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赓续中华文脉
来源:2025年第4期《党建》杂志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赓续中华文脉
江苏省南京市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南京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唯一依长江而立的四大古都,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部署要求,从格局、机制、内涵、保障四个维度创新践行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文化遗产大保护理念,走出一条具有古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
加强系统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
长期以来,南京秉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理念,深入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
坚持文物本体与周边整体保护并重。南京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8点,各级不可移动文物2461处2537点。我们将文物保护由重点保护扩大至整体、全面、系统保护,10年来先后编制完成了保护明故宫、南京城墙、明孝陵等30余个保护规划。在全国率先实施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先考古、后用地”的保护前置机制,保护了西街遗址、三国张昭墓等一批重要文物遗存。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下简称“四普”),一批大遗址保护、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项目不断推进,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整体连片方向发展。
坚持地上文物与地下文物保护并重。坚持保护第一,秉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原则,高质量推动地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其中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文物保护项目入选“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突破。集中考古力量,借助科技手段,经过6年发掘,西街遗址考古发现的长干古城遗址,将南京2500年建城史前推600余年,以地下文物考古的实际成效书写“何以中国”的新时代答卷。
坚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重。基本建成名录体系完备、梯次合理、传承有序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建成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打造多元化拓展传播平台。推进非遗数字传承,实施非遗数字基因工程,开展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程,让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
南京城墙始筑于公元1366年,历时28年建成,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组成。其中京城城墙蜿蜒盘桓达35.26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砖石构造的城墙。图为南京城墙解放门段。南京市委宣传部供图
健全保护机构,形成大保护机制
为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南京市加强工作机制设置,系统优化职能编制配置,不断将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建立工作机制,成立市级文化遗产统筹协调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的要求,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置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委员会,切实加强对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统筹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城乡建设发展。
完善制度设计,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多重责任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文物保护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同时结合“四普”工作,对各类单位所管理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摸排。积极建立“产权使用单位直接责任+院校、军队、省市机关部门管理责任+所在板块属地责任”的文物保护全覆盖责任体系,确保责任压实到人、到底、到边。
充实保护力量,加强基层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建设。完善文保机构体系,组建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市考古研究院增挂“南京地域文明探源研究中心”牌子,增加承担地域文明探源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及成果阐释职责;坚持“多元集成、统分结合”,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中山陵园管理局、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兼具文保职能的专业机构纳入一体抓建格局,全方位构筑“一核多翼”的“大文保”体系。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为明孝陵石象路。南京市委宣传部供图
注重活态传承,丰富大保护内涵
针对近年来南京文化遗产内涵挖掘相对不足,博物馆冷热不均,文化遗产领域交流合作有待加强,国际化水平还需提升等现象与问题,我们切实注重活态传承,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不断丰富大保护内涵。
做好传承文章,让博物馆更有“看头”。在全国率先尝试运行“总分馆”制,形成博物馆馆藏资源共享机制,“博物馆之城”建设实现以制度管长远、以机制促规范。依托包括7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在内的82座备案博物馆,基本形成了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博物馆体系,年接待观众约4000万人次。
促进文旅融合,让古都更有“来头”。稳步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11处文旅资源点入选文旅部发布的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居全省第一;打造省级“秦淮风物”文物主题游径,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大众生活相融相通,最大程度释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潜能;举办“极美南京消费焕新”文旅消费推进会等活动,持续激发消费潜力。在一系列文旅融合举措推动下,南京“出圈”效应明显,成为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
加强文明交流,让文化遗产更有“名头”。助力南京城墙走向世界,围绕一个学术研究品牌、一个国际组织、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批智囊团队和多项学术研究课题开展工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国际化提供了样板。全面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等的举办为中外文化交流注入新活力。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申报标准,投入百亿元实施南京城墙保护利用行动计划,加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城防与军事遗产委员会(ICOFORT),最大限度保障城墙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城墙中心专家担任ICOFORT亚太地区协调员,参与申遗国际评审工作,有效提升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加强统一监管,提供大保护保障
南京历史文化遗产富集,涉及责任主体复杂,统一监管存在较大困难。我们积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地区各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压实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第一责任人责任,推动文物保护管理形成合力。
坚持监管“全链条”。在监测预警上,打造“可视、可管、可控”文物监测预警平台,在全国城市处于领先地位。在安全管理上,实现消防管理工作智能化、可视化、痕迹化,实现“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在常态巡察上,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开展常态化文物巡察,并探索出文物巡察志愿者“网格化”管理新路径。在日常监管上,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对严重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强化监管效能。
坚持破坏“零容忍”。严密排查历史遗留问题,严格落实上级关于排查相关文化遗产历史遗留问题的批示件、督办件,并积极摸排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以来资源点消失情况,为后续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好基础。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要求,将明城墙以内老城全部划入历史城区,实施整体保护,保存城市历史文脉。严格推行普查新发现告知机制,对于“四普”新发现的文物,及时函告管理、使用单位,要求做好原址保护工作。
坚持督察“全流程”。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压紧各级党委和政府文化遗产保护责任,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市文旅局结合“四普”工作,与纪检机构建立联合督导机制。2024年市委首次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常规巡察内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力争用不断提升的文化遗产大保护新实践,保护传承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为实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南京新贡献。
2025-04-03 11:18:30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