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杭州“六小龙”出圈对宁波的启示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讲话稿范文 领导讲话稿 申论范文 淘8090网 淘8090 遴选范文 tao8090.com

来源:《宁波通讯》

杭州“六小龙”出圈对宁波的启示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尹晖、浙江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罗贻文,宁波市委杂志《宁波通讯》2025年4月18日发布)

 

由深度求索、宇树科技、强脑科技等企业组成的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彰显了杭州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强劲态势。近期,宁波市社科联组织课题组深入分析杭州智能创新生态,实地走访均胜电子、海天智胜、方太集团等宁波相关企业。未来,宁波应立足制造业优势,把握杭州在人工智能和算法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通过政策创新、生态赋能、人才保障三个维度发力,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跃迁。

探索:杭州构建创新生态的“三把钥匙”

智能时代的产业竞争,已从单一技术突破能力转向生态协同能力的较量。杭州抓住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要素,巧用产业政策、资金政策、人才政策等“三把钥匙”,形成了能够产生巨大效益的创新范式。

产业政策:重视前瞻布局与生态营造,且包容“野生创新”。杭州在新科技领域的崛起是长期前瞻布局的结果。2017年,发布“机器人+”行动计划。2018年,商务考察团将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从美国波士顿请到杭州。近五年来,杭州科创基金在不同阶段投资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宇树科技,为这些独角兽企业撑起创新“腰杆子”。杭州允许民营初创科技团队参与政府项目竞标,并用技术路径可行性评估取代传统财务指标审查,为初创企业提供重要支持。比如,深度求索早期以开源社区身份获得城市智能系统开发项目。政策效应逐步释放,杭州科技创新源源不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向杭州集聚。

资金政策:坚持主动服务与精准施策,且容许创新失败。从资金总量来说,杭州财政科技投入占比逾15%,为科创企业提供持续资金支持。从资金供给主体来看,截至2024年底,杭州有各类金融企业2000余家、省级金融机构300余家,以上企业、机构可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数据化风控服务,累计服务1万余家科技企业。从政策灵活性看,杭州允许硬科技企业试错迭代。比如,杭州创新引导基金允许项目失败后按实际投入资金的30%—50%给予补偿,且申请通过线上就可解决,既高效又便捷。

人才政策:引进人才并提供周到服务,且激励成果转化。杭州“六小龙”的创始人大部分不是杭州人,很多人一开始不在杭州创业。受到杭州人才政策吸引,他们纷纷选择落户杭州。比如,游戏科学公司创始人冯骥此前在深圳腾讯工作,随后他把公司迁至杭州;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是宁波人,他从深圳大疆离职后到杭州创业。杭州通过人才码面向高层次人才提供五大类二十七小类百余项人才服务。比如,游戏科学工程师曾通过杭州人才码“技术专家共享”模块,被借调至群核科技解决3D渲染难题。杭州还创新专利收益分红机制,激励人才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现可持续创新。杭州明确高校教师职务发明收益70%归属个人。浙江大学某人工智能团队研发的工业AI算法作价1.2亿元入股企业,为深度求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算法支撑。

分析:杭州智能创新生态对宁波的双向影响

正向催化宁波智能创新机遇。一是AI技术外溢可加速宁波智造转型。未来,机器替代人工、机器人优化生产线将成为宁波制造的新常态。比如,深度求索的视觉检测算法已应用于宁波海天塑机生产线,使产品缺陷检出率从89%提升至97%,每年可降低成本2300万元。二是推动宁波港口智能化转型。杭州城市大脑技术可助力宁波舟山港智能调度系统开发,提升集装箱装卸效率,减少船舶滞港损失。三是促进智能产业链分工协同。杭州机器人产业与宁波高端装备、模具产业协同发展,或催生长三角智能装备产业走廊。以宇树科技为例,其70%的精密零件采购来自宁波企业,带动14家供应商年订单量增长40%以上。

负面加剧人才虹吸与政策内卷。一是人才竞争加剧。杭州青年人才净流入率连续6年增长,杭甬双城通勤增加宁波人才流失风险。杭州人工智能工程师年平均薪酬达38万元,较宁波高出28%,近三年宁波流向杭州的AI算法人才年均增长17%。二是传统产业升级压力显现。杭州AI技术外溢或倒逼宁波20%传统制造企业转型,须防范短期产业阵痛。据调研,AI出现后,宁波某家电工厂因未能接入智能化产线失去30%订单,其设备改造成本估算达8000万元,短期利润不足以支撑转型投入。三是智能产业同质化风险陡增。截至2025年2月,全国已有超20个城市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园,存在重复建设风险。

建议:以“机制创新+生态赋能+人才保障”助力制造业智能化跃迁

围绕宁波“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目标,结合对宁波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需求的深度调研,课题组建议宁波从政策创新、生态赋能、人才保障三方面发力,持续释放“杭州创新+宁波智造”乘数效应,在全国率先探索制造业智能化跃迁的“宁波解法”。

聚焦专精特新优势企业,加速智能化升级。一是为企业测试AI应用场景提供政策便利。借鉴杭州场景换技术模式,实施“场景开放+需求导向”政策创新。在宁波舟山港开放无人集卡全域路测、船舶自动靠泊等场景,允许企业边测试边合规,简化智能化项目审批流程,将港口数据调用手续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在工业园区设立“AI+制造业”场景试验区,提供5G专网、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支持,给予入驻企业场地租金补贴。二是实施企业智能化改造倍增计划。建立“智改倍增”项目库,重点支持绿色石化、高端装备、高精模具、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推动其加快智能化转型步伐。对列入项目库的企业,按照设备投入的20%—30%给予补助,增强企业智能化转型动力。

营造“产业共生”智能生态,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一是构建产业链智能化转型协同机制。一方面,依托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链数字协同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算力支持,开放DeepSeek等大模型API接口,鼓励企业将智能算法转化为工业级大模型,补贴30%—50%模型研发费用。另一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比如,鼓励均胜电子将其JAIC编程工具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放,按服务中小企业数量给予其奖励。在模具、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集群率先推广协同平台,培育10个智能制造协同产业园,鼓励园区企业采购本地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提升本地制造业生态韧性。二是推动“链主企业+配套企业”协同创新。设立产业链协同创新专项基金,支持链主企业联合配套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对协同创新项目按研发投入不同阶段给予20%—40%补助。重点关注柔性电子、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研发,推动产业聚“链”成“圈”。实施产业链数字赋能计划,支持龙头企业向产业链其他企业输出数字化能力,按服务本地配套企业年度营收的1%给予税收优惠。

完善“产教融合”人才政策,夯实创新发展基础。一是优化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完善甬江引才工程,为领军人才提供股权激励与成果转化收益分成;优化工程师引育政策,为35岁以下高端青年创新人才提供“3+2”住房支持,即前3年提供租金低于市场价60%的人才公寓,后2年给予最高100万元购房贴息。二是创新杭甬人才共享机制。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发放双城科创通行证,提供高铁通勤费用70%补贴,允许20%工作时间异地办公。三是推动产教研学深度融合。支持宁波大学等院校设立智能制造、智能港口等专业,允许获评“浙江工匠”的高技能人才直接受聘高校产业教授。鼓励高校牵头建设产业链创新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对接、人才培训等服务,每年培训技术骨干1000人次以上,满足企业智能化转型需求。

 


23 04月

2025-04-23 21:20:57

浏览9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在云阳世界地质公园文旅推介活动上的讲话摘录 聚焦“五部五心” 打造模范部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