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申论范文天天学

作者:admin|分类:未命名|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目录

议论文范文 1

构建数字合作格局 1

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3

以数字化助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4

策论文文范文 6

着力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 6

为乡村振兴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展现广阔前景 7

经验交流材料 9

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 9

政策理论热点 10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10

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4

议论文范文

构建数字合作格局

——让数字技术应用造福人民④

无论是消除数字壁垒、减少数字鸿沟、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还是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培育合作增长点、促进全球经济复苏,都迫切需要加快构建数字合作格局、展现数字合作新作为

从根本上看,数字合作目的是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正因如此,构建数字合作格局,必须推动数字经济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前不久闭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一系列合作成果令人瞩目。40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完成签约,总投资额超600亿元;相关主管部门与30家“行业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单位、33家“未来工厂”建设试点企业签订任务书……实打实的合作成果、不断做大的合作蛋糕、稳步提升的合作能级,让世界互联网大会成为推动务实合作的“加速器”、各方互利共赢的“大平台”。

“合作”不仅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高频词,也是数字时代的内在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依托无远弗届的数字技术和互联互通的数字基础设施,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展开,社会合作扩大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某厂家发布智能医疗隔离舱的生产需求,40多个设计单位、160多家制造单位一起合作,仅两周时间就将成品送到武汉抗疫一线。再如,设在卢旺达的“带你到中国”展厅,通过“展厅看样、远程商谈、保税库出货”方式,即可快捷成交跨境订单。数字技术合作催生了大量合作新形态、打开了共赢新通道,推动全球分工体系演变和升级。

习主席在致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提出“构建数字合作格局”。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这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1年数字经济报告指出,数字经济正迅速发展,但数字鸿沟正在加深。无论是消除数字壁垒、减少数字鸿沟、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还是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培育合作增长点、促进全球经济复苏,都迫切需要加快构建数字合作格局、展现数字合作新作为。

从根本上看,数字合作目的是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正因如此,构建数字合作格局,必须推动数字经济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组织数字经济议题谈判,开展双多边数字治理合作,维护和完善多边数字经济治理机制,及时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近年来,从搭建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多种合作平台,到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建设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等,中国行动表明,只要主动把握时代机遇、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就能推动彼此在网络空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数字经济大潮澎湃,将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各国携手并进、未来可期。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数字合作枝繁叶茂的土壤。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互联网对人类文明进步将发挥更大促进作用。同时,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才能改变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不断拉大的趋势?如何才能减少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网络犯罪等现象?如何才能消除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全球公害?这是数字时代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也是必须答好的“时代之问”。奉行零和博弈、搞赢者通吃那一套,只会让数字经济壁垒丛生;相互尊重信任、加强对话合作,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数字发展环境,才能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了14项世界互联网领域领先科技成果,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应用入选其中。作为被联合国认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核心供应商之一,北斗系统积极开展兼容与互操作,为众多国家提供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数字施工、防灾减灾等解决方案。面向未来,加快构建数字合作新格局、推动数字经济不断迈向新台阶,就能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共享数字技术发展成果。

本报评论部;《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2日第05版)

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日前,国家统计局通报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情况。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表明,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国际收支保持平衡,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从经济增速来看,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高于6%以上的预期目标,两年平均增长5.2%,仍保持较快增长;从就业情况来看,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4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5%,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低于全年5.5%左右的预期目标;从物价水平来看,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从国际收支来看,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同比扩大23.7%,外汇储备余额连续5个月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这说明,中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续显现,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回旋空间广阔的特点明显。

观察中国经济发展,既要看总量和规模,更要看结构和效益。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2%,比上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发展效益更加提升。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2.5%和57.8%,信息技术广泛渗透,网上直播带货、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兴起,新产业日益涌现、新动能持续增强。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益增强,说明中国经济在稳定恢复的同时坚定不移转向高质量发展,这将为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应该看到,进入三季度以后,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从国际来看,全球疫情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恢复势头有所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由上一次预期的6%下调至5.9%,反映了对全球经济变化的担忧。中国是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也必然要受到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从国内来看,三季度国内部分地区经济增速受到疫情、汛情的多重冲击,加上基数升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也在客观上加大经济下行压力。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来看,中国经济面对国内外多重风险挑战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难能可贵,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既要看“时”也要谋“势”,既要看短期波动也要看长远大势。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将保持持续恢复、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有能力有条件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任务。既要增强信心、树立稳定预期,也要保持清醒、坚持理性务实,针对结构性问题继续用好宏观政策工具,就能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大”在体量、实力和潜力上。坚持以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强化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着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就一定能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释放内需潜力,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李拯;《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2日第05版)

以数字化助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新阶段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世情国情党情,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治理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我国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基层社区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为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提供了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加快建设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带来了新机遇。抓住这一机遇,需要更好利用数字技术,大力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促进信息交流共享,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推动了信息和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打破了信息壁垒,增进了交流互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加大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这有助于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协调配合。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下,不同部门和社会主体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途径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方式更加灵活,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

全面建设“智慧法治”,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引擎,也是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推动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有助于全面建设“智慧法治”,也为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优化整合法治领域各类信息、数据、网络平台,建设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加强智慧法院建设等,将进一步促进社会沟通、改进管理服务,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推动决策更加科学,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丰富了信息和数据的获取来源与方式,有助于有关部门感知社情民意、畅通沟通渠道、提高群众满意度。比如,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领域,搭建远程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既能有效扩大高质量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又能促进区域间、城乡间公共服务的合作与共享,将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有助于推动社会治理更加精准、更加科学。

推动治理更加高效,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数字技术发展与应用催生出的海量数据,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在确保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对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解读,有助于相关部门提供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开发并推出小程序和软件,推进社情民意电子化、办公办事掌上化,不仅让百姓“少跑腿”,而且提高了办事效率。对海量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还有助于建立起数据监测、分析、预警、管理、决策等一整套应急管理机制,不仅能够帮助相关部门预测社会需求、增进社会共识,还可以从中发现规律、预测趋势、甄别风险,增强社会治理的预见性,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数字化发展在为治理模式创新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随着治理范围扩展到网络空间,治理主体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伴随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的增多,治理体系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在推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为那些运用新技术有困难的群体提供帮助;等等。为此,在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的同时,还需顺应数字社会的新特点新变化,不断增强治理模式创新的系统性。在思想观念上,把握现代科技发展大势,把大数据思维运用于社会治理实践;在体制机制上,围绕促进社会公平,探索培育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匹配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机制;在队伍建设上,加强网络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为数字社会建设储备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社会治理人才。

(作者文军为上海市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2日第09版)

策论文范文

着力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

习总书记强调:“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创新创业人才不断涌现。返乡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致富带头人、农村企业家等创新创业人才饱含乡土情怀、具有超前眼光、充满创业激情、富有奉献精神,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十四五”开局以来,各地以乡情感召、政策吸引、事业凝聚,引导有资金积累、技术专长、市场信息和经营头脑的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但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总量不大、层次不高、带动力不强等问题,亟须加快培育壮大。为此,我们应进一步深化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实践,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要改善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人才的成长、才干的施展,需要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入乡创业,为农村创新创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要通过建设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方式,为创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搭建创业平台,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作出创新创业选择和规划。

着力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要加快扶持政策落实落细。狠抓落实、善抓落实,才能让好政策取得好效果。《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的意见》对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创业用地、人才政策等支持举措作出了具体部署。各地需要将相关政策化为各项任务落下去,让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各项工作实起来。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创新创业层次显著提升,创新创业队伍不断壮大,乡村产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着力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要加强针对性培育体系建设。农村地区人员规模大、能力差别明显,不同类别的人员特征各不相同,因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不能一概而论。比如,针对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创业技能等情况,应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避免盲目创业带来的风险。针对返乡农民工、大学生以及脱贫致富带头人群体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的情况,应强化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等等。实践证明,因人实施培育,方能收获实效;因产实施培育,方能学有所用。

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也造就人才的舞台。培育壮大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作者王国斌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2日第05版)

为乡村振兴赋能

数字乡村建设展现广阔前景

当今世界,新一代数字技术创新空前活跃,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推动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度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伴随新一代数字技术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度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也存在资源统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亟须进一步发掘数字化的巨大潜力,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这指明了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打造信息平台,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信息平台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载体,也为提升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提供了依托。打造信息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业务协同、畅通政策传递和信息反馈通道,另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提供便利。在实践中,有的地方开设信息服务平台,集农业信息查询、农科热线远程诊断、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灾害预警、远程教育、电子商务、供求信息发布、村务公开、农业专家系统、公共事业等信息服务于一体,实现信息实时更新、数据权威发布、内容专业集成、平台多级管理,方便农民融入信息化浪潮、分享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未来,可进一步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应用软件,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打造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服务体系。

整合数据资源,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催生出大量连续性原始数据,涉及乡村空间地貌、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关系等。将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提纯、分析应用,不仅能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重要支撑,也能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比如,有的地方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延伸,在农业生产、服务、监管上实现新突破;有的地方运用“移动议事厅”等平台,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发展讨论,提高了村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面向未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推进各部门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有效整合,统筹整合乡村信息服务站点资源,推广一站多用等,将进一步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数字化服务水平。

推广“互联网+”,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推动“互联网+党建”,建设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优化升级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推广网络党课教育,有助于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有助于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提高村级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促进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加快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法治乡村,有利于农民群众依法维权、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对接,能够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可见,加快推动“互联网+”服务、促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能够让乡村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陈川,刘渊单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2日第09版)

经验交流材料

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

习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工作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关键变量;展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图景,文化是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标识。我们要发挥文化铸魂塑形赋能的强大功能,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我们要打造思想理论高地,展现“红色根脉”守护传承、思想力量充分彰显的新气象。围绕“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推出更多有学理深度、学术厚度和浙江辨识度的研究成果,健全“八八战略”抓落实机制,不断把习总书记留给浙江的宝贵财富转化为浙江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更好地推动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我们要打造精神力量高地,展现人文精神标识鲜明、人民精神昂扬奋进的新气象。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纵深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做好内涵提升和实践转化的文章,不断激发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形成展示文化浙江建设成果的亮丽品牌。

我们要打造文明和谐高地,展现崇尚美美与共、自信开放包容的新气象。围绕培育时代新人这个目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着力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擦亮“最美浙江人”品牌,推进全域精神文明创建,加快之江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实施百城万村文化惠民工程,推广“文化家园”“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文化服务模式,让广大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中,得到精神升华、气质提升、文化熏陶。

我们要打造文艺精品高地,展现文艺高峰涌现、创造活力充沛的新气象。把构建催生文化精品力作的生态链作为一项综合集成、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来推进,深入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探索重大文艺创作项目“揭榜挂帅”机制,精心打造之江艺术长廊,加快推进之江编剧村、中国网络作家村等文艺创作平台建设,不断健全文化精品创作闭环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文艺创作引导激励机制和生产资助体系,让浙产文化精品力作成为浙江文化高地最鲜明、最令人信服的标识。

我们要打造文化创新高地,展现文化引领驱动、形神融合兼备的新气象。加快向高层次、全链条、数字化迈进,实施好百家文化名企创优工程,持续做强之江文化产业带、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国家短视频基地以及各类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文化特色小镇,培育流媒体、电子竞技、视频点播、数字文娱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做好文旅融合、跨界拓展、文化出海的文章,打造浙江高水平文化人才方阵,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获得新动能、打开新空间、塑造新优势。

——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日前在省委文化工作会议上说

政策理论热点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核心阅读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要贯彻落实“十四五”时期数字社会建设重点任务,努力把数字社会建设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人类正在加速迈向数字社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快数字社会建设作出部署安排,提出“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描绘了未来我国数字社会建设的图景。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加快,互联网普及率和用户规模大幅攀升。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手机支付、网上挂号、APP打车、在线学习、网络订餐、协同办公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常态。在这一背景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新科技革命成果不断融入生产生活,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运行方式,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创造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就业形态,推动我国现代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是顺应这一趋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新发展理念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数字社会建设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要求。随着大数据在网络空间不断生成、存储、流转和分享,各类资源要素都被整合进入特定的平台和场域,大幅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不仅绿色环保,而且具有巨大创新功能,有助于加强线上线下联络沟通,推动人、物等跨越地域、空间、边界有效连接,实现万物互联,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资源的利用更加节约高效。同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参与网络活动,实现全时共在,使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促进发展成果共享。

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居民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盼望就业更加灵活充分、住房更加宽敞舒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服务更加方便贴心、教育更加公平优质、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就医看病更加便捷有质量、养老服务更加可及有保障、社会更加和谐有序。数字社会建设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广大居民借助数字技术,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生活用品、获得居家服务,在线学习、视频授课保证大中小学校“停课不停学、不停教”,预约挂号、在线诊疗为患者日常就医看病提供了少接触、无接触的途径,等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展现了数字化生活发展的广阔前景,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总体布局,为数字中国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近年来,各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互联网+”建设,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稳步推进智慧医养、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文体、智慧安防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总结经验、瞄准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进行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有助于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要围绕民生保障重点领域,在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方面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推进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加大配套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推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等,加强智慧法院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网络空间探索构建一个与物理世界相匹配的孪生城市,并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推进城市治理智能化。同时,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目前,光纤网络、4G移动通信网络已经覆盖99.9%以上的行政村,农业信息化应用场景日趋丰富,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牧业、林业、渔业等诸多领域,电子商务在农村不断发展,农村数字化治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等存在差异,部分行政村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信号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要在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

构筑数字化生活新场景。运用数字技术,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数字化新场景。一是推进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二是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完善城乡网格化治理,积极探索未来社区建设新模式。三是建设智能小区,发展数字家庭,丰富数字生活体验。在交通调控管理、环境保护、市容整治、食品安全、治安维稳等诸多方面,深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

努力把数字社会建设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贯彻落实“十四五”时期数字社会建设重点任务,需要精心设计、狠抓落实、扎实推进,科学谋划数字社会建设行动方案。我们要坚持以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把数字社会建设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数字社会建设的目的是利用数字技术造福人民群众。要从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出发考虑问题,做好调查研究,找准数字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利用数字技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可及性、便利性、普惠性、时效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数字化应用不断普及,各种APP、小程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好帮手,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服务模式逐渐替代传统服务模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要充分考虑和照顾不同群体特别是老年群体、残障人士等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和特点,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广大群众共享数字化新生活。

坚持统筹协调。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既要做好需求调研,兼顾需要和可能,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又要做好现状调研,摸清家底,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防止形成数据烟囱、信息孤岛。这需要相关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做好顶层设计,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打破区域壁垒,推进数据应用一体化,避免各搞一套、自成体系。加大对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

坚持共建共享。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挖掘调动多方面资源投入。政府可以发挥土地、税收、金融等政策优势,通过搭建合作平台、提供信息服务、进行组织协调、激活闲置资源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数字社会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公共服务”,引导和支持企业向数字社会建设投放资源,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持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数字社会发展监管,维护数字社会运行秩序,促进最新数字技术成果转化,推动数字社会升级改造,提升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质量。

坚持安全可靠。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既要确保技术先进性、可靠性、稳定性,也要维护网络文化健康、做好个人权益保护、加强社会信用维护、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特别是随着各类生物识别技术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刷脸”“按指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潜在安全风险更加凸显。这就要求尽快建立健全数字社会建设的标准体系和法治体系,完善相关立法,加大普法力度,严格执法和司法,为数字社会安全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夯实基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丰富智慧化应用场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大量数字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综合性管理人才。提升全民数字应用素养,加大数字化应用的教育普及力度,提高人们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更好适应职业结构变迁和生活方式变化新要求。

坚持改革创新。数字社会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工程问题,还是体制问题、观念问题,既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方式变革,也涉及社会组织方式和利益格局调整。这就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调整和优化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城乡区域、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关系,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管理流程,创造良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正确处理服务与管理、放活与管好的关系,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在建设中实现治理,在善治中提升服务质量;破除利益藩篱,既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数字社会建设,又防止形成垄断和利益失衡,赋能各类社会组织,平衡不同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既加强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又鼓励和支持地方大胆实践探索,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有效结合起来。

(作者龚维斌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育长);《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2日第09版)

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习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习主席郑重宣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并作为“九个必须”根本要求之一予以强调,饱含着党和人民对我军的期望重托,体现了我们党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不懈追求,揭示了强国强军内在统一的基本规律,把我们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地位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全军必须全面学习领会习主席重要指示,深入贯彻落实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扎实有力的工作,全面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的历史昭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近代以来,我国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固步自封,错失发展机遇,结果国家积贫积弱、军事上逐渐落后。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再到八国联军侵华,西方列强有时来几艘军舰、几千人,就能横冲直撞,迫使当时的封建统治者签订不平等条约。古老的中国被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可以说,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为挽救民族危亡,我们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同时,还进行了创建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的尝试。1927年,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此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军打破敌人数次“围剿”,取得万里长征伟大胜利,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以鲜血和生命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奠定了牢固根基,彻底扭转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担负起巩固革命胜利成果、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神圣使命。面对烧到鸭绿江边的战火,我们党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我们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面对地区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我军多次进行边境自卫作战,有力打击了入侵者,捍卫了祖国万里边疆和辽阔海空。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我军牢记人民军队宗旨,闻令而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洪魔肆虐时筑起血肉长城,山崩地裂时开辟生命通道,疫情暴发时上演最美逆行,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建设、脱贫攻坚等战场上都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创造了一幕幕军民同心打胜仗的感人活剧。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我军积极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先后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4万余人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习主席指出:“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是保卫红色江山、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柱石,也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中华民族走出苦难、中国人民实现解放,有赖于一支英雄的人民军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习主席指出:“坚持党指挥枪、建设自己的人民军队,是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这既是对我们党建军治军宝贵经验的高度凝练,也是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核心密码。这一科学真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大地上生长起来的,是被长期斗争实践充分证明了的,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我们党在初创时期,对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是十分清楚。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31万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倒在血雨腥风之中。南昌起义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随后党又陆续领导和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当时的起义部队大多建有党组织、设立党代表,但由于党的组织主要建在团级以上单位,组织不健全,无法切实掌握部队,出现了思想混乱、军心不固等严重情况,部队越打越小。贺龙同志回忆说:“那时候的部队,就像抓在手里的一把豆子,手一松就会散掉。”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转移途中,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对部队进行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从组织上解决了党直接掌握士兵群众的重大问题,这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1929年12月,红四军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召开第九次党代会,纠正和肃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形成了我党我军历史上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新型人民军队由此定型,根据地建设得到迅速发展,革命的星星之火遂成燎原之势。

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我们党战胜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挑战考验,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不断完善。长征途中,张国焘自恃枪多势众,公然向党争权,妄图以枪制党。针对张国焘的反党分裂行为,我们党作了坚决斗争。毛泽东同志总结这段历史教训时指出:“共产党员不争个人的兵权,但要争党的兵权,要争人民的兵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在改编中一度取消政治机关和政治委员制度,加之受“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等右倾错误观点影响,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被明显削弱。我们党及时纠偏正向,恢复政治机关和政治委员制度,保证了党对八路军、新四军的绝对领导。解放战争开始后,为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党健全完善党委制、请示报告等制度,我军形成了“全体指战员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坚强的团结”,造就了“无敌于天下”的英雄军队。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上升为国家意志。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成为我国基本军事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宝。我军听党指挥坚持得好,就是因为有一整套制度作保证。党的十八大后,习主席亲自决策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确立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带领全军寻根溯源、革弊鼎新,打出整顿思想、整顿用人、整顿组织、整顿纪律组合拳,有效解决了弱化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把“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规国法的有机衔接,为党牢牢掌握军队提供了坚实法理依据。

历史充分证明,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一种政治设计,有效解决了军队归谁领导、听谁指挥的首要问题,开创了军事制度文明的“中国模式”。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形势如何变化,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我们这支军队永远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在这个根本政治原则问题上,头脑要特别清醒,态度要特别鲜明,行动要特别坚决,不能有任何动摇、任何迟疑、任何含糊。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的战略擘画

当前,我们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主席就新征程上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谋划部署,为我军立起了面向未来、开新图强的行动纲领。

全面贯彻习同志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围绕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判断、新的理论概括、新的战略安排,形成了习同志强军思想,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引领强军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习主席与时俱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领导制定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指挥我军开展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有效处置各方向各领域安全威胁和挑战,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实践证明,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是引领军事实践的基本遵循,是我军克敌制胜的强大思想武器。无论是破解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是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一刻都离不开习同志强军思想的科学指引。对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最新成果,必须全面准确学习领会,毫不动摇贯彻落实。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习主席深刻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新时代我国安全的内涵外延、时空领域、内外因素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安全需求的综合性、全域性、外向性特征更加突出,对我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军事能力必须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相适应。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形成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安排,铺展了新时代强军事业发展蓝图。尤其要看到,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把握强国强军时代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是新“三步走”十分紧要的一步。我们要坚定决心意志,增强紧迫意识,埋头苦干实干,确保如期实现既定目标。

全面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加强、整体提高。政治建军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必须发挥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坚持以整风精神深化政治整训,全面加强新时代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改革是决定我军发展壮大、制胜未来的关键一招,必须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加快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科学技术是核心战斗力,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坚持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把我军发展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人才资源是强军兴军的宝贵战略资源,必须加快实施人才强军战略,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健全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军事人员能力素质、结构布局、开发管理全面转型升级,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方阵。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必须强化全军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加快构建完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强化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使命担当

习主席要求我军“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向全军官兵发出了奋斗强军、担当使命的动员令。我们必须强化斗争精神,锻造硬核能力,保持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的高度戒备状态,确保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坚定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政治自觉。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党领导人民军队牢记初心使命,永葆性质宗旨,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新征程上,全军要永怀“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的清醒,在党的旗帜下铸牢军魂,坚定不移朝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要坚持以习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同志强军思想,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加强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引导官兵自觉同党中央要求对标,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

锻造向强制强、敢斗善斗的过硬本领。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安全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国家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不容忽视。要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打仗意识,坚持以战领建,强化战建统筹,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形成战、建、备一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加强创新突破,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发展动能,确保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军事训练转型,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深化实战实训、联战联训、科技强训、依法治训,大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全面提高训练实战化水平和打赢能力。

恪守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军是人民的子弟兵,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践行根本宗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牢记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神圣职责,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以实际行动为党聚民心、为民造福祉,始终做党和人民信赖的英雄军队。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2日第10版)

23 10月

2021-10-23 06:49:50

浏览629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跟司马相如学公文写作策略 把最恰当的文字放在最恰当的地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