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支部建在小区上打造基层治理的主心骨
来源:《党建研究》2025年第3期
把支部建在小区上打造基层治理的主心骨
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组织部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住宅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群众生活质量、基层政权稳固、社会和谐安定。近年来,泉州市以推行“支部建在小区上”为抓手,切实发挥小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强基固本、赋能增效,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泉州特色的基层善治之路。
一、拓覆盖、强堡垒,夯实小区治理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抓好小区党建工作,有利于强化党在小区治理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激活城市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泉州市制定居民小区党支部工作规则,细化5个方面25条措施,推动筑牢小区战斗堡垒、建强小区治理主心骨。一是抓支部组建。开展小区党支部组建集中攻坚行动,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摸排业主党员信息,与党内统计、流动党员登记、基层网格化管理等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对全市所有小区的业主党员分类建立台账,推动落实“一小区一支部”组建要求,全市成立小区党支部2075个、覆盖率达100%。在业委会、居民楼栋、群众志愿团队等设立党小组3216个,全面推行小区党支部与业委会、业主监事会、物业服务企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构建形成“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小区各类组织”的融合组织架构。二是抓头雁领航。按照“一讲四有”(讲政治、有公心、有热心、有能力、有威望)标准,从离退休干部、社区“两委”委员、在职党员干部、业委会成员中择优选配1358名小区党支部书记。建立小区党支部书记分级培训机制,设置党员教育管理、业委会建设、邻里纠纷化解等专题,帮助提升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能力。三是抓规范建设。建立健全小区党支部运转保障机制,采取“财政拨、党费补、社区筹”等方式,对新建小区党支部给予经费保障;通过盘活整合小区架空层、闲置房、公共区域等建设796个党群服务站点,让小区党支部有地议事。将小区党支部纳入“海丝先锋”达标创星范畴,按照“有机制、有队伍、有活动、有阵地”的标准培育创建示范性小区党支部188个。
二、优机制、聚资源,建强小区治理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居民小区普遍资源不足,需要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整合各类要素资源,为小区治理赋能添力。泉州市着力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多方联动机制,持续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倾、力量下沉,有效扩大小区治理“朋友圈”。一是做实社区党建联建机制。印发推深做实社区党建联建机制5条措施,吸纳镇街、村社、小区、共建单位等作为党建联建成员单位,推动所有县区党员处级领导干部全覆盖挂钩515个社区,每季度牵头召开1次党建联建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小区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对议定事项采取项目化工作机制推动落实。2024年以来,为小区帮办实事1200多件、解决难题3500多个。二是完善干部力量下沉机制。发动区(县)直部门科级干部全覆盖挂钩小区,组织民警、法官、检察官、城管执法人员等多元力量下沉,增强小区治理资源,让居民群众看到变化、获得实惠。深化“在职党员回家”活动,推动5.7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小区报到服务,嵌入式担任党支部和业委会成员、楼栋长等,认领群众“微心愿”、“微实事”5600多个。三是建立业委会成员选配机制。坚持“像选村干部一样选好业委会成员”的工作理念,出台小区业委会成员选配工作指导意见,细化业委会成员人选资格条件,压实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主体责任,健全小区业委会组建、联审、评价、退出等全链条管理机制,着力建设运行高效、群众满意的业委会班子,推动小区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对于新成立或换届的小区业委会,通过组织推荐、业主代表联名推荐、业主自荐等方式,广泛摸排物色业委会成员人选,要求人选熟悉基层情况、具备相关工作经验,并明确业委会成员中的党员比例不低于50%。
三、搭平台、强引领,贯通小区治理最末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泉州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聚焦解决群众身边事、烦心事、揪心事,积极搭设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有效载体,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小区治理效能。一是推行“三单制”服务模式。试点推行“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小区发现、分级响应、协调处置”工作机制,对群众的诉求和困难,小区党支部能协调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村(社区)、乡镇(街道),由其党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解决。2024年以来,累计派单接单1500多件,群众点单办结率达95.2%。注重以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统筹建设智慧网格、智慧小区、智慧政务等信息化管理平台,持续推进“多网合一”、“一网通办”,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二是推行“大物业联席会”议事模式。全面构建“1+4+N”的小区“大物业联席会”平台,每月由小区党支部牵头,召集社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代表等四方参加,视情况邀请驻区单位、共建单位等参加,实现小区治理共商共议。2024年以来,累计协调解决停车难、充电难、下水管道堵塞等居民急难愁盼问题8100多个。三是推行党建引领共建共享模式。强化党建带群建,动员医生、教师、律师、文艺爱好者等2.2万名,组建“海丝先锋”党员突击队、“红色帮帮团”、“能人服务队”2002支,常态开展义诊、辅学、绿化、水电维修、家园清洁等志愿服务,举办厝边茶话会、小区“春晚”等邻里文化活动,惠及小区居民155.1万人次,促进邻里一家亲。
2025-04-03 11:11:34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