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牢使命担当 加快绿色转型 奋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来源:《党的生活》2023年第11期上
三门峡市委书记范付中:扛牢使命担当 加快绿色转型 奋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范付中 河南党刊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三门峡地处黄河中游,市域内黄河流长206公里、约占黄河中游长度的1/6,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使命在肩、责无旁贷。近年来,三门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持续做大生态、做优生态、做强生态,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奋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突出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屏障。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核心任务是治理保护。三门峡坚决落实“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重大要求,突出抓好流域整治、水沙调控、生态涵养,在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上持续展现担当作为。深入推进黄河治理保护。认真落实黄河保护法,谋划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域内18条黄河一级支流实现“清水入黄”;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基本贯通,每年吸引前来栖息越冬的白天鹅1.6万余只,占全国2/3以上;打造千里城市绿廊,建成黄河流域唯一一家市级全域“氧吧城市”;实施库区30亿立方米泥沙清淤和综合利用项目,加强黄河主河道和塌岸塌滩治理,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2年,PM10、PM2.5等指标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年位居河南省“第一梯队”,全市考核断面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为“优”,全年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深入推进矿山综合治理。紧盯矿山开采历史遗留问题,持续开展“春霖行动”“清源行动”“绿剑行动”“秋风行动”等专项行动,累计修复治理矿山9.89万亩。坚决打赢打好小秦岭治理攻坚战,退出规上企业100余家,关闭坑口1500多个,以年损失地区生产总值100多亿元、转岗10万余人的代价,打造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相关经验被中宣部确定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被联合国确定为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能级。黄河流域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三门峡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牛鼻子”,按照集群引领、整体提升、优势再造、主体支撑、要素赋能的发展路径,努力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材料新城和高端制造之城。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以培育“链主企业”为抓手,推动投资198亿元的超硬材料、黄金产业园等9个延链补链项目顺利实施,加快实施国投金城稀贵金属回收项目、中原金银制品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国内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现代黄金产业集群。铜箔产能达到7.5万吨,铜箔及挠性覆铜板产能均位居全国第一,被授予“中国铜箔谷”称号。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专精特新”为方向,推动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高端铜箔、高纯镓、高纯砷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0%、27.1%、30%,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首届关键金属高层学术论坛在三门峡举行并永久落户,承明光电建成全省唯一6N高纯光电材料生产企业。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以氢能、储能为重点,推动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宝武清能已具备日产550公斤绿氢能力。加快推进总投资120亿元的灵宝抽水蓄能电站+绿色能源新型综合体项目建设,即将建成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绿氢生产基地、国家级“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基地。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绿色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坚持以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等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蝶变。科技赋能强动力。持续打造高能级平台、汇聚高素质人才、推进高科技攻关,今年上半年,全市科技支出同比增长70.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9.8个百分点。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带动宝武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中国铜箔谷“一院五中心”等建成运营,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689个。柔性引进院士20余位,引领建成院士产业园。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4μm极薄锂电铜箔材料,打破了日韩企业的技术垄断。节能降碳增内力。聚焦化工、建材等重点产业,持续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264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203万千瓦、居全省第2位。以“国家无废城市”“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赤泥利用、多金属综合回收、再生铝、再生铜、再生铅等循环经济,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5个、省级绿色工厂9个。转变观念聚合力。大力倡导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理念,全市城镇新增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10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76.93%。扎实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50万亩梯田和100万亩农田智能化节水灌溉等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达6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以上。
加强传承保护,赓续历史文脉。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坚持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为动力,深入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持续挖掘弘扬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以壮大功能片区推动文化“亮”起来。深入实施文旅融合发展“1+3+4”工程,建设仰韶文化传承保护区文化地标,打造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三门峡大坝黄河文化旅游区、陕州地坑院非遗文化旅游区3个重要文化IP,以渑池义马、灵宝、卢氏、中心城区4个大遗址考古为突出特色,建强全域文旅组团,打造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地标。“庙底沟之花”闪耀央视春晚,《问道函谷》实景演出、角古东小镇别样风情、地坑院非遗项目吸引游客纷纷打卡,全景式展示黄河文化魅力。以深化研究阐释推动文化“活”起来。组建仰韶文化研究中心,推动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仰韶论坛永久落户三门峡。高标准推进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升工程、崤函古道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项目,“虢国墓地”“花开中国”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等重大项目,采用“一遗址一课题一专班”模式,持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贡献三门峡力量。以文旅文创发展推动文化“火”起来。深入实施文旅文创“三年倍增计划”,坚持多元化培育、特色化创新、有机化贯通,持续深化文旅+农业、文旅+工业、文旅+红色教育、文旅+体育、文旅+康养等深度融合,倾力打造文旅全产业链条。今年1—8月,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2780.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0.8亿元,同比分别上升66.41%、77.94%,三门峡成为黄河流域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
增进民生福祉,致力因黄而兴。黄河流域最大的弱项是民生发展不足,实现因黄而兴,一直以来都是沿黄地区群众的夙愿。我们以打造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为牵引,完善规划、强化支撑,推动一条覆盖面广、引领性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全面起势。打造发展廊道。锚定沿黄生态旅游带、乡村振兴示范带、经济发展创新带和历史文明长廊等“三带一廊”总定位,科学布局一批体验、休闲、养生、探秘、景观、营地、运动、民俗等功能多样的业态、设施,全力打造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高效农业”于一体的特色复合型生态廊道样板。打造幸福廊道。以大安、后地、城村、东寨等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引领,加快打造一批省级示范乡(镇)、示范村,不断提升沿黄地区的规划合理性、基础完备性、设施配套性水平。“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完善村居规划、产业规划,沿黄生态廊道全线开放通行,交通更顺畅、出行更通畅、民心更舒畅。打造富民廊道。持续做大做强“药、酒、烟、果、菌、菜”等特色支柱产业,加快打造苹果100亿级产业集群、食用菌100亿级产业集群、中药材300亿级产业集群等,带动沿岸80万农民致富增收,沿黄地区群众收入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打造符合山区丘陵地区特点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2023-11-21 20:40:14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