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接着看

深刻领会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真谛

作者:admin|分类:未命名|标签:领导讲话稿 讲话稿范文 tao8090.com 淘8090网

中科院院士、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深刻领会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真谛

张锁江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数百年间,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构造,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深受水资源奇缺之苦,解决生活生产用水问题成了当地人民的最大梦想,给孩子起名为“买江”“锁江”“立江”等便是这一梦想的深切体现。新中国成立之后,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在县委带领下,满怀当家作主的喜悦,迎来了解决缺水难题的曙光。林县人民不向困难低头、不向命运屈服,立足实际、科学决策,敢为人先、筑坝修渠。从1960年开始,他们不等不靠,自筹资金,自制修渠工具、炸药、水泥等,依靠勤劳双手和简易工具,历经10年奋战,削平了1250个山头,凿通了211个隧道,架设了152个渡槽,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创造性地修建了一条长达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通过红旗渠成功引来漳河之水,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林县人民的饮水和灌溉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红旗渠的修建是党带领人民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成功实践,极大改善了林县的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十分契合。今天的红旗渠天蓝水绿、景色怡人,已经成为滋润百姓的“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已化为精神旗帜、奋进号角,在其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传家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赴河南考察调研,多次谈到红旗渠精神。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时指出,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等都是共存的。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构成其强大精神力量,这样的精神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都不会过时。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河南有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优良传统和作风,希望你们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保证。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党的二十大擘画出新时代新征程的宏伟蓝图,作为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如何把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如何学好、用好红旗渠精神,是时代给我们出的一道考题。

一、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红旗渠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旗渠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继承发展,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

对我个人来讲,红旗渠精神是我一生的精神动力。我出生于林县,从小就接受红旗渠精神的教育熏陶,至今难忘红旗渠通水时刻群众的欢呼雀跃。红旗渠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科学治山治水的结果,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正是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我从河南大学出发,一路负笈求学,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时刻牢记学成报国的初心使命。

河南大学在推进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不断深挖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编撰了《红色短剧选集》《河南榜样》等60余万字的实践教学教材,着力打造“红色中原”思政课,激励师生们从中汲取丰厚营养和砥砺奋斗精神,激发更加强烈的爱党爱国爱校热情,推动红旗渠精神等红色基因融入一代代河大师生的血脉之中。

二、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是催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时代在变,红旗渠精神不变。红旗渠精神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传承红旗渠精神,就是要用热血创造新奇迹、用斗争打开新天地、用奋斗书写新篇章。回顾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正是这种不认命、不服输的干劲拼劲,不怕苦、不惧难的勇气胆气,凝聚起了生物学一流学科发展的“硬核力量”。

在历经1950年和1962年两次中断办学后,1987年,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从零起步,在蔡兴元教授、宋纯鹏教授等人的组织带领下,用30年时间,从“一个课题、两位老师、三间房子”做起,通过引育一批学术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青年英才,打造了一支由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国外知名学者等学术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高水平学科建设团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项目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新突破,不断实现地方高校生物学学科发展的“逆境突围”。2017年9月和2022年2月,河南大学生物学两次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经过30余年的发展,今天的河南大学生物学已形成理工农兼备的学科发展体系,本科、硕士、博士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创新平台体系,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书写了从一片空白到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奋斗故事。

三、做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用实干诠释初心,以奋斗成就未来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刻领会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真谛,继承发扬这种不认命、不服输、艰苦奋斗的拼劲干劲,守初心、担使命,以实干奋斗创造美好的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河南大学正在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双航母”战略,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而不断奋进。

建设一流大学,河南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擘画以卓越创新为核心的育人、聚才、科研、治理、文化五位一体改革发展新蓝图。通过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培养一流创新人才;通过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汇聚一流师资队伍;通过构建“学院—研究院—基地”一体化创新链条,打造新型特色智库,建设一流创新高地;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扁平化、网络化、开放式的服务保障水平,打造一流治理体系;通过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一流文化环境,形成尊师重教、务实重干、公平公正、团结奉献的文化环境,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助力学校一流大学建设。

来源:河南党刊

27 03月

2023-03-27 22:23:03

浏览207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在文化部“文化青年走基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新时代青年干部要重拾“四千精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