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申论范文天天学

作者:admin|分类:未命名|标签:讲话稿范文 领导讲话稿

目录

议论文范文 1

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1

保护合法致富鼓励回报社会 3

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4

科技创新推动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 6

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8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

政策理论热点 11

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

议论文范文

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论学习贯彻习总书记中央人大工作会议重要讲话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站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高度,深入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强调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对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2019年11月,习总书记视察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明确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概念。今年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集中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深刻阐明了我国人民民主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为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指引和遵循。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我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形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了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全体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正如习总书记深刻指出的:“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国家各项工作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利,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确保党和国家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推进人大协商、立法协商,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统一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中。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中成长,也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断发展。前进道路上,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质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

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8日第01版)

保护合法致富鼓励回报社会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③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万企帮万村”行动蓬勃开展。很多企业投身其中,通过扶持产业、美化村居等方式参与扶贫,仅东部地区企业赴扶贫协作地区累计投资就达1万多亿元。“万企帮万村”行动,既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为脱贫攻坚注入动力,更说明“先富带后富”的巨大潜力。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不同,共同富裕不能整齐划一、齐头并进,而要循序渐进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需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是一个逻辑整体,既要鼓励“先富”,激发发展活力;也要带动“后富”,体现社会公平。我们要切实保护劳动所得,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合法致富,充分调动企业家积极性,促进各类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同时,也要加强公益慈善事业规范管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到搞活乡镇企业和私营经济;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系列改革举措为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激发创造热情、点燃创业激情,为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等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拓展了社会创造财富的空间。包括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监管举措,也是为了促进相关行业、相关企业更加健康、更可持续、更为长远的发展。我们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从长远来看,鼓励先富,最终目的是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任何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都是社会的企业。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近年来,在公益事业中用心用力,在抗疫斗争中捐款捐物,越来越多企业家在回报社会中获得社会认可。民营企业家富起来以后,要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共同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必须看到,第三次分配不是“劫富济贫”,也决不搞“逼捐”,回报社会应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高收入群体和企业积极主动投入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必将点亮道德之光、汇聚社会暖流,更好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20多年前,10名民营企业家发出《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号召先富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到老少边穷地区扶贫开发,促进共同富裕。鼓励先富起来的群体,秉承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理念,坚持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准则,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建设结合起来,“先富起来”的活力定能汇聚起“带动后富”的动力,奔赴共同富裕的美好前程。

本报评论部;《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8日第04版)

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二十四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习总书记强调:“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习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面对面同贫困群众聊家常、算细账,亲身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2021年2月25日,习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脱贫攻坚斗争中,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在脱贫攻坚斗争中,从党的领袖到广大党员干部,情系贫困群众、心怀减贫大业,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全面参与,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彰显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团结伟力;从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到加强领导、建强队伍,从区分类别、靶向施策,到严格标准、有序退出,再到跟踪监测、防止返贫,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等问题,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集中展现了“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的治理智慧;广大党员、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扎根一线、任劳任怨,基层党员干部呕心沥血、苦干实干,广大志愿者真情投入、倾力奉献,1800多名党员、干部为减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深刻诠释了“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价值追求。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要继续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回首过去,我们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正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而奋斗。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决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8日第04版)

科技创新推动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人类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重大自然灾害、能源资源短缺、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科技伦理等一系列重要全球性问题。习总书记在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时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指明了科技创新在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解决一些重要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谁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据先机、赢得优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是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紧迫需要,符合各国人民和全球科技界的期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许多重大科技问题和挑战需要全世界共同应对,众多复杂科研项目需要国际社会齐心协力推进。

我国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同世界各国共享创新发展成果,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目前,我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参加的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超过200个。通过深度参与国际创新合作,我国在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全球行动中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向世界传递出以科技创新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决心和诚意。面向未来,我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创新活动日益集聚化的趋势下,发达国家相继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汇聚高端要素,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国内一些科技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已初步具备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进一步挖掘潜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不断完善创新生态,打造特色鲜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创新高地,使之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带动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新型载体和重要平台。

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大力吸引和集聚创新人才,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更多世界级重要人才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近些年来,大学为创新活动培养了丰富的人才资源,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双重使命。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大学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和能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还不够多。

一流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亟须进一步发挥在基础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自由探索,勇于开拓新的方向。应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技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作者罗俊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8日第09版)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习总书记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长江生态保护等方面多次强调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今年4月,习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再次强调:“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为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

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生态学意义上的原真性概念主要来自恢复生态学理论,存在“自然原真性”和“历史原真性”两种理解。前者是指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到荒野状态,达到自然循环和生态健康水平。这种观点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所处的历史阶段。后者指生态系统需要恢复到某一个特定的历史状态。在这两种观点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步提出,评判原真性的主要标准在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可被预测的程度,并结合给定的历史地理条件进行预测,由此实现了“自然原真性”和“历史原真性”的统一。20世纪中期,随着生态系统科学和生态伦理学理论的发展,生态群落的完整性受到广泛关注。生态学把整体性看作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强调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由多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在早期,完整性主要被用于评价原始森林和荒野地区,强调保护生物群落完整性、稳定性等,后来逐渐拓展为对区域性生态系统的评价。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特定区域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完整性;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韧性和自组织能力。

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自然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关注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强。2016年1月,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2019年8月,习总书记在致信祝贺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时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经过努力,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日趋完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重点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文化遗产、保障生态环境质量、保卫国家生态安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进一步强化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视野寻求治理之道,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做好自然保护地分类治理工作,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者林震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8日第09版)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完善法治环境,增强政策透明度和可预见性。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以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过程。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用市场化的方式、法治化的手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要素市场的深化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在要素的获得和准入方面,要做到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把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同时,也要看到,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是要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针对劳动、资本、土地、数据、知识、技术、管理等不同生产要素,根据各要素的边际贡献按市场机制来决定其报酬。对于劳动力市场,我们要根据各类人才对社会的贡献水平决定其薪酬待遇,同时鼓励“人往高处走”,不但允许各类劳动力和人才在区域内、行业内、相同所有制单位内部流动,也要鼓励他们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完善数字商品贸易、数字服务贸易和数据贸易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

三是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要加快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要在做好农村宅基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持续完善法治环境,增强政策透明度和可预见性

持续完善法治环境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法治体系,不断加强对产权的保护,促进公平竞争,做到有效监管,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营造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健全支持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健康发展的法治环境,在准入许可、要素获取和经营环境上对各类企业平等对待。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让数据“多跑腿”,企业“少跑腿”。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增强宏观政策的透明度、连续性和可预见性。一是增强宏观政策的透明度。要继续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持全国一张清单。二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增强可预见性。要着眼于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通过稳就业实现促增收,提高消费意愿和能力。

(作者余淼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8日第10版)

政策理论热点

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伟大的社会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实践发展充分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完全正确的。今天,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执着努力。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漫长的历史上,探索历史规律、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类的这种探索还处于自发阶段。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前行之路。

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这三大组成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然而,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鲜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一百年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为我们党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提供了理论遵循和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习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面对世界风云变幻,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从中国实际出发、把握历史主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习总书记指出:“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中国共产党是勇于理论创新的党,也是善于理论创新的党。我们党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岁月,这一百年是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百年,也是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百年。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形成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科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在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认识和正确主张。在科学思想的指引下,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认识,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科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思想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这一思想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许多重大原理性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造性升华。这一思想立足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创造性的鲜明品格,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精神风范,充分展现了高尚真挚的人民情怀、家国情怀、民族情怀、天下情怀。

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关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大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全面性、历史性贡献。在当代中国、在当今时代,坚持和发展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贯彻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我们要深刻把握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坚持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在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贯彻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继续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全面贯彻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8日第11版)

18 10月

2021-10-18 21:47:05

浏览538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在2021年舟山市新录用公务员暨选调生初任培训班上的讲课要点 在第三届滨州市企业家大会上的主旨演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