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姓拍手”为秤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以“百姓拍手”为秤
发布时间:2025-07-25 作者:郑微
(作者系山东省嘉祥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不是党员干部关起门来“写作业”,而是敞开大门请群众“当老师”。学习教育开展得好不好、成效优不优,“百姓拍手”是杆秤。
群众眉头紧锁处,正是作风建设“发力点”。党员干部若将目光局限于数据报表和文字总结,难免落入自说自话的窠臼。现实中,有的地方以会议落实会议,把“研究了”当“解决了”;有的玩“数字游戏”,用百分比注水掩盖事实真相;有的搞“整改样板间”,精心打造几个示范点应付检查,对普遍问题视而不见。这些重痕迹轻实效的做法,根源在于脱离群众。作风建设的刀刃,必须对准群众最膈应的“花架子”、最恼火的“踢皮球”、最头疼的“打太极”。只有把群众的“心上事”放“心上”,把“牢骚声”当“冲锋号”,整改才能直击痛点、药到病除。
群众监督不是“找茬儿”,而是“开药方”。当群众的心声得以便捷地表达,高效解决的鲜活办法便不断涌现。群众监督的“火眼金睛”,正是解决急难愁盼的“金钥匙”。监督渠道越畅通,群众热情越高涨,作风建设的“防火墙”就筑得越牢固。群众呼声一经与决策层直达互通,制度设计的盲点将无所遁形,治理效能必然持续裂变提升。
走好群众路线,既要推门入户,更要推心置腹。有的干部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有的只看“门面”和“窗户”,不看“后院”和“角落”。田间歇晌时的家长里短,往往藏着最真实的民情。要扑下身子、沉下心,下沉一线、与民同行,把老乡当亲人、把群众难事当家事,走出文山会海,迈进田间地头,从群众土里土气的随口念叨中品味民生冷暖,从乡亲紧锁的眉头上看出工作不足,政策制定方能接地气,整改措施方能得民心。
作风建设的效果好不好,答案不在别处,而在老百姓的评价里。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让老年人从“望楼兴叹”到“一键回家”,“一网通办”让企业开办从“跑多部门”变“一键提交”,“智慧停车”系统让找车位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2分钟……这些可看见、可感知的变化,才是群众心中的“满意答卷”。“群众满意”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刻写在充满笑容的脸庞上。要把群众满意作为评判学习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让作风建设从“纸面要求”转化为“治理效能”。建立健全“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监督体系,让群众的“千里眼”看清边边角角,以百姓的“金点子”培育治理沃土,让干群关系的同心圆越画越实,八项规定这面“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作者系山东省嘉祥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25-07-25 15:40:03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