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四川阆中古城的保护实践及启示

作者:admin|分类:未分类|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申论范文 淘8090 淘8090网 tao8090.com 遴选范文

来源:《求是》2025/14

四川阆中古城的保护实践及启示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调研组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在中国春节申遗的视频中,来自四川阆中古城的舞草龙、写春联等春节民俗被收录展示,承载这些春节民俗印记的井字型街巷、明清式民居院落惊艳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阆中古城在快速工业化的当下为何能够守护文脉,又让百姓安居乐业?调研组多次走进阆中,探寻保护密码,感受传承活力,挖掘经验启示。

一、阆中古城为何“能拥抱穿越千年的风”?

阆中古城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有2300多年建城史,被赞为“天人合一”的城市选址典范,1986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核心区内拥有73条井字型街巷、270多座明清式民居院落。2025年五一假期,近50万游客涌入古城,大家驻足感叹“时时能拥抱穿越千年的风”,居民纷纷感慨“处处都是满满的儿时印记”,慕名而来的专家赞叹其为“巴蜀古建筑实物宝库”。

用好法律“利剑”。阆中古城保护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调研组了解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阆中古城也曾面临着如何改造和更新等一系列问题。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明奎介绍:“2000年前后,旧城改造风盛行,三陈街多套‘回字型’院落被拆除,真是太可惜了!那时候,我们就自发组织古城保护活动,呼吁古城保护有法可依。”2004年7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全省第一部保护古城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从规划、保护、建设、管理等方面明确了具体翔实的刚性规定。2019年5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又对《条例》补充修订了10余处,将古城保护范围从1.78平方公里拓展至23.17平方公里,并确定每年7月30日为“阆中古城保护日”,扬法治风帆,护千年古城。

出好规划“图谱”。2024年11月,大东街94号古城民居正进行微改造,门口张贴着房屋修缮方案公示,院子改造的施工单位、施工资质、施工内容、施工材料等一目了然。即将竣工的白花庵街25号“积善堂”业主蒲清茂介绍:“施工图纸、规范指标有政府指导,材质材料、施工工艺有专家把关,我们省心舒心。”近些年来,阆中市编制出台《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阆中古城保护名录编制管理办法》、《阆中古城维修规范》等政策文件,建立古城保护名录制度,把古城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非遗项目等要素纳入保护名录范畴,让古城保护真正有规可循、有制可守。从微改造中获益的三联书院业主段君坦言,“当年因为立法保护,想拆没拆成,现在庆幸没拆,才留住了古城的老样子、老记忆”。

抓好责任“主体”。调研组在社区座谈时,社区干部介绍,“古城的管护,曾经是‘九龙治水’,上午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登门要求,下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过来查看,第二天消防等部门又前来检查,一拨又一拨。其实,政府责任大,老百姓也心烦”。为了抓好古城统一管护,阆中市一直探索如何推动体制改革。如今,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牵头,与阆中市规划、住建等部门实行联合办公机制,每周三集中勘察审查古城房屋修缮保护问题,让群众“最多跑一次”。阆中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同志在座谈时提到,“我们和公安、文旅等21个部门还配合古管局组建了联动执法队伍,常态化巡查处置古城私搭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去年以来就处置了28起”。除了理顺古城保护管理体制,最有力的是发动大众参与。被评为古城保护先进个人的何国雄深有感触:“古城保护普法20余年了,我从事古城保护也有14年,获得荣誉,既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动力。我们一定把古城守护好。”

四川省阆中市坚持“慎重拆、慎重建”的理念,古城“山—水—城”的历史风貌、地理格局得到完整延续,“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街巷布局、民居院落得到原真保存。古城核心区内拥有73条井字型街巷、270多座明清式民居院落。图为2025年7月10日拍摄的阆中古城核心区(部分)鸟瞰图。 四川省委宣传部供图

二、阆中古城是如何留住人的?

“历史的原真性”和“生活的延续性”,一直是阆中古城的最大特点、最大价值、最大魅力。有媒体报道时讲到,阆中古城留下的不仅仅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形态,更在于“人”赋予的生命力和烟火气,还在于古城人世代传承的生活方式、俚语方言构筑起的精神纽带和基因图谱。怎么留住人?那就是让古城人有获得感、幸福感。

保持古城历史原真。调研组走遍阆中古城街巷,明显感受到,古城“山—水—城”的历史风貌、地理格局得到完整延续,“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街巷布局、民居院落得到原真保存。阆中市坚持“慎重拆、慎重建”的理念,明确不拆除文物(历史)建筑、合理修缮古城风貌建筑,有效保护了不可移动文物46处、历史建筑86处、传统风貌民居200余处。除了落实保护规划和修缮规范,阆中市成立文物保护中心、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等,汇聚了50余名本土专家,结合古城修缮保护需求培育古建筑修复资质公司4家、川东北民居传统工艺施工队9家、古城民居修缮工匠100余人,让保护修缮有队伍、有传承。阆中市还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投入约30亿元实施古城“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对破损路面、旱厕及水电气网等进行系统改造。胡家院业主胡宗林常常向游客感叹:“以前院子里破烂开裂,父母亲曾动过不少念头搬家到新城。现在你们看,清朝康熙年间修的老院子留下来了,真的是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改善古城居住环境。调研组了解到,阆中很早就摒弃把原住民迁出、商业利益最大化这种模式,而是把原住民作为古城最重要文化传承主体进行整体保护,明确了“不迁居民、不迁学校、不迁市场作坊”的原则,实现人城相契相守。目前,4万多居民在古城内安居乐业,“柴米油盐”升腾起人间烟火气。古城居民胡平告诉调研组,他原本以为古城保护了,就要把居民都迁出去腾给生意人,“没想到我们不仅住在老地方,还可以继续挑着担子卖石磨豆花。现在我的手艺传下来了,有稳定的收入,日子也过得踏实”。古城内设有幼儿园、重点小学和重点中学5所,每日近2万名学生穿过古城街巷进入学校求学问知。古城内还有3个农贸市场、3条农贸街,有酿醋、牛肉、蒸馍等各类小作坊300余家。65岁的邓学平是土生土长的古城人,他经常讲:“我一生都在这里,根也在这里,现在的古城生活其实很方便,买点什么、吃点什么出门就能解决。”阆中中学高二学生崔航彬在他获奖作文中写道:“校内校外都是知识学习,上学放学都在触摸历史。从清晨的江风,到傍晚的霞光,随时都在感受着千年的脉动。”

丰富古城生业形态。阆中市坚持“无市井、不古城”理念,丰富的古城业态让居民既可生活好,也能有生计。如今,阆中古城有各类经营主体1283户,其中名特产品店274家、民宿客栈173家、汉服店39家,就业人员超1.5万人。2005年成为古城第一批导游的苟全华,在古城保护整体提升、人气“爆火”后,转型自主创业,经营了一家阆中染坊客栈,常年入住率保持在70%以上,节假日期间更是一房难求。调研组走访看到,古城中还有一大批如阆中书院、孔家大院等将不同建筑形态和文化形态相融合的特色民宿,与“前店后厂、前铺后居、前作坊后庭院”生活场景错落有致,让古城的烟火气在岁月流转中愈发浓郁。阆中还常态开展春季“汉服纪”、夏季龙舟赛、冬季春博会等特色活动,推出阆苑仙境寻踪之旅、博物馆探秘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扶持推出特色文化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更多文化新场景、新服务、新业态在古城中积聚。

三、阆中古城文脉如何传好守好?

肌理是表,文脉是根。在与古城干部群众交流中,调研组感受最深的是,如果说之前所做的一切“有形”的保护是让阆中古城“活下来”,那么文脉的传承,则是着眼发挥文化的内生动力,通过文化赋能、文化聚魂,让阆中古城真正守住文脉。

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阆中古城得以保持原汁原味、焕发生机活力。阆中古城传统建筑上的木雕窗花千姿百态,是古典营造法式中的精髓。图为2025年7月8日,阆中古城传统木工匠人正在修缮窗花构件。 四川省委宣传部供图

古城保护中留住底蕴。古城的灵魂,已经渗入古城的每道砖缝、每栋楼阁之中。调研组发现,古城居民在修房时,会把门神画在大门上。门神画师张桅解释道,“把传统的民俗文化和当下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让非遗技艺在代代传承中焕发新生”。阆中坚持以“匠心传承”延续文化脉络,依托阆中丝毯、保宁醋等非遗项目和四川大学等高校资源,改进非遗技艺16种,培养传承人500余名,复现古代民俗活动50余种。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既能感受到“秀才赶考”、“张飞巡城”、“夜间打更”等古代生活方式,也能体验到“皮影迪斯科”、编一编手工地毯、酿一酿原味醋等传统技艺。调研组在白花庵街上的老丝厂集体宿舍前还看到,墙壁上保留着20世纪60年代的老标语、旧海报,这座颇具年代感的宿舍现被巧妙地改作青年旅社,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古城发展中赓续文脉。古城要形神兼备,必须靠文化赋予精神内核。在阆中,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在守护古城形与魂的同时,阆中市注重以特色文化再现为切入点,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追溯挖掘古城的历史文脉传承,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表达,避免主观臆造、戏说胡说。始建于唐代的阆中文庙,作为川北供奉孔子、传承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曾一度被用作拘留所,经充分研究论证,阆中市对照壁、棂星门、大成殿等建筑进行抢救性修复,使其成为全民阅读、经典诵读等文化活动的重要承载地。

传播交流中讲好故事。一部好作品往往能让人记住一座城。调研组发现,在四川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补助资金等政策的推动下,阆中以本地特色文化为源泉,集合优秀文艺人才创作了一批文化精品。《文脉春秋》、《跟着书本去旅行》等央视纪录片再现了阆中的厚重历史与非遗习俗,《阆中民间传统文化集成》、《落下闳研究文选》等图书呈现了阆中的璀璨人文和城市魅力,阆中民俗舞蹈《亮花鞋》登上央视春晚舞台。阆中王皮影第七代传人王彪说:“为了推广皮影艺术,我已赴全球30余国和地区演出,就是想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我们阆中皮影戏的多姿多彩。”

四、阆中古城保护实践的启示

近年来,四川坚持保护为主不动摇,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体系化推进立法保护、政策保护、系统保护和试点保护,多渠道加强人才培养和价值研究,多层次推动传承普及和转化利用,取得了一些成效,阆中古城是一个例证。当然,阆中古城在收获社会各界关注和褒奖的同时,保护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传统民居风貌与现代居住需求的冲突、非遗技艺传承的断层、旅游业态的同质化……这些问题既考验着保护的智慧,也呼唤着创新的勇气。调研中我们感到,保护不是静态的“封存”,而是动态的“生长”;发展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文化的赓续;古城能安放乡愁,也需承载梦想。古城的保护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保护与民生的共生,让古城“活”下去;需要传承与创新的统一,让文化“火”起来。

始终坚持保护第一,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阆中古城的保护发生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深刻变革、城乡结构重塑的历史时期。实践证明,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是阆中古城得以保持原汁原味、焕发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推动古城保护发展,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划定整体保护的底线、合理利用的红线,摒弃“拆真建假、拆旧建新”、“重用轻保、重旅轻文”等错误倾向,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阆中古城正是采取微改造、精提升这种“绣花”功夫,既改善人居环境,又保护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古城成为滋养居民生活的一方沃土。实践证明,当我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保护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护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古城居民从“守护者”变为“受益者”,那么古城的保护自然水到渠成。

始终坚持筑牢法治保障,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阆中古城通过20余年的普法宣传引导,从干部到群众都对古城保护充满敬畏意识,实现了“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的观念转变,形成了“人人都是守护者、人人都是守城人”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当文化遗产保护有了健全的法治保障,当全社会有了强烈的文化遗产保护法治意识、行动自觉,那么保护文化遗产就绝不会成为一纸空谈。

始终坚持赓续文脉,挖掘阐发古城历史文化内涵。阆中正是通过不断挖掘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等价值内涵,凝练文化符号、塑造文化形象,生动讲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故事,变古城“千城一面”为“千姿百态”,才引得每年超千万游客纷至沓来。实践证明,文化遗产蕴含丰厚精神财富,唯有不断加强文化遗产研究阐释,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艺术传统,才能使文化遗产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生。

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强化科技赋能在古城保护中的支撑作用。阆中古城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在智慧消防、无人机巡查等多个领域实现创新应用,强化了安全,优化了服务。实践证明,数字化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数字化建设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产业化”共生发展模式,才能不断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生命力。


16 07月

2025-07-16 15:36:14

浏览26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持续实施好这项播种新希望的工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