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
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
原创 方文浜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次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提出了“四个必须”的明确要求和“四个走在前”的重大任务,希望江苏继续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省委信长星书记在省两会参加苏州市代表团审议时对苏州提出了三个“引领示范”的要求,第一个就是“在高质量发展上作出引领示范”。
党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为我们更好开展古城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抓成效、出典型的决心和信心。扛起引领示范重任,不仅要在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等方面为全国探路,在古城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同样肩负着探路的使命。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逐项对照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切实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将苏州古城放在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定位,努力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姑苏力量。
不断提高站位创新思路,汇聚古城保护的强大合力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2500多年来,苏州古城城址始终未变,至今依然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是前人留给我们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城保护工作,市委曹路宝书记专题调研姑苏区、保护区工作30余次,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风貌保护、片区更新、地块开发、文化挖掘等各方面工作。特别是成立了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的第一组长和组长,相关市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市级部门、市属国企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小组成员,举全市之力、调动全市资源推动古城保护工作的组织架构不断健全完善,并明确提出“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的目标任务。
我们要切实扛起职责使命,进一步创新保护的体制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多元保护体系,辩证处理好拆与保、新与旧、形与魂、迁与留、快与慢等关系,“由点带线及面”把古城保护更新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
突出政府牵头抓总的领导力。加强市区联动,依托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筑牢市、区“共同战壕”,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标准,会商研究策划规划,协调项目矛盾堵点,压茬推进32号街坊、五卅路子城、虎丘综改、桃花坞、平江片区、过云楼—怡园等重点片区保护更新项目,力求样样都能留给后人。
发挥国企示范带动的牵引力。去年6月18日市属国企苏州名城保护集团挂牌成立,成为19.2平方公里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的主力军。在成立一周年之际,名城保护集团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要以此为新的起点,坚持“抓落实、推项目、快见效”,进一步发挥国企先行先试的引领作用,从“点、线、面”三个维度持续推进古城保护更新发展,让苏州古城“外面看上去历史2500年、里面走进去体验2035年”。
点上注重“精细管理”。充分挖掘古建老宅历史文化底蕴,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全面启动直管公房中67处文控保建筑的保护修缮。在各类古建老宅、民国建筑、传统民居中引入更多文创、科创、金创项目,让这些“沉睡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时代华彩。严格落实历史城区内古桥、古树、古井制度性保护措施,呵护好古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线上注重“整体焕新”,进一步加大觅渡桥—宝带桥沿岸风貌整治力度,深化胥江沿线城市规划研究,有力推进“两河一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的一段”。加强“商圈+景区”互联互通,启动实施平江九巷项目,“一巷一特色,一巷一品牌”打造平江路西侧的建新巷、钮家巷等9条支巷,加快悬桥巷TOD项目建设,实现观前商圈和平江片区客流互通、资源共享。高标准实施临顿路、虎丘路等综合改造工程。
面上注重“成片保护”,基于古城容量研究成果,逐个研究54个街坊和虎丘片、西留园片、寒山寺片,实践“小单元、渐进式、微更新”成片保护模式。在挖掘历史文化、优化功能业态、破除堵点难点上下功夫,紧扣每年2月8日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月18日苏州名城保护集团揭牌挂牌,10月26日姑苏区、保护区成立三个重要时间节点,打造更多精品、形成更多亮点,切实保护好古城的街巷肌理、传统风貌、民俗文化,让古城成为一座开放式的大博物馆,成为一个有趣的、健康的、活泼的、可以对话互动的老人。
激发市场广泛参与的驱动力。古城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必须充分调动市场参与热情,凝聚全社会保护合力。要深化与国开行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有力执行总额度500亿元的融资授信。坚持“使用是最好的保护”,建设好、宣传好、运用好苏州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发布平台,在突出“保护优先”前提下,让有情怀、有实力的各类组织参与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走出一条更具苏州特色的保护之路。
持续深化认识强化举措,争当古城保护的标杆示范
过去,我们为了保护古城,大力发展新城,奠定了今天的城市格局,让苏州成长为最强地级市。当下,我们也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去理解和推进古城保护工作。
我们打破界线空间,用“大苏州”的理念加强全域保护,强调古城保护有“三个圈层”,一是19.2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二是“四角山水”的自然系统;三是包含太湖、长江、大运河以及桑基鱼塘在内的全市江南水乡风貌。同时也要把苏州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出来,挖掘城市内涵,讲好城市故事,展现城市魅力。
聚焦历史城区,坚持系统谋划,大到每一个片区、每一个街坊,小到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建筑,如何保护、如何更新、如何利用,全都做到有思路、有计划、有具体方案,真正“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坚持应保尽保,加强对19类保护对象的普查,深化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为古城里的每一处历史遗存办一张“身份证”。坚持数字赋能,建设CIM+“数字孪生古城”,加快古城全要素数字化,让足不出户“云游”古城变成现实。
聚焦“四角山水”和全市域整体江南水乡风貌,除了古城,城外的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古河道,乃至全市161座山、401个湖泊等,都是重要的保护对象。前期,我们梳理了全市所有古镇、古村、古街,形成名录、划定紫线,也按照“一山一策”“一湖一策”对每一座山、每一个湖泊制定了保护方案,下一步要“一步一个脚印”落实好各项保护举措,延续苏州山水相伴、河街相邻、人水相依的城市空间格局。
聚焦历史文化传承,强化文化内涵挖掘,推进考古勘探和文献研究,保护古城历史文脉。助力开展《苏州全书》编纂工作,建设苏州古籍馆,系统梳理吴文化的发展脉络。集成串联古城、古街、古宅、名园等资源要素,形成“水上游”“夜间游”“街巷游”等一批特色研学旅游线路,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实践,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加强开放互通,通过办好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建设世界文化遗产对外宣传交流中心等,让精致的、具象的、美好的古城文化元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增强苏州古城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提升古城保护的幸福指数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古城保护归根结底也是要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给予原住民最大的尊重和照顾,让他们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也让更多向往古城的人慢下来、停下来、留下来,共享“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的“苏式生活典范”。
加大投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坚持“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把握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机遇,用“绣花”功夫提高古城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古城,以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吸引更多青年人才集聚古城。有力推进永林新村二区等一批老旧小区环境改善提升工程,加快万丰里和钟楼新村等更新项目改造进度,深入实施空闲地块覆绿和零星地块见缝插绿,精心布局城市家具、第五空间,全力擦亮古城底色,扮靓苏州“城市会客厅”。
持续用力做精“苏式生活典范”。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为抓手,配齐配强公共服务网点,集成优化教育、医疗、养老、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业态,持续擦亮苏式教育、苏式颐养、吴门医派等金字招牌。特别是要高标准改造升级农贸市场,把农贸市场打造为提供便民服务的各种设施的集中地,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深化与万豪、洲际等知名酒店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快丽思卡尔顿、万豪行政公寓、傲途格等精品酒店建设,依托古建老宅精心打造万科有熊畅园酒店、姑苏·金城颐和精品酒店等,让古城可观、可游、可居。
全力以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常态化办好“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在每月第二个周日带领全区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社区“吹哨报到”,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切实做到“上午提、下午办”,高水平实现“民生七有”,努力追求“群众没有不满意”。深入实施社区规模调优调活、社区服务提质提效和社工队伍提质增能工程,探索建设“微网格”“数字社区”“物业城市”,整合打造集“全科全能”社区工作者、海棠先锋、“马天民”式社区民警、社区医生、社区调解员、社区规划师于一体的高素质基层服务队伍,让古城治理更加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
当前,苏州古城整体保护、全面保护、活化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姑苏区、保护区近年来加快补齐历史欠账,逐步提升城市品质,着力推动古建老宅活化利用,使得各类资本对古城愈发青睐,四方游客纷至沓来,青年人才不断回归,古城的全面复兴已然起势。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和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古城保护的使命职责转化为实际行动和优异成效,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书写无愧历史、无愧人民的新时代答卷。我们相信,只要一张蓝图绘到底,脚踏实地干实事,新时代的“姑苏繁华图”——“世界一流的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文化的强大内核”“诗与当下兼具的人间天堂”,终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彻底实现。
(作者系苏州市委常委、姑苏区委书记、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2023-06-18 15:45:13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