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要勇于开展批评
年轻干部要勇于开展批评
赵攀峰 字数:1733(作者系共青团云南省委书记)
《学习时报》(2025年04月14日第04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年轻干部要有‘检身若不及’的自觉,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对照党中央部署要求,主动查找、勇于改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要本着对党、对事业、对同志高度负责的精神大胆开展批评,帮助同志发现缺点、改正错误,团结同志一道前进”。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推进自我革命的锐利武器,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体悟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对年轻干部提升政治素养、锤炼坚强党性具有重要意义。
批评既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党的团结的重要保障。从遵义会议的拨乱反正到延安整风的思想洗礼,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每一次重大历史关头都伴随着批评的有力实践,而每一次的批评都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最终达到了“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从个体视角观察,批评不仅是党性锤炼的必修课,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磨刀石”。当看到同志思想上的“灰尘”、作风上的“污垢”,及时“拉袖子”“咬耳朵”,既是对组织负责的政治担当,更是对同志关爱的具体体现。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更需大胆开展批评,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在批评亮剑中强筋健骨,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合格答卷。
年轻干部处于事业起步期,充满激情与干劲,但同时也缺乏经验和历练,开展批评常有“怕、偏、虚”的思想包袱,需着力破除“三重困境”。突破不敢批的畏惧,摒弃批评上级怕自找麻烦、批评同级怕破坏关系、批评下级怕影响威信的顾虑,把批评上级作为坚持原则的政治自觉,把批评同级作为维护团结的责任担当,把批评下级作为带好队伍的应有之义。纠正批偏题的偏差,像延安整风中那样“对准靶子、点准穴位”,聚焦政治立场、纪律作风、履职能力等核心问题,不让批评沦为鸡毛蒜皮的纠缠、情绪宣泄的工具。破解走过场的虚浮,明白批评不是挑刺,而是对同志的真诚关爱,批评不是抹黑,而是对信仰的忠诚守护,深知“真刀真枪”的交锋,比“你好我好”的敷衍更有温度,比“甜言蜜语”的奉承更显真诚。
年轻干部开展批评,既要刚正不阿,也要讲究方法,把握好“度”与“效”的关系。批评要诚心,秉持公心、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严正尖锐,又坦白恳切,既直指问题要害,帮助同志改进不足,又体现组织关怀,增进党内团结,让“辣味”与“温度”并存,避免将批评庸俗化、表面化,甚至产生冷嘲暗讽、捕风捉影的偏差。批评要走心,放下面子、抛开顾虑,敢于用显微镜查问题、用放大镜看危害、用多棱镜找根源,既对照岗位职责找差距,更联系具体事例剖症结,避免蜻蜓点水的敷衍和隔靴搔痒的表演。批评要用心,既精准指出问题本质,让被批评者明晰不足,也要结合实际提出可行建议,真正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见措施,让批评成为改进不足、共同进步的催化剂。
批评和自我批评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毛泽东指出:“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这里的打扫和洗涤,指的便是批评和自我批评。年轻干部要准确把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辩证关系,坚持“双向发力”,批评他人时要“严”字当头,像包拯断案那样铁面无私,不搞爱惜羽毛的明哲保身;自我批评时要深挖细照,如鲁迅“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不做“隔靴搔痒”的表面文章。面对他人的批评,要保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胸襟和“改过不吝,从善如流”的态度,对批评指出的问题不回避、不抵触,既虚心接受,又举一反三,主动反思自身不足,将批评转化为成长动力。
“玉不琢,不成器。”年轻干部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唯有大胆开展批评,才能在思想碰撞中廓清迷雾,在实践磨砺中锤炼本领。让我们以“检身若不及”的自觉、“闻过则喜”的胸襟、“刮骨疗毒”的勇气,用好批评这一锐利武器,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书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青春答卷。
(作者系共青团云南省委书记)
2025-04-14 23:06:23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