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展“民情日记”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来源:《党建研究》2025年第3期
传承发展“民情日记”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周勇(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嵊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本上记民情,心中装百姓。1998年3月,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开展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为主题的“民情日记”活动,至今已坚持20多年。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对“民情日记”的做法给予肯定。2025年1月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对广大干部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嵊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坚持传承发展“民情日记”,持续在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目标上迭代升级,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民情日记”的突出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这为嵊州市传承发展“民情日记”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在传承发展“民情日记”中坚持“访民舍、记民情,想民心、议民事,解民难、帮民富”。其中,“访民舍、记民情”概括的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工作方法和具体路径,“想民心、议民事”彰显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解民难、帮民富”体现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我们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深入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强化传承发展“民情日记”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
求真务实的实践要求。“民情日记”作为一种被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关键在于坚持求真务实和聚焦群众需求。我们始终将“民情日记”作为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提高服务群众能力的实践载体,坚持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相结合,建立“民情日记”教研中心、实践中心、民情服务中心等多元载体,着力打造深入基层、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积极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
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多年来,“民情日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使这一做法在新时代更有生命力、取得更好效果,我们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民情日记”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工作深度融合,不断创新“民情日记”的服务对象、形式、内容及管理方式,先后衍生出“民情大脑”、“企情日记”等载体,拓展了“民情日记”的时代价值。
人民至上的精神实质。在传承发展“民情日记”的实践中,我们深刻领会“民情日记”蕴含的党群连心、人民中心精神实质,在党内集中性教育中始终把“民情日记”作为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行动和鲜活实践。比如,2023年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切实做到使群众更受益、为群众真解忧,推动主题教育更加暖心惠民。
二、“民情日记”的发展实践
嵊州市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完善“民情日记”制度,推动“民情日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创新记录形式:从“纸上民情”到“线上民情”。依托全市1046个民情网格,建立最小单元民情阵地,发动党员干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多元力量下沉网格开展“民情大走访”,并推动“民情日记”从“纸上”向“线上”迭代,推出数字版“民情日记”,实现网上网下同步掌握需求、解决问题。市公安局民警商朝阳从线下逐户走访到线上精准追寻,带领“和合”寻亲团队,帮助270余个失散家庭团圆,获评“中国好人”。2024年,借助大数据开发“民情大脑”平台,形成“民情全整合、治理全协同、力量全统筹、处置全闭环”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切实将“小本子”发展成“大数据”。
丰富服务内容:从“日常琐事”到“共富大计”。着眼强村富民,深入摸排镇村基础、企业需求、群众意愿,引导企业把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延伸打造兴村共富链。近年来,先后打造“共富工坊”177个,带动2万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2024年,全市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过60万元,其中85个村突破100万元。同时,着眼助企纾困,创新打造“企情日记”载体,选派990余名驻企服务员一对一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累计解决问题8000余个。比如,针对走访掌握到的“小笼包工厂化生产”等关注度较高的民情问题,通过小吃产业链党委牵头,出台嵊州小吃发展“十大行动”支持政策,上线“小吃大脑”,建设小吃产业园。短短2年时间,全市速冻小笼包产值实现从0元到50亿元的大提升,嵊州小吃总产值突破140亿元。
完善管理机制:从“简单记录”到“全程闭环”。针对传统“民情日记”存在的后续管理难以追踪问题,依托“民情大脑”全面分析各类民情信息,自动抓取高频事项,一屏显示热点分布,智能生成分析报告,推动“解决一件事”发展为“解决一类事”。目前,已解决配餐送餐、车位划线、电梯加装等14类热点共性问题800余个,推出流动党员管理、小区文明养犬、重点群体探视等微改革10余项。针对基层“看得见管不了”、部门“管得了看不见”的现象,打造以民情服务中心为枢纽的集成指挥调度平台,构建“村社—镇街—部门”分级流转办结模式,完善民情“首访责任制”等追踪制度,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2024年共办结各类问题1.8万余个,办结率达99.6%,问题处置时间平均缩短30%以上。
升级服务载体:从“单打独斗”到“系统集成”。依托浙江省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在“民情大脑”中汇聚24个部门、7大平台、40余万条数据,建立数字民情档案71万余份,累计提供失业人员有效信息4.6万件次,推送低保户、特困对象等扶助信息8900余次,为相关部门精准确定救助对象提供有效参考。依托“浙里兴村治社(村社减负增效)”应用,建立涉村事项清单过筛机制,为基层干部松绑鼓劲。2024年,全市共撤销乡镇工作群组300余个,涉村任务量同比下降20%以上。同时,强化部门沟通协作,对疑难问题实行联合作战、集体攻坚。比如,针对近年来香榧“丰产不丰收”问题,市级层面协调科技、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指导推动企业开发香榧巧克力、香榧太妃糖、香榧精油等衍生产品,把香榧打造成当地百姓的“致富果”。
三、“民情日记”的几点启示
“民情日记”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在嵊州彰显出强大生命力。嵊州市坚持传承发展“民情日记”,建立完善“民情三三三”工作体系,聚焦民情、民智、民富,持续迭代“民情大脑”、民情网格、民情服务中心,不断提升民情指数、共富指数、群众满意率。
“民情日记”提倡身入一线、心入群众,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民情日记”坚持“访民舍、记民情,想民心、议民事,解民难、帮民富”,是为民造福正确政绩观的直接体现,架起了干部与群众的“连心桥”。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群众利益作为第一目标、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认真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用“民情日记”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情日记”提倡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有利于推动科学决策。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要坚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运用“民情日记”载体推动党员干部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从而真正发现问题、抓住本质、找出规律,作出正确决策。坚持以“民情日记”汇集群众好建议,让群众成为科学决策的好帮手,制定出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好政策,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情日记”坚持以人为本、便民惠民,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民情日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向服务企业、助力共富全面拓展,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深刻领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民情日记”赋能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工作,切实把“民情日记”写在共富路上、发展路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民情日记”要求真抓实干、破解难题,有利于锤炼党员干部作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一定要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民情日记”推动党员干部直击现场、直面群众、直视问题,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难事办妥,充分展示了为民务实、踏实干事的良好形象。要牢牢把握“民情日记”的本质要求,持续发扬勤廉并重的工作作风,推动党员干部身入基层、心到群众,以良好党风政风带动形成良好社风民风,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强大力量。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嵊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25-04-03 11:07:32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