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申论范文天天学

作者:admin|分类:未命名|标签:讲话稿范文 领导讲话稿

目录

面试热点 2

提升养老助餐服务水平 2

议论文范文 3

增强数字政府效能 3

书写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 5

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 6

政策理论热点 7

高举习主席外交思想光辉旗帜书写民族复兴壮丽篇章 7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一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实现跨界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二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三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要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要做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形势研判,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面试热点

提升养老助餐服务水平

为满足老年人社区就餐需求,北京今年计划发展1000个养老助餐点,加快养老助餐点全覆盖,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热气腾腾的“暖心饭”。目前,北京已发展养老助餐点967家,年度目标即将完成。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如何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老年人往往家庭人口少、行动不便,特别是对独居、孤寡、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来说,“吃饭难”问题更加凸显。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主的养老服务体系下,能否创新养老助餐服务模式,为老年人送上可口、实惠的饭菜,受到广泛关注。

让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满足就餐需求,各地已经摸索出不少经验。比如,有的地方在社区开设老年餐桌、老年食堂,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选择;有的地方开展送餐上门服务,将热乎乎的餐点送到老人家中。但总的看来,由于老年人人口众多,需求各异,尚需多措并举提升养老助餐服务水平。

与庞大的养老就餐服务需求相比,社区养老助餐服务模式需要创新。现在,不少老年人离助餐服务点距离较远,加之老年人更易受天气变化、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不便出门,如何开展多种形式的送餐上门服务,是满足老年人餐饮消费需求的重点之一。目前,社区养老助餐服务点大多是以公益项目的形式由政府部门出资建立,成本高、盈利低,往往存在一定的经营压力,再聘请配送人员提供上门送餐服务的确有些力不从心。要充分吸纳、调动养老服务机构、餐饮企业、互联网平台、外卖配送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努力提升送餐上门服务水平。

呵护好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就要共同建设完善社区养老助餐服务体系,统筹规划中央厨房、养老助餐服务点、配送中心布局。逐步建立“中央厨房+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点+配送入户”多层次助餐服务体系,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打造15分钟助餐服务网络。目前,一些地区已探索开启养老助餐数字化试点,开通专为老年人服务的线上外卖平台,提供线上点餐、“外卖式”助餐服务,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频次高、需求旺的老年餐饮服务市场是一片新蓝海。呵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不仅事关民生福祉,也是养老产业发展的新“赛道”。期待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进一步织密布局均衡、方便可及的养老助餐服务网,让更多老年人能够乐享美味、安度晚年。

罗珊珊;《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0日第10版)

议论文范文

增强数字政府效能

——让数字技术应用造福人民②

坐在视频监控系统前,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实时查看辖区各个内涝点状况,及时做好应急调度工作;在长三角地区,沪苏浙皖的居民动动手指,就可以实现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大中专学生毕业户口迁移等;通过社区“一网通”系统,工作人员接到群众上传的违规存放煤气罐的线索,一举端掉多个“黑煤气”窝点,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各种数字政府应用场景,折射着这样的趋势:基层治理精准化,便民便企服务智慧化。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入数字政府建设,“掌上办”“指尖办”成为政务服务标配。云平台再造政务流程,“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数据跨地域协同管理,“一网通办”“异地可办”“跨省通办”正在照进现实。根据《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国际排名从2018年的第六十五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四十五位。流动的数据、流畅的体验,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正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致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习主席强调要“增强数字政府效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如果说过去主要解决了政务服务“一网”的问题,那么今后更大的突破在“通办”。前者是基础条件、物理变化,后者则是实现流程再造、效率提升、治理优化的化学反应。只有群众可以在指尖划动中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市场主体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一站式审批”,才能把增强数字政府效能转化为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转化为经济活力的激发、治理能力的提升。

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引领,公共服务领域正发生深刻变革。一方面,政务服务正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从“线下跑”向“网上办”、由“分头办”向“协同办”的趋势更加明显。比如上海推出的“随申码”,当人们出入公共场合时,它是“健康码”;乘坐地铁时,是“地铁码”;到医院看病时,可以当医保卡用……部门联动的“一网通办”持续走向纵深,新的应用场景还在应需开发。另一方面,政府治理方式获得极大拓展和创新,数字应用促进民生服务、企业发展、灾害预测、应急管理等领域更加高效。比如优化营商环境,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的比例达到82.13%,全国一半以上行政许可事项平均承诺时限压缩超过40%。实践证明,利用数字技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治理转型,能够更好满足公众对政务服务越来越高的需求。

增强数字政府效能,需要抓住数据共享这个“牛鼻子”。放眼现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医疗卫生资源调配,基层治理中“上面千条线”与“下面一根针”的高效精准对接,长三角覆盖41个城市、实现100多个事项同城化的“一网通办”,哪一项都离不开数据的整合与共享;面向未来,便民服务同城化的不断拓展,申报审批进度的进一步压缩,应急风险的感知、预测和防范,也都需要打通信息壁垒、消除部门阻隔。只有以改革创新打通“数据底座”,以制度完善加固协同共享,才能让政令一键到达、执行一贯到底、服务一网通办、监督一屏掌控。

增强数字政府效能,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升数字素养和数字治理水平。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数据的爆发增长,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习总书记强调:“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学”上拓眼界,在“思”上下功夫,在“用”上见实效,增强利用数字技术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与此同时,多用“数字”之所能,也要多察“数字”之不能。社会上还存在跟不上数字时代步伐的群体,党员干部需要正视“数字鸿沟”,让数字政府建设惠及更多群众。唯有如此,才能把数字政府建设的成效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刀耕火种到声光化电,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制度体系和治理方式的变革。顺应数字文明的浪潮,不断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本报评论部《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0日第05版)

书写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

在河北雄安新区,各项建设如火如荼,交通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再创新局面;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带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快速成长,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更加凸显;在广东中山,深中通道施工繁忙,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与“软联通”齐头并进,融合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区域协调发展的和谐乐章正在奏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时俱进、科学决策,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举措。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统筹区域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相继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高质量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逐步完善,形成了国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东西南北中纵横联动,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从国情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应对这一重大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以黄河为例,这条横跨9省区、全长5464公里的母亲河,所在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怎样协调上中下游不同城市的发展诉求?如何统筹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作出系统谋划,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如今,一个个国家重大战略加速实施、逐步打通区域协调发展的“经络”,各大区域板块发挥比较优势、良性互动,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情况和问题。比如,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同时,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习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今年6月,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实现旅游通航。大运河的复航,有利于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有助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凝聚众智、集聚众力,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一定能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书写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

彭飞《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0日第05版)

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

习总书记指出:“要在为民服务上力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正是因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无穷力量,我们党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学史力行,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

民之所向,政之所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需要党员、干部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同样需要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充分倾听群众声音,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我们才能真正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才可能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习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始终同人民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只有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我们才能做到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只有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我们才能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人民群众之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只有在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时,才能充分迸发出来。鸦片战争后的旧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备受欺凌,就是因为旧中国是一盘散沙,人民群众没有得到很好的引领和组织。只有当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才有了一个先进的政党作为凝聚自身力量的领导核心,从而组织起来、团结起来了,中国才彻底结束了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状态,昂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是人民的事业、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只有当好人民群众的领路人,把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引导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凝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来,之所以能够不断创造历史伟业,根本就在于党始终把人民作为“源”和“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做到学史力行,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我们党就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团结带领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葛亮亮《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0日第09版)

政策理论热点

高举习主席外交思想光辉旗帜书写民族复兴壮丽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习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卓越政治智慧、非凡理论勇气、深厚天下情怀,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亲自领导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意义的外交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形成了习主席外交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实现了历史使命与时代潮流、民族精神与国际主义、中国气派与世界情怀的高度统一,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主席外交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发行,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为学习贯彻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权威辅助读本,为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引。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掀起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外交思想的热潮,切实担负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护航、为党和人民利益担当、为人类发展进步尽责的光荣使命。

深刻领悟习主席外交思想的深刻时代内涵和重大历史贡献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习主席外交思想辨析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为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树立了思想旗帜、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宏伟蓝图,为破解人类面对的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主席外交思想为中国外交提供了时代坐标。习总书记指出,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科学研判世界格局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精准辨析国际体系转型过渡期与我国发展历史交汇期相互交织的阶段性特征,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同时,我国正处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阶段,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判断,从世界力量格局的横坐标和中华民族前进的纵坐标准确界定了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揭示了世界发展潮流所向和民族复兴光明前景,为制定对外战略、开展对外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战略定力、战略自信和战略主动。

习主席外交思想为中国外交明确了政治保障。习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外交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根本政治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始终引领制定中国重大外交决策,统筹推进各方面对外工作,确保中国外交在70多年的国际风云变幻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总书记的亲自擘画和指挥下,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加强,顶层设计更加科学、战略谋划日益加强、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统筹协调更加有力、对外工作大协同更加顺畅、服务发展大局更加高效,确保中国外交不断开拓进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为我国发展营造了有利国际环境,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习主席外交思想为中国外交指明了奋斗方向。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习总书记高瞻远瞩,用共同利益、共同挑战、共同责任把各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在这面旗帜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明确了行动方向;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指明了必由之路;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阐明了价值追求。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已载入联大决议等多个国际文件,周边、亚太、中非、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成就斐然。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这一重大理念彰显出更强大的感召力,为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了正能量,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明确了努力方向。

习主席外交思想引领中国外交走出了外交新路。今天的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并强调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们以坚持和平发展为战略抉择,探索走出与传统大国崛起不同的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在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辩证统一中走通走顺。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着力点,构建共同而非排他的“朋友圈”,开辟结伴而不结盟、对话而不对抗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以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责任担当,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公平正义,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创新,更加善于战略策略运筹,更为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道义,展现出与时俱进、担当有为、开放包容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高了我国国际声望,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

习主席外交思想引领中国外交取得历史性成就。习总书记亲自指挥、亲力亲为下,在习主席外交思想正确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办成了不少大事要事,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元首外交战略引领全面彰显,习主席41次出访成果丰硕,一系列主场外交精彩纷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密集开展“云外交”,深入战略沟通,凝聚合作共识,开创外交新局面。战略布局全面拓展,同世界上108个国家和4个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基本形成。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推进,同14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打造全球最大国际合作平台。国际影响全面提升,在世界变局中发挥稳定性建设性作用,在全球挑战面前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面对“新冷战”“小圈子”高举多边主义火炬,坚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全面维护,在台湾、涉港、涉疆、涉藏、涉海、人权等问题上敢于亮剑、坚决斗争,为国家发展创造了有利外部环境。

深刻领悟习主席外交思想的创新理论品格和重要指导意义

习主席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经验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不仅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理论的一次大发展、大飞跃,也开辟了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新高度、新境界。

习主席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外交领域的体现和拓展。习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主席外交思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世界格局、中国外交使命结合起来,精辟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应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外交等重大问题,从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从共建“一带一路”到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从服务民族复兴到促进人类进步,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外交领域的历史性飞跃。同时,习主席外交思想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使我国在世界动荡变革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地位,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向更高境界。

习主席外交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习总书记对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知之深、爱之切,在外交领域不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对外交往中善用先贤经典深入做人的工作,在文明对话中抓住文明共通内核架起友谊的桥梁,体现出高度的文明自觉和文化自信。习总书记提出的正确义利观体现出“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崇高追求,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绵延着“亲仁善邻”“兼爱非攻”的中华美德,新型国际关系主张承载着“协和万邦”“立己达人”的美好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天下为公”“和衷共济”的博大胸怀,“一带一路”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精神穿越时空在当今世界发扬光大,不仅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全新内涵,而且使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闪耀着文明和智慧的光芒。

习主席外交思想是对新中国外交核心原则和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接续努力下,新中国外交在国际风云激荡中成长奋进,不仅建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也形成了彰显民族风骨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开拓进取,把继承与发展辩证统一起来。始终坚守公平正义、捍卫主权安全,强调新的征程上,必须敢于斗争,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发出了独立自主、反干涉、反霸权的时代强音。不断与时俱进,赋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方针政策新的时代精神,鲜明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重要思想和重大倡议,以及倡导全球治理观、国际秩序观、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合作观、人权观、生态观、文明观等重要理念,进一步深化了对21世纪国际关系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规律性认识,拓展了新中国的外交理论体系。

习主席外交思想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和扬弃。习主席外交思想始终站在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道义制高点上,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和根本利益结合起来,超越了国强必霸、大国冲突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窠臼,实现了对国际关系发展规律认识的创新和升华。针对结盟对抗、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主张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以共赢而非零和的理念发展伙伴关系。针对少数国家损害别国安全、谋求绝对安全,倡导共同安全、普遍安全,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针对保护主义、反全球化逆流,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两大挑战,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弥补全球治理赤字。这一系列理论创新站在时代发展最前沿,代表国际社会大多数,打破了西方国家对国际规则制定权话语权的垄断,为国际政治文明进步带来了新机遇。

习主席外交思想为指导奋进新时代外交新征程

登泰山而小天下,循大道而至千里。习主席外交思想是立意高远、系统完备、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要结合学习贯彻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持续深入用习主席外交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持续强化理论武装。习总书记强调,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要深刻理解习主席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总书记对外交工作的重要指示上来,统一到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外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打造用习主席外交思想武装起来的新时代“外交铁军”。

进一步统筹两个大局,积极推进民族复兴。习总书记指出,对外工作要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加强谋篇布局,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工作。要通过深入学习习主席外交思想,牢牢把握“国之大者”,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以元首外交为核心和统领,深入做好新形势下各方向各领域对外工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可逆转提供有力外部保障。

进一步树牢斗争意识,妥善应对风险挑战。习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我们要始终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同各种风险挑战坚决斗争,坚定捍卫党、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坚决反击任何外来干涉,挫败一切反华势力干扰破坏,以坚定的决心和有效的举措进一步维护好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开创外交新局。习总书记指出,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要通过深入学习习主席外交思想提高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业务水平,积极适应形势和任务不断变化的需要,练就驾驭复杂国际局势和处理繁重涉外事务的真本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公共外交水平,加强对习主席外交思想的大众化国际化理论宣介,引导国际社会树立正确中共观、中国观。

旗帜指引方向,实干铸就辉煌。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主席外交思想为指引,担当作为、善作善成,为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丽篇章作出新的努力。

王毅《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0日第09版)

20 10月

2021-10-20 22:38:09

浏览538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易炼红5篇就任离任讲话 易炼红就任江西省委书记时的讲话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