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恃”方能成事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戒“恃”方能成事
发布时间:2025-04-07 作者:夏铮
明代理学家薛瑄的《敬轩薛先生文集》记载,禹门下的岩石里穴居着一条大蛇,它经常把尾巴缠在悬崖边的树枝上,倒挂着捕食河里的鱼鳖,吃完再返回洞穴。一晃几年过去,蛇的胃口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贪婪,自认为“尾束于树”是安全的,于是下河吃饱后仍缠挂在树枝上不愿离去,久而久之,树枝不堪其负被折断,大蛇也随之坠河。
纵观古今,如河崖之蛇般“有所恃”而丧失敬畏之心、为所欲为的不胜枚举。东汉末年关中营帅许攸在官渡之战立下大功后,“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此之谓恃其功;西晋大臣石崇富可敌国,为炫耀自己的富有,常与当时的贵戚王恺、羊琇竞相斗富,甚至把皇帝赐予王恺的珊瑚树打得粉碎,可谓恃其财;唐代宗时期宦官鱼朝恩,独掌禁军大权,不仅“好于广座恣谈时政,陵侮宰相”,而且若未让他参与朝中大小政务决策,便会疯狂叫嚣:“天下事有不由我者邪?”此可谓恃其权……
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历数这些“有所恃”者结局,无一不是“恃功者以功败,恃财者以财败,恃权者以权败”。缘何如此?正所谓“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因为有所依仗,所以无所畏忌,自恃可为人之所不敢为、行人之所不敢行。铤而走险、履险蹈危,或许能逞一时之能,但所依仗的“树枝”一旦折断,往往都会作茧自缚、自食苦果。
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有言:“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惧”既彰显着自身的境界和修养,也标定着个人的事业和功绩。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苦战风沙数十载,做了那么多实事好事,但始终没有居功自傲,慎独慎微、公私分明、严守规矩,他不怕艰苦、不怕磨难,就怕脱离群众,怕浪费公家的钱,怕带坏身边的风气。正是这“三怕”,让谷文昌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权力、敬畏规矩,慎欲、慎微、慎独,行稳致远进而有为、成就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上升到重大战略部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警示全党,“党内决不允许有不受党纪国法约束、甚至凌驾于党章和党组织之上的特殊党员”。多少错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攫取荣华富贵工具的官员,多少自恃有保护伞、关系网而为所欲为的干部,多少“打牌子”“提篮子”谋私利的干部亲友,最终都被所恃之物所噬,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空留下“东门黄犬”“华亭鹤唳”的追悔莫及。
官有所畏,业有所成。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党员干部当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以“如芒在背、如履薄冰”的自觉逐条“扫描”自身行为,用心里的“咯噔”唤醒自律的“新雷”、校正思想的“航向”,不断增强“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谦虚低调和对权力、对人民、对纪法的敬畏之心,努力成为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的合格党员干部,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2025-04-07 18:06:17
目录 返回
首页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