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功不如使过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使功不如使过
发布时间:2025-03-24 作者:王厚明
善于“使过”,是用发展眼光和辩证态度看待挫折或失败,将“过失者”始终置于视野之内,充分信任、大胆使用,让“过失者”痛定思痛、以过为师,不断进步直至胜利
《后汉书》有云:“夫使功者,不如使过。”意即使用有功绩的人,不如使用有过失的人,使其能将功补过。唐朝太子李贤在这句话下作注:“若秦穆赦孟明,而用之霸西戎。”其中典故讲的是秦国大将孟明视曾经两次被死敌晋国打败,之后又在防守时一路退却丢城失地,可秦穆公却始终信任他,让他吸取教训领兵再战。孟明视也不负所望,最终使秦国扩地千里,成为西戎霸主。
之所以“使功不如使过”,是因为过错和失败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恩格斯有句名言:“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中国也有句古话,“翻过车的把式才是好把式”。都说明“过”有其特殊的价值。“失败者”因其特殊的经历,较之工作经历顺利的,有教训的汲取、经验的总结,而对事物的看法更全面、深刻,往往拥有常人难以具备的优势。正因如此,失败可谓“血色财富”,可以检视当下、警醒未来。
“使功不如使过”,需要深远的认知和眼光。西汉刘向《说苑》中有则“杨因见赵简主”的故事。杨因坦诚说自己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在官场五次被撤职。左右认为杨因是有八次过失的人而劝谏赵简主。赵简主却说:“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君子往往被乱世所疏远,正直之举常被恶人所憎恨。”坚持授给杨因相位。赵简主并未被表面现象所干扰,而是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排众议,委以重任,最终“而国大治”的结果也证实了他的判断。
当然,对待犯错或失败的人,并非全然接受,而是要看是否真正吸取教训,认真改进修正自己,做到知耻而后勇。否则,屡错屡犯而不知纠改完善者,只能弃之而非“使过”。因为,固然可以试错容错,但并不意味错误可以永远犯下去,而要在挫折和试错中成长。正如孔子有很多优秀学生,但他说最优秀的是颜回,理由是颜回“不贰过”。这是因为颜回能吃一堑长一智,不在同样的地方摔第二个跟头。可见,能否从失败中汲取再次崛起的精神,拥有“跌到谷底的反弹力”,才是更为重要的。
“使功不如使过”,离不开容错的胸襟和信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有过之人,关键是区分出于公心还是私心,不因某种缺点或过错而全盘否定,怀以拒人千里的不信任感。善于“使过”,是用发展眼光和辩证态度看待挫折或失败,将“过失者”始终置于视野之内,充分信任、大胆使用,让“过失者”痛定思痛、以过为师,不断进步直至胜利。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的“后世莫及”之功,离不开他“使功不如使过”的胸怀和眼光。无论是对待出征时沿途贪墨军资财货的李广利,还是迷途失机的张骞、赵食其,或是折损士卒的李广、公孙敖,汉武帝均不拘以文法,使其立功自新。如此则将士用命,无不奋力。班固也称赞“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比尔·盖茨用人的一个秘诀就是喜欢雇用曾经犯过错误的人。与他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美国哈佛商业研究院教授约翰·科特。当大家讨论一位“32岁有过一次惨痛失败的人”能否担任高级职位时,他说:“我担心的是这个人从未失败过。”
“所有从苦难中学到的东西,都不会没有价值。”无论是对于组织,抑或一个人皆是如此。领导者正确认识、敢于起用、善于用好“过失者”,才能让“过失者”化蛹成蝶,把失败的经历变为宝贵的财富,助推事业的成功。
2025-03-25 08:15:34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