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链条就业服务
打造全链条就业服务
发布时间:2023-07-14 作者:区磊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就业稳则民心安、社会稳。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强化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就业信息不畅,相关部门掌握毕业生数据准确度不高,为就业服务工作增加了难度。比如,个别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清,职业规划缺失;就业期望过高,自我认知错位;就业意愿不强,立业意识匮乏,存在“慢就业”“消极就业”等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政府部门、高校、毕业生家庭、企业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作,从职业初识、观念导向,到实习见习、就业创业,需要各方通力合作,打造全链条就业服务模式,助力毕业生应就业尽就业。
对接前置,做好全周期跟踪服务。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员、就业服务专员、企业联络员“三员”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培训、专项辅导、练兵比武等多种形式,提升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心理疏导的能力。加强就业工作干部队伍对“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的认识和领悟,紧抓高校毕业生就业“冲刺期”,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精准精细的就业服务,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年度“接力循环赛”上再创佳绩。延伸就业服务链条,为职场新生力量提供全周期保障。提前就业准备期,将就业服务从毕业季前移至高校一入学,通过“人社—街道—社区—学生”互动,跟踪掌握学生就业观念、求职意愿、家庭实际等情况,按需开展服务。抓住就业推进期,开设家长课堂,引导父母提前关注学生就业问题,从家庭层面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邀请优秀毕业生讲述就业创业故事,用身边事影响身边人,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激发毕业生主动就业的意愿。落实落地就业政策,分类推出清单式服务包,打造“政策+平台+岗位+培训+服务”全链条服务。引入优质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公共就业服务,发挥市场力量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质化、多元化就业岗位。助力就业关键期,通过“致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发布就业服务渠道,在帮办窗口提供档案转递、社保缴纳、创业贷款、法律咨询一站式服务,帮助毕业生走稳入职前的“最后一步”。
深入合作,做好全过程求职服务。统筹建立市级人社部门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合作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全过程帮扶毕业生实现就业。共享就业岗位信息,通过高校信息发布平台,人社部门将岗位招聘信息、就业服务信息、就业政策信息,及时推送至毕业生群体。共抓职业指导,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程,邀请优质职业指导师、企业人力资源、创业成功者授课,提高毕业生就业本领。共绘求职画像,综合专业特长、性格特征等因素,为毕业生描绘职业生涯第一张画像,精准定位求职方向。
共同发力,做好全方位就业准备。人社部门充分聚合市场资源,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更紧密。对标市场调预期,调动行业主管部门采集重点单位信息,建立涵盖人才需求、岗位薪酬、新增职业等信息的数据库,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报告,帮助高校毕业生合理设立职业目标。职业工种全体验,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职业通识课,为毕业生定向解读行业动态,规划职业生涯、模拟面试场景,客观展示行业真实工作状态,帮助解决就业选择困惑。校园职场零距离,为低年级提供职业认知实践活动,为中高年级提供实习岗位,为准毕业年级提供沉浸式探企等体验式就业活动,让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缩短磨合期,实现双向奔赴。
凝心聚力,做好全角度民生保障。实现“家庭”充分就业,了解高校毕业生家庭状况,以点及面,将就业服务从毕业生个人延伸至整个家庭,通过促进家庭成员共同就业,提升家庭幸福感。加强民生政策协同,大幅度提高就业意愿。营造积极社会氛围,深入宣传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为优质企业搭建引才平台,让每个毕业生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作者系北京市西城区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2023-07-14 12:58:00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