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人才优势 提升发展能级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塑造人才优势 提升发展能级
作者:田辉
●聚焦主导产业,加大重大人才平台建设力度,让人才“最大变量”成为发展“最大增量”
●人才高度决定发展高度,人才密度涵养城市气质。要持续完善党管人才制度机制,强化人才政治引领,营造尊才爱才浓厚氛围,让重视人才、礼敬人才成为一种城市品格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把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来抓,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因城市而聚,城市因人才而兴。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持续释放人才引力与人才红利,加快塑造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搭建高能级平台,推动产才深度融合。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产才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高能级创新平台是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要聚焦“1+5+N”主导产业,加大重大人才平台建设力度,让人才“最大变量”成为发展“最大增量”。聚力打造“人才航母”。支持服务好中国稀土集团、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平台,集聚培养更多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研发成果落地转化。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积极创建重点实验室、科创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高层次人才产业园等平台,争取更多国家级和省级人才发展平台落地,引进培养更多有利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发挥好职业技术院校作用,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发挥开发区人才集聚地作用。实施人才项目引进“双高双百”行动,在国家级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度高的省级开发区每年引进100个高端产业人才或团队、落地100个高水平项目。
创新招才引智机制,推动人才融湾互通。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相融,这赋予了人才工作更多机遇和可能。要借势借力,走进大湾区招才引智,加快实现与大湾区人才互联互通。高标准建设湾区“人才飞地”、科技研发孵化基地,发挥赣州市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科创中心作用,实现更多项目在湾区孵化、成果在赣州转化。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建立用好“周末工程师”“双聘制”“第三方引才”等柔性用人机制,多渠道引进湾区高水平人才;探索“人才隶属关系不变、全职服务在赣州、薪酬提标发放在赣州”引进模式,推动湾区高层次人才“拎包进驻”。以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召开为契机,开展湾区院士苏区行、“三请三回”、世界客家人青年人才峰会等活动,常态化赴粤港澳大湾区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推动更多大湾区高端人才来赣州兴业。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厚植人才成长沃土。良好的人才环境,对内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具有吸引力、感召力。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多维度识才、多渠道引才、多领域选才机制,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持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打造人才创新生态,为人才创新创业、安居生活提供全周期全链条服务保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赣南大地安心安身安业。完善评价机制,重视行业评估,不搞论资排辈,坚持以用为本,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用人机制,舍得把位子、平台、待遇、荣誉给优秀人才,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各类人才创新有平台、发展有机遇、梦想能成真。提升服务效能,探索建立人才服务首问负责、快速响应、专员服务、全程代办制度,用好赣州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服务“即申即享、一网通办”。着力解决“关键小事”,当好人才服务的“店小二”,常态化摸排了解人才实际困难,帮助解决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急难事揪心事,让人才在事业上大有可为、生活上心情舒畅。
坚持引领关爱结合,塑造尊才爱才城市品格。人才高度决定发展高度,人才密度涵养城市气质。要持续完善党管人才制度机制,强化人才政治引领,营造尊才爱才浓厚氛围,让重视人才、礼敬人才成为一种城市品格。树牢“一盘棋”思维,完善市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架构,健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用好赣南红色资源宝库,强化红色引领,每年开展人才国情研修,推动人才感悟革命先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引导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深化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实行人才重要节假日、罹患重病、取得重大成就时“三必访”和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合理需求、权益受损时“四必帮”制度,切实关心人才成长发展。建立人才荣誉体系,深入挖掘各领域各行业人才先进典型,开展突出贡献人才评选表彰奖励,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荣誉感归属感。
(作者系江西省赣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23-09-23 22:10:29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