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党建引领社区网格化治理新路径
探索党建引领社区网格化治理新路径
赵洪涛 字数:2444 (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委书记)
《学习时报》(2025年07月16日第04版)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为抓手,织密社区善治之网,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突出党建引领,夯实网格化治理组织根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基层治理的最大优势。深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将党的领导贯穿网格化治理全过程、各环节。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治理机制。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建立由区委书记任主任,组织、社会工作、政法等2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书记开展“双月”现场调研推进,会办督办网格治理、物管提优等重点问题,形成上下级联动、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优化治理架构,织密组织体系。持续优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新机制,按照每个网格覆盖300——500户的标准划分城市综合网格,以村民小组为基础划分农村网格,商圈、学校、医院等单独设置专属网格,及时调整管理幅度不合理的网格及党组织,建强“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小区)党支部——党员楼栋长(中心户)”组织体系,形成“一网运行、多格合一”的网格化基层治理架构。三是深化组织覆盖,凝聚多方合力。着力推进网格党组织的有形有效覆盖,推动村(社区)书记和主任“一肩挑”、“两委”成员和网格员“一肩挑”、楼栋长和党小组长“一肩挑”,夯实网格党建工作力量;积极吸纳物业、业委会党员进入网格党组织,加强驻区单位、“三新”群体等党组织建设,定期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引导党员投身社区网格治理,推动网格治理与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深度融合。
突出聚势赋能,锻造网格化治理过硬队伍。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基层治理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素质过硬、协同有力的治理队伍。一是提升社工队伍战斗力。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标准,加大社区工作者选育管用力度,依托区委党校等平台,通过履职培训、实战实训、跟班锻炼等方式,着力提高其应急管理、服务群众等工作能力,全区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持证率达65%。二是提升四支队伍执行力。组建四支专兼职结合的网格治理队伍,明确村(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物业人员为专职队伍,镇(街道)下沉网格人员、社区110、党员楼栋长等为兼职队伍,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和行业部门人员等为专业队伍,区纪委监委成立督查组为监督队伍。专职队伍驻点网格开展工作,兼职队伍重点协助做好民生服务和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参与矛盾化解和协商议事,监督队伍负责常态化督查,定期通报网格事项办理不作为、慢作为情况。三是提升治理队伍内驱力。完善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激励保障机制,在阵地建设、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支持;赋予镇(街道)、村(社区)对区直部门“吹哨报到”、“在职党员进社区”等工作评价权;对表现突出的党组织和党员及时奖励,作为评优评先、提拔晋升重要参考,鼓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比学赶超。
突出数智融合,构筑网格化治理智慧中枢。在数字化时代浪潮下,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效能提升,让基层治理更智能、更精准、更高效。一是探索集成化智慧指挥平台。打造区级基层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整合综治、12345热线等平台资源,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集驾驶舱大屏、智能手机终端、数据管理平台于一体的智慧社区综合服务系统,对网格内的人、地、事、物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和研判,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实时、精准监控。二是畅通网格化快速响应渠道。建立“区级管难事、镇街解烦事、村居办实事、网格理小事”制度,明确事件处置流程和责任主体,建立信息采集、分类处理、分级处置、结果反馈闭环流程。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问题后,不能自行解决的及时通过移动终端上报社区处置;社区不能解决的,通过“报告——吹哨——报到”机制,向镇(街道)或相关部门发出协助处置请求,各方联动处置并跟踪反馈,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增强数据化科学决策支持。加强对基层治理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科学研判治理中的热点难点和潜在风险隐患,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建立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为应对突发事件和舆情危机提供决策支持。定期发布网格化治理大数据分析报告,并进行总结评估、提出意见建议,推动基层治理工作不断优化提升。
突出以人为本,共享网格化治理惠民成果。基层治理的最终目标,是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收获幸福生活。将群众需求作为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推动实事办理、矛盾化解、文明培育等工作落地见效。一是按需服务暖民心。建立“群众点单、网格派单、部门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机制,通过网格走访、居民议事会、线上平台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需求和意见建议。建立群众评单机制,由群众对办理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多元调解纾民困。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每个网格内建立调解工作室,设置“老书记工作室”,积极化解日常矛盾纠纷;对于疑难复杂矛盾,整合司法、公安、信访等部门力量,对纠纷进行联合调解。定期开展法律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提高居民的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引导居民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矛盾纠纷。三是文化浸润惠民生。以网格为单位,建立网格志愿服务队,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文明家庭、最美邻里等评选,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先进,引导居民弘扬传统美德,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让社区网格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坚实港湾,为社会的持续稳定与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委书记)
2025-07-16 15:00:26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