求与日俱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育人方式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需要遵循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规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努力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业态对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差异化需求。要加快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优化院校结构与布局,构建与普通教育学校体系并行的职业教育学校体系,丰富职业教育院校类型,不断发展助力产业布局的国家重点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地方示范职业院校和着力促进就业的民办职业院校。重视教师培养的先导作用,明确教师资格认定和选拔标准,采取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等举措,打造专业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前、入岗和职后培训制度,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师资的专业化水平。

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既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又能增强职业教育活力。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要求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规划,推动构建适应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将产业发展目标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要引导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资源共享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发挥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辐射引领作用,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努力实现职业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工作,发挥企业在技术应用、生产实践、设备设施及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通过税收抵免、金融优惠、信用公示等方式,不断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在办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营造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构建企业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有效机制,努力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融合发展。

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适应、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协调的要求,完善职业院校设置标准,持续推进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实习标准和实训条件的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能力。以技术技能水平、职业道德、就业质量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构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督导评估制度。职业教育证书制度改革要立足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和终身教育两大支点,积极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经验,不断完善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考核与认证,大力推进“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形成完整的学历框架与职业技能资历框架。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和国家“学分银行”,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分转化,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的认定精度、积累深度和转换灵活度,拓宽职业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的通道,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结合所学专业及自身职业规划,努力取得更高等级、更多类别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扩招116万人,与此同时,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也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要朝着问题去、找准着力点,下真功、见实效。首先,积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设应用技术类专业或课程,深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其次,锚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习结果认定的参照点,推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历互认与人才流动,打破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为职业教育毕业生未来发展提供更多选择性与可能性,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再次,将薪酬待遇与技术技能水平挂钩,逐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一线技术工人收入水平,鼓励地方政府将高级技术人才纳入本地人才引进计划,让他们在落户、住房、职称评审、职级晋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与高等学历人才享受同等待遇,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回报率与社会认可度。

(作者卫志民刘仕宇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2日第09版)

经验交流材料

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的云安村,位于重庆市万州区柱山乡西部,位置偏远,曾是贫困山村。如今,种地不挣钱的日子翻篇了,大片曾抛荒的土地变成整齐有序的良田果林,越来越多农民返乡就近择业创业,云安村到处可见生机勃勃的景象。

农村要发展好,离不开好班子和好带头人。云安村党支部书记张大富,就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前两年,张大富被选派到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学习锻炼,当地农村加强基层党建、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成效,让他开了眼界。从山东回来后,他积极动员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建起生态猪场,年产值超400万元;“粉黛脆李”管护上了新技术,长势良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让能人多起来、干部强起来,就能更好带领广大群众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团结好群众、落实好政策、发展好产业,对于农村党员干部来说,是一道关键考题。近年来,为充分发挥乡村带头人的作用,重庆万州紧扣乡村振兴主题,全覆盖轮训村党组织书记,推荐多人到山东跟岗学习。在万州,乡镇干部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远程教育等方式,带动村里党员干部及时“充电”,准确掌握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升他们理解政策、找准产业的能力。选用好干部、培养好干部,让一批为民担当、善于作为的党员干部脱颖而出,才能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为有意愿投身乡村建设的人搭建平台。一位乡镇干部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愿意返乡创业、投身农村的人越来越多,但很多人不知道能不能回、怎么回、跟谁表达‘回乡’的愿望。”为此,重庆一些地方邀请外出务工经商人士回乡座谈,介绍政策条件和创业环境。这一做法,让不少人深受鼓舞。有人统计,这类座谈会的出席人数是预计的近3倍,座谈时间也超出预期。人才有意愿,政策更要有诚意。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必须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激励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有作为。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在促进担当作为上做好“加减法”。一方面,做好完善激励机制的“加法”。重庆结合“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编制落实规划,明确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提质提速,部分收益可按比例作为负责人的奖励绩效,合理合法增加村干部收入,增强他们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的动力。另一方面,做好深化基层减负的“减法”。比如,尽可能剥离一些不属于村两委的职能事务,减少重复性、形式化的工作要求,让村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投身田间地头、抓好产业发展。选好人才、育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努力提供完善的政策软环境,创造适合人才成长的好氛围,才能真正激发人才活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近年来,重庆不少地方主动联系本地的外出能人,跟他们讲讲村里的变化,听听他们关于发展的想法。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好态势,我们就一定能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展现新作为、再创新佳绩。

蒋云龙《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2日第05版)

政策理论热点

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成就与经验

核心阅读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做好经济工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一百年来,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的目标和任务,提出相应的经济发展目标、方针和政策,指导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工作。回顾总结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成就与经验,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党领导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我们党坚持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明确经济发展目标、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十分重视在根据地和解放区“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为赢得革命胜利创造物质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提出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现在,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党领导经济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习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一百年来,我们党不断健全和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积累了成功开展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历史经验证明,成功推进经济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保证。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有效应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遏制打压,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时代答卷。实践证明,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执行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依据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进入新时代,我们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开展经济建设,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实践表明,制定经济政策不能脱离国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

坚持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我们党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制定正确的经济工作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重要判断对于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坚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统筹发展和安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加艰巨复杂,无论是传统安全领域,还是非传统安全领域,都必须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风险。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解决“卡脖子”问题,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大国经济的内在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实现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良性互动,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现实选择。

坚持系统观念。习总书记强调坚持系统观念,要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我们党在推动发展中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整体地而不是零散地把握发展规律,分析内在机理,处理发展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出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生动体现,对于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培养、引进和使用大批优秀经济人才。我们党从建党之初就十分重视人才,包括重视培养、凝聚和使用经济人才。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努力成为领导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这对于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坚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一战线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回答了统一战线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巩固和发展新时代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坚持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计划)。1953年开始,我们党编制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这些规划(计划)既坚持我们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既符合长远发展目标和国家整体利益,又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需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党中央通过制定五年规划(计划)建议,将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理政方略、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化为宏伟蓝图;国务院编制五年规划(计划),将党中央的规划(计划)建议具体化、机制化,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进而将其转化为全国各族人民一致行动的方案,推动国家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不断前进。

推动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推动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坚持以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其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等等。坚持以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就能看清长期趋势,把握经济规律,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实现各项既定目标。

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它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多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要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让人民更多更好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成果,以中国新发展为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新动力。

(作者张勇为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局局长)《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2日第09版)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深刻认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有助于在发展进程中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规定”,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在何处,认清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区别,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追求共同富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和拓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开创的,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独特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探索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践行初心使命,追求共同富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和拓展的历史过程。

追求共同富裕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发展的奋斗目标中。在开辟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探寻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在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中不断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从中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些重要决策部署,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前进方向,描绘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

追求共同富裕明确了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就要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党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致力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得到广大人民的真心拥护。

追求共同富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习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关于小康、和谐、大同社会的思想。《诗经》里就有关于“小康”的记载;《礼记·礼运》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反映了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孔子讲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管仲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了物质基础与文明进步的关系;出自《左传》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说明了勤劳奋斗的重要性;孙中山提出“民生为社会进化的重心”,表达了改善民生的要求。然而,由于缺乏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这些思想理念只能停留在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之中。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扎实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发展基础,使得共同富裕理想能够在中华大地上一步步成为现实。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文化逻辑,共同决定了共同富裕必然是其重要特征。是否坚持共同富裕,成为区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者张占斌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2日第10版)

12 10月

2021-10-12 13:00:30

浏览629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中国女性领导干部的晋升障碍与发展路径 徐文秀:正确看待和使用“不粘人”干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